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

2015-02-01梁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酮体酮症酸中毒

梁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

梁莉

目的 探究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 4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及二氧化碳结合能力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平均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好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酸中毒;疗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患者体内血糖快速升高, 而胰岛素补充不足而引起的症状, 究其病因是因为体内酮体产生过快, 而肝脏及肾脏无法及时将其消耗, 使得酮体大量的滞留在血液中, 将血液酸度提高[1], 而另一方面来说, 由于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胰岛素补充使得血糖也快速升高, 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有许多种,包括感染、药物使用不当及劳累创伤等多种情况, 若患者不进行及时治疗, 将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此类状况的及早预防及诊治是极为重要的, 本研究主要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患者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3.4±6.3)岁。根据诊断均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其中观察组男12例, 女8例, 其中1型糖尿病13例, 2型糖尿病7例。对照组患者男12例, 女8例, 1型糖尿病13例, 2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使用量为:开始使用量为0.1 U/(kg·h), 当患者血糖降至13.9 mmol/L时, 将胰岛素与5%的生理盐水混合进行静脉滴注, 等到酸中毒纠正, 尿酮转阴时改为皮下进行胰岛素注射, 且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用量的判定。而观察组患者则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 用量为0.1 U/(kg·h),等到酸中毒纠正且尿酮转阴后将用量改为0.6~1.0 U/h。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尿酮体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二氧化碳结合能力比较 对照组在治疗前血糖数值为(27.2±5.3)mmol/L, 治疗后为(8.2±2.4) mmol/L。而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前(16.4±2.3)mmol/L, 治疗后(26.1±2.3)mmol/L。观察组则在治疗前血糖为(26.7±5.5) mmol/L, 治疗后为(8.2±2.3)mmol/L。而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前(16.7±2.4)mmol/L, 治疗后(25.6±2.1)m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平均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 对照组尿酮体转阴时间(31.1±8.4) h, 平均胰岛素用量为(0.96±0.15)U/(kg·d), 低血糖发生次数为(2.3±0.5)次/例。观察组尿酮体转阴时间(18.7±6.2)h ,平均胰岛素用量为(0.76±0.15)U/(kg·d), 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8±0.4)次/例。观察组数据明显好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通常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急、病情发展较快, 发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通常可以达到15%。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不会自主的明显增加, 因此患者体内细胞分解葡萄糖能力降低, 导致患者血糖升高, 而能量不择又可以导致细胞分解速度降低,于是患者体内血酮体、尿酮体含量升高, 因而导致了患者代谢性酸中毒症状。想要有效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控制其病情发展变化, 适量的胰岛素则是绝对重要的。

通过皮下注射小剂量的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降低患者体内的血糖, 同时也可以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血糖下降过快而导致的低血糖、脑水肿及低钾血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多次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在临床上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也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 如输液器调节按钮不灵敏无法准确控制输入量、人工注射不精确或者多次皮下注射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等各种问题。同时对于胰岛素量的控制调整相对比较被动, 无法随时调整 , 因此有部分患者血糖会出现波动及反复, 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使用胰岛素泵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类情况, 胰岛素泵模拟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过程, 将持续性补充, 与正常的分泌过程较为相似,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可以缩短对于血糖的控制时间, 迅速控制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同时有效的纠正患者体内因高血糖而造成的代谢紊乱[2]。同时胰岛素泵还可以避免操作者的盲目性及主观性。本研究使用胰岛素泵对比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判定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通过血糖、二氧化碳结合能力等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 使用胰岛素泵的观察组疗效更好一些,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多次皮下注射血糖波动幅度较大, 较难稳定的控制住血糖, 因此易发生一些低血糖等其他情况。

综上所述,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酮症酸中毒较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好, 较易控制稳定住血糖, 酮体转阴时间较快,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

[1] 周红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 13(5):514-516.

[2] 黄正有, 姜丽萍, 胡惠华.胰岛素泵治疗5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5):16-1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43

2015-04-30]

132001 吉林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酮体酮症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尿酮体“±”或“+”代表啥
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