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票康家屯城址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5-02-07李维宇

东北史地(学问) 2015年4期
关键词:房址城址下层

李维宇

北票康家屯城址及相关问题研究

李维宇

[内容提要]康家屯城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位于大凌河中游的的一处大型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陶器特征分析,该城址主要可分为三期,年代上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晚期阶段。该城址实际上只是一处集居住与防御功能为一体的一般性聚落,其建筑布局与结构反映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绝大多数城址的一般特征,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及社会组织结构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康家屯城址夏家店下层文化

康家屯城址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大板镇康家屯村小波台沟组北约500米处。该遗址位于大凌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大凌河从遗址的北部自西向东流过,其上游1500米为大凌河和牤牛河的交汇处。

1997年—2001年,为配合白石水库的修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康家屯城址进行了连续五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500平方米。该遗址堆积较厚,保存较好,并且城址的文化性质单纯,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一座大型石城址(图版一)。该城址平面形状呈方形或长方形,北部被大凌河冲毁,推测面积约1.5万平方米①。此外,在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对城址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考古测绘,对于全面了解城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一、康家屯城址的阶段性变化

以层位关系为依据,并结合相关遗迹出土遗物分析,康家屯城址可分为三期,每一期的特征如下。

1.第一期城址

第一期城址平面近方形,面积约7030平方米,结构严谨。该阶段城址的城墙比较宽大、厚重,开有东门,城墙外附建有马面及角台。城墙截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城墙分段砌筑而成,内、外墙体用较大的青石板抹泥口压封垒砌而成,墙体内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及黄土填实;其中,南墙保存最好,全长95米、残高1—1.5米。东门位于东城墙中部偏南处,城门外左右两侧平行对称分布着两个短墙,短墙垂直接于城墙,用青石板压缝迭叠砌而成。门道面阔1.7、进深5.2米。马面与角台形状类似,结构及建筑方法也一致,平面为马蹄形,先砌建大半圈的墙体,墙内堆满碎石和泥土,形成一个实心的半圆台,构成一个马面或角台。第一期城墙外侧共发现有马面4座、角台3座。

该阶段的城内西南角还发现有一处内城。内城平面近方形,面积约2132平方米,约占城内面积的四分之一。内城的东墙及南墙借助于该阶段外城墙体;内城北墙垂直抵于西城墙中部,残长52.0、残高0.2—0.85米;内城东墙南端垂直抵于南城墙中部,残长44.0、残高0.5—0.95米。

该阶段城内发现有房址4座、灰坑48个。房址从形制上可分为地面式及半地穴式两类,其中,半地穴式房址面积较小,而地面式房址均较大。灰坑以圆口锅底坑、圆口袋状坑为主。

这一期的遗物较单纯,以陶器、石器及骨器为主。陶片火候较高,陶质坚硬,器壁多较薄;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的篮纹。集中于鬲、尊等器形。陶器的典型器形以鬲、瓮、壶、鼓腹罐、深腹盆为代表,此外,也见有鬶、圈足罐、碗、钵、纺轮、网坠等陶器。石器多为磨制,器形以亚腰形石器、钺、铲、锛、凿、刀、斧、镞、锥、杵、环等为主。骨器有锥、凿等。

2.第二期城址

第二期城址的东、南、西城墙外均有城壕。城壕截面呈梯形,寰底,距城墙2.2、深约3.0米。

此阶段城址面积扩大,其中,东城墙的北半部分总体向东移建,残存1—9层砌石,残高0.06-0.66米;南城墙在第一期的西南角台处向外挪建0.6—0.7米,并将西南角台改直向西扩建,扩建长度约37.5米;西城墙整体西移,距离第一期西城墙32—35米,西南角台处由三道墙体组成,依次叠压。西南城角外侧为圆形,外接有一个马蹄形角台。此期除原有马面继续沿用外,另在东城墙上增设2座马面;西墙原有角台由于城墙的改扩建,均已封砌在新城墙墙体中,并在西南角处重置角台。

该阶段的城址内部由石砌院墙划分为八个院区(图版二)。每个院区内设有单独的门、房址、石筑穴、石仓、石台、灰坑、石函、排水洞等遗迹。在个别院区内还发现有隔墙,用以区分该院区内不同的建筑群。各个院区形状、面积及各类遗迹数量均不相同。八个院区,总计发现院墙34段、隔墙32段、房址47座、石筑穴24个、石仓8个、石台6个、灰坑28个、石函13个、排水洞10个。

