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12—1949)》评介

2015-02-07曲立超刘扬

东北史地(学问) 2015年4期
关键词:失业人数失业对策

曲立超 刘扬

《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12—1949)》评介

曲立超 刘扬

吉林师范大学谭玉秀教授的新作《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12—1949)》(人民出版社,2014年)将研究视角落在社会民生领域,是一部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失业史的著述,值得一读。作者选取了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启迪后人,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本书的研究时段是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作者查阅了大量当时的报刊、档案等原始资料。作者借助统计学、计量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对照分析,条分屡析,从中获取较为准确的信息。作者将研究视角放在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运用西方古典经济学派“自愿失业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非自愿失业理论”作为民国时期政府应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支撑,进而使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全书主体部分共三章,各具特色:

一、史论结合,揭示问题实质

在整部著作中,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中始终坚持“辨伪求真”的原则。在第一章失业概述中,1925年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失业人数进行过统计,即失业人数占到全国4亿人口的三成以上,约为1.6亿。对于这一统计数字,作者通过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统计数字之所以庞大,主要源于统计范畴过于宽泛,忽略了无业游民与失业之间的差异”(第31页)。在选择失业城市进行数据统计上,作者选取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南京、广州、无锡、武昌等城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最终将民国时期失业情况从时间断限和变化程度进行了划分:(1)1927-1931年,失业人口缓慢增长;(2)1932-1937年,失业人口快速增长;(3)1937-1949年,失业人数异常增多。与此同时,以地域和行业为切入点,探讨失业分布情况。经过分析,得出民国时期城市失业的总体概况:以1931年为分界点,中国失业人数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趋势。失业危机已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其中,失业者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等口岸城市,尤以传统工业的失业形式最为严峻,新式工业略好一些。同时,教师、文秘与普通职员等职业的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第46页)。

作者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对产生失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进行深入解析,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失业问题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所产生的流弊”①,一般表现在给社会和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作者在对失业影响进行分析后,将民国时期的失业问题定性为“过度失业”,其在经济层面的表现是“阻碍经济发展,贫穷更为普遍”。作者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失业后人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具体为:强烈的焦虑感,苦闷与悲哀,紧张感与恐惧感,防范意识薄弱等心态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了自杀、乞讨、犯罪、劳资纠纷、罢工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现象发生,严重动摇了国家统治的根基。在分析了失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后,作者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失业对当时抗战的影响,即“失业者误入歧途阻碍抗战”和“充分动员失业者参与抗战”,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二、科学分类,深入问题研究

作者在第二章中运用相关失业理论,一方面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等角度,对城市失业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参考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失业类型分类的相关理论,将民国时期城市失业类型进行科学划分,从而揭示出城市失业的内在特征。

作者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各大城市中,从性别上,男性的失业人数多于女性,在近代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中,人们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当时的农业、矿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等职业类型,最后得出传统职业的失业率与失业人数均高于现代职业。失业者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并与之成反比例关系。

结合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作为研究民国失业类型的理论基石,进而将失业类型划分为:灾难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其中,以灾难性失业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失业形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在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受到整个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的必然结果。

三、突出重点,深化问题解决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作者集中笔墨,重点解决“以国家为主导的失业对策及实效”这一问题,探讨了以国家为主、社会为辅,标本兼治的失业对策及其特点。在了解失业对策实效的基础上,对失业对策的积极作用与治理失业成效微弱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在“标本兼治的失业对策及特点”这一问题中,作者将问题的解决层层推进。在治标方法上,作者概括为:创立平民工厂,作为临时性的救济机构;创办职业介绍所,作为经常性救济机构;建立失业保险体系;实施以工代赈措施等。在治本方面,政府主要以振兴实业和推广职业教育为手段,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全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全面回顾了1912—1949年各个时期中政府应对失业问题的总体治理情况,并对应对政策的实效性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政府的应对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微弱的一面,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积极作用看,第一,失业对策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第二,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日益扩大;第三,失业群体再就业渠道多样化;第四,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治理失业实效微弱的原因方面,一是治理对策自身的局限;二是客观环境的制约。最后在结论中,作者对民国政府在应对失业问题上的表现及实效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就其治理失业行为本身而言,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应过分苛责。如果考虑到民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对其治理成效之微弱,就不难予以相应的历史理解与同情。”(第265页)这种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认识,一扫传统史学研究中以阶级立场左右历史研究客观性的弊病,在使人了解历史的同时,给人以极大启迪。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912—1949)》一书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拓宽了民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著对民国时期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亦可对当前中国解决相关失业问题提供借鉴,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值得重视。

[注释]

①[英]ArthurCecilPigou:《论失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1页。

责任编辑:赵欣

K2258

D

1009-5241(2015)04-0094-02

曲立超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教师吉林四平136000刘扬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四平136000

猜你喜欢

失业人数失业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失业预警
走,找对策去!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人口与就业
德国:失业人数25年最低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