APP下载

输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5-02-12张玉珍

医药与保健 2015年9期
关键词:血袋血液护理

张玉珍

输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张玉珍

输血是目前临床各科常用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如果处理不当,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危险。本文针对输血患者在输血前心理状态变化,输血中和输血后可能出现的生理变化进行回顾分析,提出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安全输血。同时强调,输血是一种不同于药物治疗的特殊治疗措施,加强现代护理管理,提高输血护理的内在质量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关键。护士必须不断提高对输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输血及其副作用、并发症预防的相关知识,才能保证输血的安全、有效,达到挽救患者生命、获得有效救治效果的目的。

输血患者;护理;体会

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动力,增加携氧能力与血浆蛋白,增强免疫力和凝血功能,是目前临床各科常用的重要治疗方法[1],在临床上应用甚广,是医院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但如果处理不当,也是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危险的原因之一,如血型错误、血液制品污染等。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输血反应,除了供血部门的严格把关外,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输血治疗工作,而且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最后把关作用[2]。输血的观察仔细与否和护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是临床护理中常见而复杂的工作之一。

1 输血前的护理

1.1 心理护理 输血前,患者存在多种心态,或认为病情严重担惊受怕;或担心花费太大,经济上难上承受;或担心害怕感染其它疾病;或由于见血出现紧张或晕厥。护士应细心观察,耐心开导,对输血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多交谈,勤巡视,多观察;对输血有焦虑对抗心理的患者,进一步介绍有关血液和输血知识,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放心地接受输血治疗。要创造安静、舒适的输血环境,避免不良的刺激,使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抚慰,增加对输血治疗的信心。

1.2 输血前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3]。取血时要认真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液标签上的内容进行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液有无溶血、混浊及凝块。取回的库血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人,避免剧烈振荡和加温。输血前应用等渗盐水冲洗输血瓶及橡胶管,避免和其他溶液相混。

1.3 准备好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非那根等,检查氧气及抢救设备及药品是否齐全。

2 输血中的护理

2.1 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 血液要现取现用,一般在取回30分钟内进行,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取血过程中避免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

2.2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程序 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

2.3 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及无菌制度 操作应轻柔熟练,态度应和蔼可亲,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感和顾虑,让病人有安全感及信任感。

2.4 掌握输血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反应比较严重时常出现在开始10分钟左右。因此开始前十五分钟要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以后逐渐增快直至正常速度。当然也要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等实际情况而具体调节。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需在四小时内输完,防止输入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特别是有细菌生长的危险。

2.5 输血时要多巡视多观察 一般患者每15分钟巡视一次,特殊患者包括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更应多巡视多观察。严密观察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全身情况异常包括:寒战、发冷、发热、出汗、心慌、气短、烦躁、胸闷及呼吸困难等,局部情况异常包括:局部皮肤瘙痒、刺痛、周围逐渐肿胀等,若有上述异常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同时报告医生。

3 输血后的护理

3.1 输血结束后,拔针动作要准确轻柔,按压进针处3分钟,禁止揉搓。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看有无血肿或渗出现象,并作相应处理。

3.2 许多人认为输完血针一拔就没事了,实际上有些反应在24小时内仍有可能发生。有2%~10%的患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每800~2500次输血就会有1人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经常巡视病房,并观察患者情况,交接班时应提醒下班观察。

3.3 输血用品如血袋、输血器等应暂时保留至少24小时,否则后期输血反应则无以查对。

3.4 护士要加强对输血后病人的关心和询问,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提高病人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某些疾病的潜伏期,所以不能保证严格的输血不会传染疾病,输血后也应及时告诉患者,若有可疑情况则及时就诊。

3.5 输血结束后限制患者离院,这一点很重要。若在院外出现问题就难以及时采取措施,后果也很严重。

3.6 输血记录要全面,包括开始、结束时间、血制品成份、种类、数量、血型编号、反应情况等,应签全名并贴在病历中。

4 体会

输血工作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4]。如何做好安全的输血工作,保证医院输血安全,防范输血风险,护理人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5]。只有不断提高对输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掌握有关输血及其副作用、并发症预防知识,制定和遵守流畅的护理操作程序,进行周密的护理观察和高效合理的护理处置,才能顺利完成输血任务,达到挽救患者生命、获得有效救治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362300福建省南安市医院

[1]彭天燕,输血患者的护理[J].医学新知,2012,1.

[2]万淑华,输血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

[3]李飞,翟晓碧.临床输血的护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5):441.

[4]宋春华,张芷碧.浅谈临床患者输血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13.

[5]杨萍.临床输血患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2).

R473

B

猜你喜欢

血袋血液护理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为啥献一次血要用那么多袋子?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多彩血液大揭秘
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的原因分析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观察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