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新未来启程
——2015上海车展重卡展台观后感

2015-02-12柳献初

商用汽车 2015年5期
关键词:展场驾驶室重卡

特约撰稿 柳献初 |文

向新未来启程
——2015上海车展重卡展台观后感

特约撰稿 柳献初 |文

重卡在本届车展上展示的一些亮点虽属传统技术,但还是显示了中国卡车业的进步,因而可圈可点。

Toward the Future—A Review and Consideration of Heavy-duty Truck Section at Auto Shanghai 2015

This year auto exhibition, to certain extent, defnitely exposed considerable gap between domestic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However, the title of this article was not referring to an overall summary of the performance of heavy-duty trucks during the event; instead such a title was to appeal to domestic auto industry not to lag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this sector.

期盼展示卡车新锐技术

与国际知名乘用车公司悉数高调参展和乘用车展区人头涌动的热流相比,第16届上海国际车展上的重卡展台显得有些落寞。欧洲知名品牌自亮相上海车展以来第1次集体缺席,使本届车展的重卡展台缺少了期许的亮点,使国内同行失去了一次了解国际发展动向实景的机会,也让观众心生失落。

国内重卡业也对车展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冷漠,一梯队中的陕汽已多年缺席车展,连近年活跃在车展上的江淮重卡、北奔、大运也不见踪影,不免引来猜测。这还只是重卡在本届车展上显现的表象,深层的落寞还在于,当下汽车业正处在发展的转折点上,新能源和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传统的汽车,与乘用车展台竞相炫示新能源、自动驾驶概念车和远期战略形成对照,重卡竟然缺失新能源的展示,尽管中国重汽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通”车队管理系统,一些展品声言可使用车队管理系统,但在重卡已驶上自主驾驶(autonomous driving)之路的时候,这种基本上基于“端”层次的管理系统已不觉新鲜。展品上张扬的技术亮点——国Ⅴ排放控制、AMT变速器、全空气悬架、气囊提升桥、液力缓速器、轮边免维护等均属常规技术,都已不是新锐的技术前沿。

车展需要展示这些技术,但在这场以“创新·升级”为主题的车展中,看不到前沿技术,也不闻厉兵秣马,准备向未来进发的打算,不能不说遗憾。换言之,本届车展上的重卡展示集中展现了中国差距。所以,本文的题目不是对这届车展上重卡展示的概括,而是特地以这样的题目呼吁行业不要在这次再造汽车DNA的进军中落伍。

朝积极的一面想,或许有的中国企业正在新能源和“互联网+”中焚膏继晷,埋头苦干,不是乏善可陈,而是时候未到。期待着在下一届车展中看到中国重卡车企在新能源和“互联网+”中的作为给我们带来惊喜。

整体解决方案正在兴起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是本届车展上呈现出的卡车业的一个新动向。福田选择在车展上高调推出电商、快递物流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高调与大客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卡车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争取大客户的竞争开始进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阶段。

2002年,沃尔沃第一次把“我们不是卖车而是出售整体解决方案”的理念带入中国,当时未引来反响。十几年后,中国运输企业的集约程度、生态环境、运营模式都滋生出整体解决的需求。如电商经营着一个从集中进货到送货进门的运输系统,快递经营着一个从货品收集到散发的门对门运输系统,物流也经营着一个类似的系统,油气开发面临着从勘探到钻井到移场到废井处理的一揽子运输,开矿也面临着从剥土(建井)到开矿到精矿运输到废矿场生态恢复的全系统运输,这些大客户需求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量身定制的多车种协同作业和高效的协同设计来提升运行效率。整体解决包括提供金融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也使得售后服务、人员培训更为便利、系统和全面。碎片化的个别解决因撕开的缝隙而顾此失彼,整体解决因无缝覆盖而显现整体优势。

中国有众多产品贯通从重卡到轻卡到客车到轿车,甚至延伸到非公路矿运车直至工程机械的企业,这是中国企业的一个优势。如何组织好、发挥好这个优势,让它成为为大客户创造价值的新途径,是一篇很值得用心做好的文章。福田的这篇文章才开了个头,其他企业未必认识到了这个题目的意义。做好这篇文章,离不开熟悉汽车和各种运输业务的跨界人才。

驾驶室成为明星

重卡在本届车展上展示的一些亮点虽属传统技术,但还是显示了中国卡车业的进步,因而可圈可点。车的可观质量可映照出不可观的内在质量。本届车展上展示的重卡展品的表面质量虽然仍可见大品牌与小品牌的工艺和管理差距,但差距已不那么明显,大都能做到面漆光整,管、线走向顺畅,固定牢靠。有的品牌的铸件还略显粗糙,解放、东风等的铸件外表已相当光整。细节之处可见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细节上竞争已今非昔比,粗制滥造越来越没有了市场。