房址均为地面式建筑,未见有半地穴式,多数房址外侧见有护台;平面形状分为圆形及方形两大类;房址墙体以石砌为主,另有少量的土坯墙或黄土干垒墙体。这个阶段的房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房址在原地重建的现象较常见,有的甚至多次重建。石筑穴以圆形筒状为主,穴室直径一般在1.0—2.0、深1.15—1.90米之间。在一些石筑穴内发现有大量的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少数的石筑穴内还见有人骨,人骨多位于石筑穴的上部堆积中,而器物则散乱堆积在人骨的下部。石仓均为平地起建,平面多呈圆形,底部平铺一层石板,沿着石板的边缘砌建一周石墙,石墙均留有一个平整的缺口,推测为门,个别石仓内还建有一道隔墙。石台均由石板铺成,平面多呈四边形,边缘垒砌整齐。在这5个石台中,2个石台位于院墙的拐角处,紧贴院墙;3个石台位于院区中部。灰坑以圆口锅底形为主,圆口筒状数量也较多。石函多置在房址的周围,很少独立存在,但也没有发现在一个房址周围两个共存的现象。石函平面形状呈方形或长方形,槽状,由四块边缘经过加工的青色泥质叶岩立石板围砌而成,底部多铺垫有一块大石板,口部较平,函内一般无任何遗物。石函一般体积较小,长约0.40—0.70、宽约0.36—0.58、深约0.12—0.3米。排水洞均位于石墙的基部,多为方形,边长在20厘米左右,因挤压大多数已变形。排水洞的形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比较规整,在排水洞的两侧置有立石,下铺石板,上覆石板;另一类则较为粗糙,仅见有顶部的上覆石板,而不见有立板及底板。

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类型丰富,数量较多。陶器与第一期相比,不仅器形增多,泥质陶数量大增,而且陶色上也存在着显著变化,即夹砂红褐陶器的颜色更偏红。该期的典型陶器有鼓腹罐、鬲、深腹盆、深腹盆、瓮等,其中鬲的数量大增,此外也见有甗、鼎、钵、碗、甑、杯、纺轮、网坠等,另外该阶段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底部穿孔的罐类标本。石器的数量及种类均有所增加,钺、亚腰形石器、刀、铲、斧、锤斧、凿、锛、镰、球、镞、环、杯、锥、臼、门轴石、杵、范、玦等均数量极为大宗。骨器种类主要有锥、鱼钩、簪、凿、铲、镞、针卜骨及挂饰等。

3.第三期城址

第三期城址的城墙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其经过修缮、增建或改建等加工,基本上是沿用第二期城址的城墙。

该期城内遗迹较为简单,未见有明确的房址,仅发现有75个灰坑。灰坑大部分较浅,平面形状以圆形及不规则形为主,坑壁多呈锅底状,筒形坑则较少见。

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数量较少。陶器质地疏松,泥质陶数量减少,夹砂红褐陶颜色偏灰红。该期的典型陶器主要有瓮、壶、深腹盆等,另有少量的尊、盘、钵、纺轮、网坠等,此外该期还新出现少量的形体较瘦的素面夹砂红褐陶甗。石器的种类及数量均减少,器形主要有刀、铲、斧、亚腰形石器、镞、锥等。骨器仅见有锥、铲、镞等。

二、康家屯城址三期遗存的年代问题

康家屯城址的发掘,不仅为认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一批可靠的器物群,也为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提供了线索。

