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效果分析

2015-02-01王金辉李廷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椎间盘

王金辉 李廷林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效果分析

王金辉 李廷林

目的 探讨使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 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 分别使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26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 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其中优21例, 良3例, 可1例, 差1例。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ODI指数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骨科病症, 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变性、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或者髓核突出刺激等[1]。由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以及潜在的脊柱不稳定性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逐渐向微创化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新兴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微创、不损伤神经根以及血管, 疗效高等[2]。作者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 效果良好,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煤集团公司总医院骨科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 其中男15例,女11例, 年龄21~56岁, 平均年龄43.6岁, 病程6个月~3年,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1例, L5~S1间盘突出13例, L3~4椎间盘突出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取俯卧位,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确认病灶并进行体表标记, 行常规消毒与铺巾操作。准备完善后, 将定位针从病灶侧棘突旁以15~30°角插入, 并根据触觉置入病变椎间盘上椎板的下缘。然后以定位针为标线纵向切开并深入筋膜, 采用逐级插入的套管扩张模式建立内镜通道。在内镜的观察下, 摘除病变的椎间盘髓核组织。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压迫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均使用ODI指数以及AS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 并且在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标准如下:①优:治疗出院后无活动受限及腰腿疼痛;②良:偶尔出现腰腿疼痛, 但生活和工作未受到影响;③可:腰腿疼痛症状有所改善, 工作及生活受到影响;④差:腰腿疼痛症状较之术前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 其中手术时间50~110 min, 平均手术时间(65.3±20.6)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 平均出血量(15.2±8.3)ml;住院时间6~12 d, 平均住院时间(6.7±3.1)d;术后下床时间12~36 h, 平均术后下床时间(22.6±7.9)h。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椎间盘炎、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以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后所有患者复查均提示恢复良好, 突出的椎间盘全部或大部分已切除。

术后3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1±0.4)分, 与术前患者的(7.6±1.1)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14.1±4.2)%, 与术前患者的(80.1±13.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优占80.77%(21/26), 良占11.54%(3/26), 可占3.85%(1/26),差占3.85%(1/26)。

3 讨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诸多的优势, 包括:①手术中采用亚甲蓝造影剂造影显色只对受损和退变的组织染色, 而对硬膜囊、纤维环、神经根等不显色, 故能够有效确定需切除的部位或组织。②手术时间不仅短, 而且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很少。③双极低温射频止血技术的使用, 不仅减轻了神经根周围炎症的发生, 而且使得纤维环得到完整保留, 从而给术后愈合带来有利的环境空间。④经皮椎间孔镜是从椎间孔下方安全三角置入, 减少了术中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从而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4]。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注意事项, 包括:①医师应及时灵活的使用射频刀头清除视野中的软组织, 从而控制神经根周围环境, 避免神经丛出血。②造影剂的注入需要谨慎操作, 必须保证穿刺位置的准确性。③术前应充分利用患者描述以及影像学资料来确定患者的病变组织及病变程度。④为了减少术后患者椎间盘神经刺激等症状, 应彻底清除椎间盘内毒性代谢物, 持续使用生理盐水清洗[5]。⑤术后应叮嘱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防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6]。

总之, 通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其治疗效果的优良率占92.31%,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1] 徐玉莲, 刘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183-184.

[2] 王晖, 杨琳, 李燕玲.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4例围术期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8(12):201-202.

[3] 顾广飞, 张海龙, 贺石生, 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中华外科杂志.2011.49(21).1081-1085.

[4] 钟红发, 陈荣春, 卢志军.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实用临床医学.2013.14(8):30-32.

[5] 李振宙, 吴闻文, 候树勋, 等.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 9(4):332-335.

[6] 张建军, 石毓梅.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201-20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1.040

2014-09-13]

458000 鹤煤集团公司总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电子喉镜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