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15-02-09综述陆锐明审校

医学综述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治疗诊断

钱 虹(综述),陆锐明(审校)

(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梧州543000)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钱虹※(综述),陆锐明(审校)

(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梧州543000)

摘要:目前众多研究报道,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糖尿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糖尿病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以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社会的老龄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在我国日益恶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并呈现发病率升高、患者年轻化的趋势[1]。加强糖尿病研究体系的建设、促进糖尿病病情防控机制的建立已成为我国医学工作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糖尿病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等的研究中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其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糖尿病工作的深入发展,形成了糖尿病研究的良好格局。现对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研究报道进行总结和归纳,探讨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欧阳良良等[3]指出,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遗传易患性导致胰岛素细胞被破坏,进而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不能有效地利用胰岛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而运动缺乏、营养失衡、环境污染及衰老等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从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分子机制来看,能量代谢紊乱、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受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反应以及中枢调控紊乱等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4]。有学者对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96例对照受试者的基因组DNA进行直接测序,并确定高迁移率族蛋白A1基因变异体的基因多态性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A1基因变异体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有关,其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易患位点,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5]。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普遍认为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孕周的增加,由胎盘分泌的各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分泌量逐渐增多[6];二是由胎盘分泌的蛋白溶解酶——胰岛素酶增加,其对胰岛素有降解作用,进而使胰岛素失活,从而使正常妊娠具有糖尿病倾向[7]。

1.2糖尿病的诊断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8]。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9]。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11]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12]。

传统上,当孕妇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中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Mrtzger和Coustan[13]指出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14]。经过大量试验研究,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做出调整,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对于尚未知晓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采用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切点为空腹血糖≥5.1 mmol/L或餐后1 h血糖≥10.0 mmol/L、餐后2 h血糖≥8.5 mmol/L满足任何一点即可诊断[15]。

1.3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16]。

1.3.1饮食疗法控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对糖尿病的治疗十分重要。合理、正确的饮食疗法可以纠正糖尿病患者已发生的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维持合适的体质量,减轻胰岛负担,防治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和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等。

1.3.2运动疗法因体力活动减少而导致的肥胖是引发糖尿病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控制糖尿病除了合适的用药方案和规律的饮食控制外,适当运动也必不可少。长期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及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减少降糖药物剂量。肥胖患者运动可减轻体质量,使肌肉等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受体数目上升,减少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17]。

1.3.3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是使用降糖药物使患者的血糖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双胍类降糖药是临床最常用的降糖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肠道回收葡萄糖并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的分解而起降糖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②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发挥降糖作用,其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片、达美康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③糖苷酶抑制剂属于含氮的拟糖类结构的化合物,其能抑制糖苷键形成,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上段上皮细胞的α糖苷酶,减少双糖向单糖(主要为葡萄糖)的转化,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餐后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脲及米格列醇等[18];④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后激活,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及高糖血症代谢紊乱,代表药物有吡格列酮、马来酸罗格列酮;⑤胰岛素,李伟[19]强调2型糖尿病是因患者胰岛细胞受损、死亡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在于修复胰岛细胞,恢复其正常的胰岛素分泌。目前,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素β细胞等。

2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2.1基础研究进展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子混合能直接诱导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转化成胰岛素细胞[20]。

有研究深入探讨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21,FGF21)在调控机体、维护血糖平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信号转导机制,从而证实FGF21参与调控和维持机体的血糖代谢平衡[21-22]。

2012年,中美学者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的三维结构,为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张“精确地图”[23]。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成功地在小鼠和大鼠实验中阻止了2型糖尿病形成,并逆转了已建立疾病的进展[24]。

2013年,有研究者利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提出糖尿病的治疗应“从脾(胰)论治,兼顾五脏”的治疗原则,并建立了糖尿病中医“三早”综合防治体系[25]。

2.2前沿研究进展治疗糖尿病的传统疗法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随着医学的发展,糖尿病治疗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外科手术及其他新疗法开始引入糖尿病的治疗。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表声明,认为减重手术是血糖控制不良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适宜治疗手段[26]。随后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手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7]。一项糖尿病外科治疗荟萃研究对16 94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77%的患者在经过胃肠手术后,糖尿病完全或部分缓解[28]。

