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道斜隔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2015-02-01杨春丽申爱荣杨敬敬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6期
关键词:包块宫腔镜盆腔

杨春丽 申爱荣 杨敬敬

阴道斜隔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杨春丽 申爱荣 杨敬敬

目的 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1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阴道斜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痛经、阴道异常分泌物及阴道侧壁包块, 11例患者均行阴道斜隔切开术, 3例同时行宫腔镜手术, 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阴道斜隔综合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总发病率偏低, 彩超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率。一经确诊, 需行阴道斜隔切开并引流术。宫腔镜可改善手术治疗效果。

阴道斜隔;生殖系统;诊断;治疗

阴道斜隔综合征(oblique vaginal septum syndrome, OVSS)是一种并不十分罕见的生殖道畸形, 其特点是两宫颈之间的隔膜斜行到阴道外侧壁并融合形成盲腔, 导致其中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 常伴有双子宫双宫颈及阴道闭锁侧的肾缺如,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无特异性, 容易诊治延误, 因临床资料有限目前尚缺乏相应的诊断及治疗规范, 现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年龄10~24岁,中位年龄20岁, 未婚8例, 已婚未孕2例, 有人流史1例,Ⅰ型6例(占54.5%), Ⅱ型4例(占36.4%), Ⅲ型1例(占9.1%)。术后随诊已有5例受孕, 4例未婚故未孕, 均为Ⅰ型患者。

1.2 临床特点 本组1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Ⅰ型15.0岁, Ⅱ型20.5岁, Ⅲ型24.0岁。除1例Ⅱ型患者外, 其余均有痛经史(占90.9%), Ⅰ型患者痛经出现早且比较严重, 病程短。其中1例患者初潮即发病。Ⅱ型患者痛经较轻, 病史较长。阴道异常分泌物:3例Ⅱ型患者出现阴道流脓、白带增多、白带异味等(占27%)。阴道侧壁及盆腔肿块:4例Ⅰ型患者可发现阴道侧壁明显囊性包块, 张力大、触痛, 伴宫腔、输卵管及盆腔积血。1例因包块较大出现经期排尿困难,Ⅱ~Ⅲ型患者包块小, 张力低, 需经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确诊。肾缺如:10例患者术前B超检查证实患侧肾缺如, 既往均无症状且术前亦未发现。9例患者合并双子宫、双宫颈, 2例为完全纵隔子宫。

1.3 治疗及预后 7例患者行阴道斜隔切开术, 术中先于阴道隆起最明显处用10号针头穿刺抽液, 见陈旧积血后用剪开阴道壁,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或连续锁边缝合切缘的阴道壁,术后于切口处填塞络合碘纱布引流, 48~72 h后拔出引流条,术后随访切缘均无粘连、复发情况。3例术中同时行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 其中2例同时行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 1例同时行宫腔镜下子宫斜隔切除术。1例患者因斜隔下缘位置靠近处女膜缘, 遂行阴道成形术, 保留阴道内斜隔成阴道不全纵隔, 术后扩张阴道, 随诊生理功能正常, 无复发。

2 结果

阴道斜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痛经、阴道异常分泌物及阴道侧壁包块, 11例患者均行阴道斜隔切开术, 3例同时行宫腔镜手术, 手术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及分型 根据Gruenwald理论,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任何因素妨碍了中肾管的发育则同侧副中肾管亦受影响, 从而形成一系列泌尿生殖系统的器官缺如、发育不全和闭锁等, 阴道斜隔可能是副中肾管向下延伸未到泌尿生殖窦形成肓端。发生率为0.1%~0.5%。分型:阴道斜隔的隔膜自两宫颈之间偏离中线斜行到阴道外侧壁并融合形成盲腔, 临床称之为隔后腔, 患侧宫颈隐藏其内, 多伴有双子宫、双宫颈畸形及阴道盲腔侧的肾脏缺如。按解剖结构分为三型:Ⅰ型(无孔型斜隔)斜隔上没有孔, 斜隔侧阴道完全闭锁。积血完全不能外排;Ⅱ型(有孔型斜隔)斜隔上有小孔, 往往会有隔后腔的引流不畅、感染;Ⅲ型(无孔斜隔合并宫颈瘘管)两侧宫颈之间或隔后腔与对侧宫颈之间有瘘管形成, 也会有引流不畅。

