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宏观政策的变与不变

2015-02-03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9期
关键词:常态财政经济

在7月份经济数据中,“克强指数”的三个构成指标均出现回落。无独有偶,8月21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8月汇丰制造业PMl初值为50.3%,创3个月新低,不仅低于预测值51.15%,也大大低于7月终值51.17%。

中国经济复苏还是艰难进行时。“三驾马车”依然动力不足:第一引擎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相比去年1~7月份固投增速的20.1%,今年1~7月份为17.0%,下滑了3个多百分点。消费则受制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由于日本经济还在调整中,欧洲主要国家再现经济迟滞,只有美国经济表现稍好。主要贸易伙伴的颓势,使得中国出口前景不够乐观。

中国经济年内努力的方向,是要实现7.5%的经济增速。在不久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提出了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方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所谓防风险,即经济稳增长的风险,确保经济增长不能太低。

经济增长太低,中央将以财政、货币、税收等各种手段调控,用看不见的市场的手和看得见的政策手段,使经济增长稳定在7.5%的区间内。今年是经济新常态的元年,这种新常态未来可能要变成中国经济的常态,而且是相当长的时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当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市场环境达到相互匹配的现代化程度后,经济不可能维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中,7.5%的增长区间,就是新常态的体现。

经济学者邱晓华认为:新常态这一命题,是对中国经济多年来不顾一切“狂奔”的点刹,也是对中国经济舒缓求稳转型升级的引导。

政绩工程语境下的GDP崇拜不再提倡,但7.5%区间的经济增速依然要保持:开闸放水的货币投放、无节制的借债烧钱买增长、粗放投机的蚕食土地污染环境发展思路要逆转:调结构蕴含了丰富的政策辩证法,从银行到财税,从法制到法治,从权力到权利,从治人到治理,从行政主导到市场配置,这一切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有制结构要优化,民营资本要给予善用空间,民生欠账的短板要补上……

这是系统工程。在经济新常态的开局之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方向,重点就是保持7.5%的经济增长区间。

从“克强指数”三个构成指标均现回落的情况看,下半年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向和上半年应有区别。传统楼市的压力测试会持续,但也会给予地方更多自主空间。事实上,支持下半年稳增长的相关举措已经启动。

首先,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给“共和国长子”发“政策红包”——既根据区域特点通过投资重大项目实现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给予一些城市自主发债权。输血加造血,使东北地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将银行信贷流向重点从小微企业转向铁路、水利、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等国家重点项目,使稳增长的动力点更广泛。

其次,对于楼市这个既关地方热情又攸关民生利益的行业,决策层依然没有新的调控政策。但是,对于地方政府纷纷取消楼市限购限贷的举措,决策层亦“随他去”,任由地方释放政策空间。但随即而来的是审计署覆盖到县级的全国土地财政审计。这次审计,是土地财政的摸底,更是清算,促使各地彻底戒断土地财政依赖,使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三,加大对地方执行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力度,摈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流弊,使宏观惠政不至于中观打折微观变异。

上半年调结构的力道更大,但实现7.4%的增长速度;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比上半年更为宽松,实现全年7.5%的经济增长应该不是问题。从经济新常态到下一个常态,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周期,也是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升华的时期。在此过程中,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稳增长是不变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常态财政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