从出土陶器来看,断代特征明显的器形主要有尊形鬲、瓮、深腹盆、鼓腹罐、壶等几类(表一)。

尊形鬲依据整体特征分为三式。

Ⅰ式大敞口,斜颈明显。如标本T2107⑤:1。

Ⅱ式宽沿外侈,束颈。如标本T1217④:1。

Ⅲ式宽沿较平,颈部较直。如标本T3112②:1。

瓮依据口部及肩部特征分为三式。

Ⅰ式敞口,溜肩。如标本H159:14。

Ⅱ式口部外敞较Ⅰ式明显,溜肩。如标本T2505④:1。

Ⅲ式大敞口,近圆肩。如标本T2908③:1。

深腹盆依据腹部特征分为二型。

A型弧腹。依据口部特征分为三式。

Ⅰ式大敞口。如标本H11:3。

Ⅱ式敞口不如Ⅰ式明显。如标本T2007④:1。

Ⅲ式侈口。如标本T1908③:1。

B型斜腹。依据口部特征分为三式。

Ⅰ式大敞口。如标本H139:21。

Ⅱ式敞口不如Ⅰ式明显。如标本T2815④:1。

Ⅲ式短沿,侈口。如标本T1209③:1。

鼓腹罐依据整体特征分为二式。

Ⅰ式侈口,溜肩,大平底。如标本H125:15。

Ⅱ式近直口,肩略鼓,小平底,整体显得瘦高。如标本T3310④:5。

壶依据口部及颈部特征分为三式。

Ⅰ式大敞口,斜领。如标本T2007⑤:6。

Ⅱ式小短沿,侈口,颈部粗短。如标本T3110④:9。

Ⅲ式宽沿,侈口,颈部较长。如标本H16:18。

康家屯城址出土的陶器特征与其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器物的特征相似。

康家屯第一期城址中出土的Ⅰ式鼓腹罐与大山前遗址96DKⅡF2:5罐②相比较,在肩腹的变化是一致的;AⅠ式深弧腹盆与丰下遗址T17⑤:2盆③相似;Ⅰ式尊形鬲也与建平水泉遗址出土的H103:2鬲④口部特征相一致;Ⅰ式瓮与丰下遗址T17⑤:7⑤瓮形制相近,上述器物标本均是这些遗址早期堆积中的遗物,时代上与王立新先生所分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第二段相当⑥。另外,BⅠ式深斜腹盆也显示了时代更早的特征。虽然康家屯第一期城址内出土的某些陶器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最早阶段同类器物相似,但从陶器群的整体特征来看,该期城址的时代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第二段。

康家屯第二期城址中出土的Ⅱ式鼓腹罐与南山根遗址中出土的T1④:37罐⑦相似;AⅡ式深弧腹盆与水泉遗址的出土的H86:3盆⑧形制相近;Ⅱ式尊形鬲与大山前遗址出土的96KDIG13:3鬲⑨特征类似;Ⅱ式瓮与丰下遗址出土的T4②:1瓮⑩相似,同时Ⅱ式瓮是康家屯城址在此阶段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种类。以上这些陶器的特征与王立新先生所分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第三段中的绝大部分陶器群特征相似⑪,所以该期城址的年代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第三段。

康家屯第三期城址出土的Ⅲ式尊形鬲与蜘蛛山遗址出土的T2④B:3鬲⑫特征相似;AⅢ式深腹盆与丰下遗址出土的T102②F8:9盆⑬相似;Ⅲ式瓮与南山根遗址出土的H26:2瓮⑭形制相似,以上这些陶器标本均是上述遗址晚期堆积中的遗物。因此,康家屯第三期城址中出土的陶器具有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阶段遗物的特征,从陶器群的整体特征来看,该期城址的时代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晚期阶段。

综上,康家屯城址的年代大体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晚期阶段,即王立新先生所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第二、三、四阶段,相当于中原的商早期,这也与康家屯城址的C14年代测定(3620+ 75)是相符的。

三、康家屯城址的性质问题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大凌河中游、牤牛河中下游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城址或遗址。这些城址及遗址具有较多的共性:多修筑在高山、丘陵的顶部或近河台地上;城址面积均不大,1—2万平方米就算其中的大型城址了;遗址多有石筑的城墙,很多遗址在当地被称为城子里、城子顶、圈子里、马圈子等,也说明其原来有墙,或者具有明显的界标。

康家屯城址周边的多数城址面积不大,均有石墙,并且没有发现超大型的城址(高一级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看出不同城址之间是否存在管理或管辖的关系。这些城址均是生活居址,建筑单位彼此之间平等关系远多于隶属关系,城址内并没有发现像中原二里头文化那样的大型夯土台基,也没有明显的宗庙、宫殿区、独立的祭祀区等礼仪性建筑群,更缺乏中心性都邑城市,所以这个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只是各自独立的社会单位,类似于城堡性质的聚落群。

很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中均存在着石城墙,其防御功能较为明显。该地区多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地较少,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利用就尤为紧张。出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人们相互之间发生抢夺、战争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聚落联合对抗、抵御其他聚落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条件下增强自己聚落的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中、小型城址的独立性、完备性均较强,这也是由于非常频繁的战事才能导致每个城址的构造复杂性、设施的独立性,也才有必要将自己的聚落武装起来。

此外,城址林立现象的出现也不排除外来文化因素的侵袭事件,例如花边鬲系统的遗物在康家屯城址内就有所发现,这说明该城址受到了来自长城地带文化的影响,但这种来自草原文化的游牧民族是不可能对其形成长期侵扰的。

通过对康家屯城址出土的遗迹及遗物的分析,并结合该地区城址林立的现象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强大的王国,而只是一个分布地域较广、彼此之间独立性很强的一个大的聚落群的集合体15。

结语

康家屯城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位于大凌河中游的的一处小型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陶器特征分析,该城址主要可分为三期,年代上处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晚期阶段。该城址实际上只是一处集居住与防御功能为一体的一般性聚落,其建筑布局与结构反映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绝大多数城址的一般特征,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及社会组织结构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8期。

②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9期。

③⑤⑩⑬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3期。

④⑧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

⑥⑪王立新:《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几个问题》,[韩]檀国大学校中央博物馆《博物馆纪要》,1998年。

⑦⑭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⑮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祝立业

K878

A

1009-5241(2015)04-0040-05

李维宇辽宁省文化厅文物局文物处辽宁沈阳110000

猜你喜欢

房址城址下层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山西吕梁德岗遗址
内蒙古中部发现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遗址
积雪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 以岱海地区为例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中国与朝鲜境内的渤海国城址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