国外学者利用实验鼠胚胎干细胞,高效培养出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将其移植到患糖尿病的实验鼠体内后,糖尿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29]。利用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培养胰岛细胞将有望扩大糖尿病移植治疗机会,在验证其安全性后,希望在10年内投入使用[30]。

3小结

早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减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关于糖尿病研究体系的建设,应在进一步分析、明确各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上,严格规范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积极探索糖尿病治疗的新途径,从而形成良好的糖尿病研究格局,更好地促进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糖尿病的治疗上,虽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现代治疗的5个重要手段,但随着外科手术方案、干细胞研究方法及各种检测、分离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各种先进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方福德.糖尿病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对策和展望[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7):661-665.

[2]唐晓君,卢仙娥,李革,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1(5):11-15.

[3]欧阳良良,毛卫未,伍模鑫,等.儿童1型糖尿病外周血Foxp3+调节T细胞和细胞因子变化及相关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1):76-78.

[4]郑成竹,邹大进,丁丹.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标准化临床路径—2型糖尿病内外科诊疗流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1):17-18.

[5]张娅,徐先明.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9-302.

[6]董慧,田坚.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维生素B12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5):396-397.

[7]Okumus S,Igci YZ,Taskin T,etal.Association between thr21met and ser89asn polymorphisms of the urotensin-II (UTS2) gene,diabetes mellitus,and diabetic retinopathy[J].Curr Eye Res,2012,37(10):921-929.

[8]胡茂清.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华中医学杂志,1999,2(1):76-93.

[9]韩宝玲.氧化应激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3):122-124.

[10]《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24-131.

[11]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2009,20(11):678-831.

[12]何艳,李舍予,田浩明,等.暴发性1型糖尿病和经典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比较研[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3,30(3):597-600.

[13]Metzger BE,Coustan D.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nference o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1998,21(2):161-167.

[15]Amen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Sup1):4-10.

[16]黄震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和糖尿病[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1):11-15.

[17]Rezvan N,Hosseinzadeh-Attar MJ,Masoudkabir F,etal.Serum visfatin concentrations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normal pregnancy[J].Arch Gynecol Obstet,2012,285(5):1257-1262.

[18]刘晓芳,王韫芳,李亚里,等.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4):291-297.

[19]李伟.妊娠糖尿病的治疗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8):858-863.

[20]孟凡欣,王立英,宋静静,等.灰兜巴多糖对糖尿病降糖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557-1558.

[21]李学永.糖尿病心肌钾离子通道改变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3):261-264.

[22]Brown SA,Garc AA,Winter M,etal.Integrating education,group support,and case management for diabetic Hispanics [J].Ethn Dis,2011,21(1):20-26.

[23]Zhang J,Zhang K,Gao ZG,etal.Agonist-bou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J].Nature,2014,509(7498):119-122.

[24]杨慧霞.我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现状和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41-243.

[25]李新艳,陈雪,杨戈,等.青少年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9(24):133-138.

[26]姚蓝,辛小红,姚雪梅,等.古今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异同探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8):342-345.

[27]杨静,张朝军,郑宏庭,等.胃转流手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短期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1):2222-2223.

[28]刘陶,房臻,杨冬,等.炎性及脂肪细胞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及在产褥期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6):436-439.

[29]Gonzalez S,Binato R,Guida L,etal.Conserved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 suggest an activator basal promoter and a distal inhibitor in the galanin gene promoter in mouse ES cells[J].Gene,2014,538(2):228-234.

[30]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医学综述》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投稿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苑通典铭居F座0806室(101100)电话:010-60551103

E-mail:yxzs@chinajournal.net.cnyxzs2005@163.comHttp://www.yxzszz.com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Study on DiabetesQIANHong,LURui-ming.(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WuzhouPeople′sHospital,Wuzhou543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many studies reported that diabetes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of genetic factors,autoimmun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mainly focuses on diet therapy,exercise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and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 in gene therapy,insulin sensitizing effect and insul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surgery,and stem cell therapy.Here summarizes the reports about diabet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abetes from aspects of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14-07-20修回日期:2015-01-29编辑:辛欣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13.045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5)13-2418-03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治疗诊断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