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用CT的诊断价值评价

2015-02-01那民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符合率分型良性

那民

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用CT的诊断价值评价

那民

目的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用CT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患者术前均给予CT、彩超和病理诊断。结果 56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良性者41例(73.2%), 恶性者15例(26.8%), 采用CT和彩超检查结果显示, CT共诊断出恶性14例(93.3%), 彩超诊断出10例(66.7%), CT扫描显著优于彩超(P<0.05);针对良性息肉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显示, CT和彩超对41例良性患者的诊断率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病理分型的诊断结果显示, CT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0例, 符合率为73.2%, 彩超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7例, 符合率为90.2%。结论 在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果判断中, CT扫描和彩超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但在良恶判断上, CT扫描显著优于彩超,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CT;诊断价值;胆囊息肉样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30例, 女26例, 患者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45.6±5.7)岁;术前56例患者均予以彩超检查, 其中4例只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 12例患者采用螺旋CT胆囊造影增强扫描;40例患者采用螺旋CT薄层平扫增强扫描。

1.2 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检查前晚禁止饮食, 在第2天对其胆囊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可在患者空腹情况下指导其口服碘番酸并在服药之后的13 h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或在空腹状态下, 给患者静脉注射20 ml胆影葡胺(50%)2 h后, 使用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前将CT扫描层厚度调至2 mm, 在扫描结束后进行薄层重建, 采用高压注射器三期增强扫描法进行扫描, 以碘海醇作为增强造影剂,控制高压注射器的给药速度在2~3 ml/s。超声检查准备与CT检查准备相同[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良性者41例(73.2%),其中胆囊腺肌症7例(17.1%), 腺瘤5例(12.2%), 炎性息肉10例(24.4%), 胆固醇息肉19例(46.3%);恶性者15例(26.8%),其中胆囊癌4例(26.7%), 胆囊管状腺癌10例(66.7%);采用CT和彩超检查结果显示, CT共诊断出恶性14例(93.3%), 彩超诊断出10例(66.7%);针对良性息肉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显示, CT和彩超对41例良性患者的诊断率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CT扫描显著优于彩超(P<0.05);病理分型的诊断结果显示, CT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0例, 符合率为73.2%, 彩超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7例, 符合率为90.2%。

3 讨论

3.1 分析PLG彩超影像特征表现和CT具体表现

3.1.1 PLG彩超检查表现出特征性改变情况 临床中应用彩超检查, 可直接将胆囊腔中的乳头状、桑葚状中是否存在中回声或强回声情况探测出来, 对病灶之内的血流情况, 彩超也可探测, 可见彩超在鉴别病灶的病理性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异性[2]。本组实验中, 彩超诊断出胆囊息肉样恶性病变10例, 所占比例为66.7%, 其中3例患者(病灶范围<15 mm)未能检测出血流变化情况, 故误诊为良性。

3.1.2 胆囊息肉样病变CT具体表现 针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采用CT平扫时, 小体积病灶及病变、胆汁密度差异大小是影响准确诊断的主要因素。本组实验中仅有3例患者采用CT平扫作出正确判断, 其中1例患者病灶直径为10 mm左右,胆囊壁未见明显规则增厚表现, 而将其明确诊断为胆囊癌;另外2例病灶直径均>15 mm, 表面较粗糙, 因呈现出明显的菜花状而将其诊断为恶性;绝大多数患者采用CT平扫后,即可看见桑葚状、乳头状米密度较高的病灶。针对病灶体积较小的患者可采用CT胆囊造影,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本组实验中, 56例患者之中, 12例患者采用螺旋CT胆囊造影增强扫描, 探测患者胆囊内部, 可清楚看见充盈亏损情况, 采用CT增强扫描之后可直接作出准确判断, 但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表现出轻度强化, 且显著高于动脉期。一般而言, 良性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与平扫病灶要增高10 HU的范围, 胆囊壁较均匀强化, 静脉期病灶会进一步表现出增强变化, 静脉期普遍高于平扫病灶30 HU左右[1]。本组实验选取的56例患者之中, 仅有1例胆囊管状腺癌强化程度比较差,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由于病灶体积不大或者容积效应导致难以准确将病灶内部的实际强化程度表现出来, 最后将其误诊为良性。有学者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胆囊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探讨中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增强扫描具体表现是乳头状软组织病灶, 明显强化出现在早期, CT值>80 HU, 这和本组实验研究得到的数值基本一致。

3.2 胆囊腺癌、胆囊息肉、胆囊腺瘤的鉴别方法及腺瘤恶性病变的具体表现 一般将胆固醇性息肉不算作瘤性病变的范围内, 也不会发生癌变;但对发生在胆囊黏膜上的结石和慢性炎症性反应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避免长期刺激和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出现异型增生情况;胆囊腺瘤具有很高的恶变倾向。因为超声诊断价格比较低廉, 且操作简单、方便, 临床方面将其认定为首选检查方法, 但就定性诊断来说, 难以和CT检查进行对比。乳头状、桑葚状是胆囊腺瘤的常见体态,且具有明显的中等回声或强回声, 单发情况较多, 颈部、底部最为常见。体积明显小于胆固醇, 但直径均<15 mm;胆囊癌表现出菜花状或乳头状, 可见不规则回声, 基面比较宽,但局部胆囊壁比较厚, 颈部、体部是最容易发生病变的部位,直径均>15 mm。病灶内部的血流情况判断良、恶性是超声诊断的主要依据。CT增强扫描之后可明显反映出病变内部的血流情况, 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方面, CT诊断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 在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果判断中, CT扫描和彩超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但在良恶判断上, CT扫面显著优于彩超, 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1] 邹松青, 张军, 上官文博,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仿真胆囊内镜成像与超声的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8):136-137.

[2] 李富, 林伟, 林丽燕,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与CT增强扫描的综合诊断.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3):195-19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050

2014-12-17]

116001 辽宁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符合率分型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