可能出于发动机不能吸引观众眼球等原因,一直引以自主开发大功率发动机为荣的一汽没有带来自主开发的大功率发动机和排放控制技术。由于一汽、东风等领军企业在自主开发大功率发动机方面的成果缺席,在专业人士的眼中,使得熠熠闪光的重卡驾驶室无与争辉,成为卡车展场中最耀眼的亮点。不过,在本届车展上展示的重卡大多装置了本体系生产的发动机,这个现象表明,曾经的重卡发动机同质化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重卡驾驶室的闪光首先来自于外观造型。展场中的重卡不仅家家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工艺水平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一汽、东风展示的驾驶室表明,它们不仅确立了第一代造型DNA,而且能比较娴熟地在产品的代际和代间传承造型DNA,不断育化出新的俊俏面孔,使产品具有了生息繁衍的特征形象而有了生命。只有人这种高度进化的生物才具有肉眼可辩识的脸面遗传特征,造型DNA的形成也标志着以文化力为主的企业能力进化到了一个高级阶段,也正是这种文化定力拉开了创新型企业与搭便车型企业的差距。

中国重卡品牌造型DNA的形成和乘龙H7等新驾驶室的出世标志着中国重卡整体进入了驾驶室具有现代感的区别性特征的新常态。曾有网上传言,乘龙H7驾驶室造型与沃尔沃“漫游家”驾驶室撞脸,从H7的实形看来,应是一场乌龙。撞脸的传言可能源自H7采用了立式的菱形前照灯,而这正是“漫游家”的标志性造型特征之一。判断驾驶室造型是否撞脸,首先要依据是否采用了别人的特征造型式样,也就是要有形似。H7的前照灯咋看确与沃尔沃相似,细看则发现,H7前照灯上部朝里的倒角半径明显大于沃尔沃。更关键的是,要依据总体视觉感是否相似,即要有神似,要让人感觉某品牌衍生了一个蹩脚的子孙来判断撞脸。H7的总体视觉感显然与“漫游家”相异而别立机纾,使乘龙车焕然一新,具有了现代感。这场乌龙告诉我们,非有必要不要触碰别人家的特征造型式样,这是一条敏感的神经。可以通过点化惯常的造型式样出新,当有必要采用相类似的造型式样时,一定要化而用之,切忌生吞活剥。在笔者看来,H7的前照灯不如索性改为立式丹凤眼造型,既避嫌,又增色。据称,乘龙H7是法国设计师马克·德尚主持的作品,对此,柳汽引以为豪。什么时候,中国设计师的作品被业界引以为豪,一定是中国的重卡设计荣耀于世界之时。

在驾驶室的内在结构上也有可评之处。解放JH6从乘用车引入车门防撞钢梁结构,提高了高位侧撞的安全性,给乘员带来福音。

与外观造型异彩纷呈相对应,驾驶室内饰设计也各有千秋,成为差异性的呈现地、给用户选择理由的着力点。福田戴姆勒GTL双卧铺驾驶室地板高高在上,跨上4级台阶方踏入地板。室内高敞,地面无障碍通行,如履居室,使驾驶员忘却身处车内。再配上居家设施,俨然如住居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长途运输特别需要这种居室型驾驶室。脚下无障碍,居室功能多。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既做到无障碍通行,又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功用呢?这就要让有限的空间能够变换,做到同一空间,多种用途。GTL双卧驾驶室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下卧铺之下设置了一个带滑轨的抽屉储物箱,拉出抽屉,可方便地取纳物品,妙在储物箱的外板上设计了一块提起来可翻转的板,为乘员提供了一块纵向位置可变的桌板。收起桌板时可自由通行,需用桌板时,可方便地拉到需要的位置。在驾驶员座椅右侧设置了一个可收起-放下的瓶托。在仪表台中央下部设置了一个可拉出的小板,供放置咖啡杯等什物。虽然板的表面覆盖了防滑层,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在边缘设计止滑的挡沿。这些细微之处一般的评析难以顾及,虽难见经传,却显巧心,见爱心,其用心良苦,使用者自知。

差距与缺憾

尽管这届车展展示了卡车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仍能见到企业间的差距。一家出山入展的较有资历的企业带来一款新推出的重卡,这辆重卡的驾驶室与展场中的重卡驾驶室比起来,不仅造型乏善可陈,内饰布置也显然壅塞、简陋,使人觉得仍然活在当年引进的先进技术的那个年代。意识差之一步,产品落后半里。

卡车一直堪称汽车业自主品牌的风范,但从展品上可以看出,一方面,自主品牌正在加速与国际大品牌融合,这当然可以为中国带来利益,也并非无风险;另一方面,装在自主品牌产品上的零部件正在迅速洋品牌化,也就是说,自主品牌的零部件没有随自主品牌整车一起成长,反而步步退缩,这种头重脚轻的现象可能导致自主品牌的空心化。出现这种现象不是用一句“国际化”就能解释得过去的,如果德国有梅赛德斯-奔驰、有大众、有宝马、有曼恩,却没有博世、采埃孚、大陆、威伯科、克诺尔等,德国还能完整地掌握着汽车的关键技术吗?它的汽车强国地位还那么稳固吗?并不是只装自主品牌部件的整车才能称“自主品牌”,但听任这种失衡继续发展,自主品牌就可能达不到应到的目的,当国家和民族需要完全自主地开发和制造汽车的时候,就会因“无米下锅”而受制于人。