3.2 临床特征 OVSS的临床表现主要由隔后腔积血引流不畅或继发感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1], 此病主要表现为:①痛经:80%患者有痛经史, 尤其是Ⅰ型患者, 患者发病年龄较小, 大多为初潮后发病, 痛经进行性加重。Ⅱ及Ⅲ型呈渐进性加重痛经或持续性隐痛。②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流脓或排液:其发生率达40%, 以Ⅱ型及Ⅲ型为主, 多数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 阴道长期间断流脓、排液、伴有异味。与阴道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表现相似, 易误诊。③盆腔及阴道壁包块:位于阴道侧壁、宫旁或直肠前下方囊性包块。易与阴道壁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恶性肿瘤相混淆。超声显示阴道壁、宫腔及盆腔积血。④一侧肾缺如或发育不良:大多为斜隔侧肾缺如, 对侧肾代偿性增大, 也有斜隔侧肾发育不良的报道。

3.3 辅助诊断方法

3.3.1 超声 因超声重复性好、无创伤, 目前已成为本病首选检查方法[2]。本院超声诊断率可达到100%。其声像特征主要为:①正常侧阴道线回声强而清晰, 斜隔侧回声弱而欠清晰。 ②斜隔侧的宫颈下方发现液性暗区或中低回声区,内含密集点状回声(Ⅰ型);隔后腔壁粗糙、增厚(多为Ⅱ型及Ⅲ型)。 ③盆腔可探及双子宫、双宫颈。④ 斜隔侧多未探及肾脏图像, 而对侧肾脏呈代偿性增大。⑤隔后腔见液性暗区并伴有宫腔或输卵管积血, 也可见盆腔低回声包块[3]。

3.3.2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 该检查可辅助检测子宫畸形, 但不作为临床首选, 尤其是在急性盆腔感染时禁忌使用。

3.3.3 盆腔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 能对宫内的分隔组织进行定性, 是诊断女性生殖道先天畸形的金标准, 灵敏度达100%, 特异度83%[4], 但是该检查花费较高, 不为大多数患者接受。

3.4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盆腔肿物、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生殖道炎症和囊肿、脓肿相鉴别[5]。

3.5 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一旦诊断确立, 阴道斜隔切开并引流术为首选方式, 也是解除生殖道梗阻唯一有效而简易的方法。随着腹腔镜及宫腔镜技术广泛发展, OVSS的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

经阴道切开斜隔, 暴露隔后宫颈及阴道, 再缝合阴道创面, 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有再次粘连、狭窄及闭锁的可能。阴道斜隔切除术对于Ⅰ型斜隔可能出现过度切开隔后宫颈组织导致宫颈内口松弛, 所以有学者建议可行分次手术, 即Ⅰ型患者可先行阴道斜隔切开引流术, 待隔后宫颈形态恢复后再行阴道斜隔切除术[6]。相关学者建议腹腔镜和宫腔镜联合对此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行腹腔镜下探查和宫腔镜下阴道斜隔切除术。

作者认为阴式阴道斜隔切开术手术方式较阴道斜隔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方式简单、手术效果好, 创伤小,切开后阻塞症状迅速消失, 术后充分的引流及定期的随访和指导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粘连率, 且患者斜隔侧及对侧子宫均有生育能力。原则上不行患侧子宫切除术。手术应采用个体化治疗, 若斜隔下缘位置靠近处女膜缘, 可行阴道成形术,保留阴道内斜隔成阴道纵隔, 防止阴道松弛影响婚后性生活质量, 对于未婚患者, 有学者认为宫腔镜电切术切除斜隔并进行隔后腔冲洗, 对处女膜无损伤, 术后效果更好。本院逐步尝试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方式, 术中彩超可明确定位斜隔位置, 宫腔镜可达到切除斜隔的目的, 同时对子宫完全纵隔行宫腔镜下纵隔切除手术, 为今后结婚、生育创造条件。

阴道斜隔综合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无特异性, 且该病总发病率偏低, 因此极易误诊、漏诊。对于青春期发育后的女性出现痛经或者下腹部疼痛、阴道不规则流血流脓或腹部可触及包块及体检发现一侧肾脏缺如的患者要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性, 从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早期治疗。

[1] Hinckley MD, Milki AA.Management of uterus didelphys, obstructed hemivagina and ipsilateral renal agenesis.A case report.J Reprod Med, 2003, 48(8):649-651.

[2] 陈其能.女性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的超声诊断.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22):108-109.

[3] 盖永浩, 蔡世峰, 吴世慧.超声诊断先天性阴道斜隔综合征.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 13(11):834-836.

[4] 李亚里, 李祖萍, 关铮, 等.阴道斜隔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 30(10):935-936.

[5] 王瑾晖, 朱兰, 郎景和, 等.阴道斜隔综合征临床分析.现在妇产科进展, 2005, 14(5):409-410.

[6] 刘芸, 段华, 成九梅, 等.阴道斜隔综合征3例诊治教训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4(26):316-31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67

2015-04-14]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包块宫腔镜盆腔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腹部超声诊断在盆腔肿块中的应用研究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