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28例

2015-02-01孙立晔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谷丙黄疸型茵陈蒿

孙立晔

中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28例

孙立晔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28例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患儿采用中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25~50 g、栀子10 g、生大黄5~10 g、板蓝根20 g、郁金15 g、五味子10~30 g、佩兰10 g)加减治疗, 兼厌食、恶心、呕吐可加竹茹、半夏等降逆止呕;尿短赤者加车前子、滑石、白茅根以清热利湿;脘腹胀者加厚朴、神曲、焦山楂以行气和胃;右胁疼痛者加柴胡、姜黄等疏肝解郁止痛;黄疸明显者重用茵陈至50 g;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加至五味子和败酱草30 g。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显效19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6.4%。结论采用中药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疗效显著, 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中药茵陈蒿汤

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以秋末冬初发病率高, 儿童为多见。现就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患儿28例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患儿中男12例, 女16例, 年龄最小4岁, 最大13岁, 以6~8岁为最多。均有肝炎接触史。发病大多在5~10 d就诊, 最长者17 d,均经奥抗检测为阴性, 排除乙型肝炎。症见厌食26例, 恶心17例, 呕吐7例, 脘腹痛23例, 腹泻5例, 乏力28例, 尿黄16例, 眼睛发黄24例, 舌苔黄腻17例、白腻9例, 肝脏肿大26例, 黄疸指数20 U以上23例, 谷丙转氨酶100 U以上28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5~50 g、栀子10 g、生大黄5~15 g后下、板蓝根20 g、郁金15 g、五味子10~30 g、佩兰10 g。兼厌食、恶心、呕吐可加竹茹、半夏等降逆止呕;尿短赤者加车前子、滑石、白茅根以清热利湿;脘腹胀者加厚朴、神曲、焦山楂以行气和胃;右胁疼痛者加柴胡、姜黄等疏肝解郁止痛;黄疸明显者重用茵陈至50 g;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加五味子和败酱草30 g。煎服法:1剂/d,水煎2次合匀分3次服, 连服4周, 治疗至1、2、4周时分别检查肝功能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主症在1周内消失, 肝功能在2周内恢复正常;有效:主症在2周内消失, 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正常;无效:主症及肝功能在4周内没完全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8例中, 显效19例;有效 8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6.4%。

3 病案举例

患儿, 女, 8岁。2012年8月7日因厌食、腹泻、发热3 d收住入院, 起初按腹泻治疗5 d, 病情未见好转, 继而出现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 腹部胀闷, 恶心呕吐, 小便黄赤, 遂到本院就诊。查体:体温37.5℃, 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 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 一般状态尚可, 神清, 体倦乏力, 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 心肺无著征, 肝脏肿大、可于肋弓下2 cm处触及, 边缘锐利、质软有触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800 U, 黄疸指数30 U, 奥抗阴性。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中医诊断:黄疸(阳黄), 证乃因感受湿热疫毒,邪蕴中焦, 交蒸于肝胆, 而成阳黄。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参以疏肝利胆之剂。处方:茵陈50 g、栀子10 g、生大黄10 g后下、板蓝根20 g, 郁金15 g、五味子20 、败酱草15 g、佩兰10 g、半夏5 g、焦山楂10 g, 水煎服, 3次/d服。治疗2周黄疸消退, 肝未扪及、肝功能检查正常, 续服上方茵陈、五味子、大黄用量均减半, 以巩固疗效。2周后复查肝功能正常而愈。

4 讨论

4.1 小儿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属于祖国医学的阳黄范畴。小儿乃纯阳之体, 脏腑脆嫩, 又易饮食不洁, 极易感受湿热疫毒, 邪蕴中焦、脾胃受损, 湿热交蒸于肝胆, 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是其病因病机, 故湿热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4.2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 是在黄疸消退的基础上, 才能使转氨酶等其他项目转为阴性。故选用利胆退黄的主要方剂茵陈蒿汤为基础方加味。茵陈蒿汤为治湿热黄疸的第一药方。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中湿热所致阳黄的主要方剂[1]。现代药理研究, 茵陈蒿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茵陈蒿汤煎剂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茵陈退黄快慢与用量大小很有关系, 故常用30~50 g。就茵陈的煎法, 有“先煮茵陈”之古训, 另有“茵陈宜后下”的说法。有实验推荐茵陈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质, 而发挥油的作用可疑或较弱,但也有报道挥发油有利胆作用, 作者认为茵陈与它药同煎即可, 不宜煎煮时间过长。就其两种煎煮方法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4.3 茵陈蒿汤利胆作用加入大黄是必要条件, 似具起催胆效能的触媒作用。故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 退黄效果更好[1]。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黄疸型肝炎等疾患时, 若方中不用大黄会有损该方的效能。大黄宜生用及后下, 生大黄的利胆作用比熟大黄强, 煎煮时后下者为强。生大黄用量, 以药后大便稍溏, 排便次数增加1~2次为度, 如药后大便不溏, 可加重大黄用量, 有助于黄疸消退。若大便溏, 可用制大黄,一般连续服用后, 大便非但不稀, 反而会正常。根据临床体会,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 且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 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 即使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 亦可配伍使用大黄[1]。

五味子对肝细胞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尤其是五味子抑制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活性, 降转氨酶作用肯定, 可使谷丙转氨酶迅速下降, 但停药后又常可升高, 故谷丙转氨酶正常后, 应逐渐地减少用药剂量。

4.4 治疗本病, 在黄疸消退后, 不可骤然停药, 应根据病证适当地再服一段时间清热利湿的药物, 如茵陈、车前子等,以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反复, 减少治疗难度。

总之, 黄疸以速退为顺, 如《金贵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 当一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以上瘥, 反剧者为难治”之意。若久病不愈, 气血瘀滞, 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264,27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155

2015-01-13]

164000 黑龙江省北安市中医医院

猜你喜欢

谷丙黄疸型茵陈蒿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谷丙转氨酶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浅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关于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他汀类药物肝毒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