在展场中也能看到设计师不注意细节而留有的缺憾。一款驾驶室前脸上的塑料装饰板正好有手握的空间,所在的位置又很容易让人手握着力爬上踏步擦拭挡风玻璃,偏偏这块装饰板菲薄,强度不足以承受人爬高的引力。或许这块板的设计者要以误操作解释这种风险,这种把脚放在明白人的鞋里的思维方式恰恰是比一个含有风险的设计更失败的思维。设计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消除误操作的可能,它们存在的理由不是让人处处谨慎,时时小心,而是使生活、工作更方便,更随性。这块装饰板的正确设计应该是,要么不让手有伸入的可能,要么使其结实到足以承受人攀附爬高的引力。

展览方式需要改革振兴

上海车展刚走过30年,卡车企业的参展热情就跌落到欧洲品牌集体缺席的地步,使人有理由质疑卡车展场的国际性仍否存在,国内企业的参展热情也大不如前。本届车展将卡车请进了室内,给予了与乘用车同等的地位,又取消了模特儿,使得卡车展场中的观众有所回升。但从展车周围稀落的观众仍可显见同一屋顶下,卡车和乘用车展场中的人气阴晴两重天。几年来,卡车在国内以汽车为主题的展览中持续式微,参展和参观的人气反倒不如以工程机械为主题的宝马展。是任其式微,还是改革振兴?作为在国内举行的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车展之一,到了思考卡车展览该怎么继续办下去的时候了。

与乘用车相比,卡车展览原本就是专业性强、观赏性较弱的展示,它主要面对专业人士、用户和卡车爱好者。观展卡车的目的以专业性为主,观赏游览性辅之,这是卡车展览与乘用车展览的区别。所以,振兴卡车展览的一个思路就是如何办成为交流和学习卡车信息及知识的聚会,像汉诺威车展那样,吸引全球的专业人士、用户和爱好者前来赴会。如果继续按现行的卡车和乘用车联展的形式办下去,展览的主办方就需要思考怎样通过改革来调动国内外卡车厂商参展的热情。抑或学德国车展的方式,乘用车和商用车隔年分别展出,或者上海车展分春、秋两季展出,春展乘用车,秋展商用车,届时组织专题研讨会、发布会,让关心卡车的观众专心饕餮专业信息,腾出的展场可吸纳更多的乘用车参展。商用车展可注意吸引特种车、专用车和卡车部件参展,也可与汽车维修、检测设备联袂展出,展名可定为“商用车暨部件、设备展”。客车既可参加商用车展,也可参加乘用车展。商用车展可选择比国家会展中心小的展场举行,展出的时间可较乘用车缩短。

参展方已经有了一些有利于专业展示和交流的做法,如集团参展,集中展示重、中、轻型产品和客车产品,便于用户了解、比较产品的整合性能,又如一汽派出JH6的总设计师到展场,做出了直接与观众交流的姿态。展场是各类专业人士集中的场合,在这里可以听到专业人士的不同声音,不要说企业需要倾听对自家产品的评析,一个敬职爱业的设计师也会珍惜这样的机会,主动与观众交流。设计师在现场交流、收集评析信息的同时,也能吸引专业人士关注自己的产品。参展方也要思考如何改进展示的形式,开拓交流互动的渠道,让参展能收获订单、人缘、信息。

作为人俯仰的空间,内饰功能又是展现差异化竞技的场所,卡车驾驶室内饰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的企业虽然搭起了踏入车门的台架,却紧锁车门,拒观众于门外,有的干脆不搭台架,让观众仰首望窗兴叹。这种拒绝亲密接触的做法太不明智,据说是担心观众把室内弄脏。既然兴师动众来展示,目的就是要让公众了解你的产品,卡车在展场中能够亲身体验的就是驾驶室内工作和生活的姿态,不入室,怎能感知你设计的精彩?那边厢的奔驰轿车都让人自由进入,让无钱购买的观众过把驾驶奔驰的瘾,即使弄脏了就不能清洁吗?是担心专业人士在室内拍照吧。对知识产权最有效的保护莫过于申请专利,这些见而可鉴的结构,在展场中接触不到,在其他地方就接触不到吗?与其躲躲闪闪,莫如大大方方,像有的参展企业那样,大开车门,让内饰成为学习交流的场地。今天受你的启发明天创造出新功能、新结构,他日又启发你的思路,这不也是收获吗?而且一个有影响力的创新一定能衍生众多改进创新,什么叫引领?这才叫引领。形成互动创新氛围的最大得益者不是别人,正是引领型企业。担心观众逗留其中好奇闲玩吗?今天对你的设计好奇,没准今后就爱这车。观众能在驾驶室内停留,说明内饰还有魅力,一旦失去魅力,展出还有什意义。所以参展方要动的脑筋是怎样让观众有序进出,而不是拒人门外。

猜你喜欢

展场驾驶室重卡
商用车驾驶室液压系统设计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浅析8D方法在解决H7车型驾驶室振动的应用
某重卡线束磨损失效分析与可靠性提升
基于ABAQUS的某商用重载轻卡驾驶室力学性能仿真研究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对“展场”的再认识
某轻型卡车驾驶室稳定性设计优化
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