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语义学的发展、问题及其认知路向探究

2015-01-31张秀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路向语义学范畴

张秀芳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原型语义学的发展、问题及其认知路向探究

张秀芳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原型理论应用于语言意义研究开创了语义研究新路向——原型语义学。原型效应广泛存在于抽象的语义模型和具体的构式中,为知识组织形式和多义现象提供了统一的解释;但原型语义学同时也存在原型的多义性和原型识别的主观性等问题。原型语义学规避了理想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研究路向,其源于现象学的体验哲学观可以解释其非离散性的语义观。

原型理论;原型语义学;非离散性;体验哲学

一、引言

基于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的范畴化概念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1-2],在80年代的语言范畴研究中得以成功应用。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一词出现在Coleman[3]对“lie”(说谎)的原型性分析中,原型性等同于范畴成员等级程度的评价。Lakoff把具有心理现实性的原型范畴应用于语言研究,并用认知模型取代原型理论作为概念的表征[4]68,开创了语义学研究的认知路向。Cruse在“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一文中力推原型语义学,认为它在词汇语义研究中优于其他语义理论[5]。由于原型范畴效应在语言中的广泛存在,我们可把基于原型理论对语言意义的探究统称为原型语义学①。

与原型语义学相关的回顾、综述和评介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Geeraerts[6](1989)、Wierzibicka[7](1990)、Tsohatzidis[8](1990)、MacLaury[9](1991)、Taylor[10](1995)、吴世雄等[11](2004)、梁彩琳等[12](2010)。这些研究涉及原型理论的历史渊源、应用及对理论的质疑等,但少有对语义模型和构式的原型性进行全面探讨,也鲜见对原型语义学研究路向的探究。本文纵览原型语义学30多年来的发展,对学界以原型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语义模型和构式的原型性的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型语义学的认知语义路向进行深层次阐释。

二、原型语义学的发展应用

原型语义学认为“原型”是语言范畴表征、加工和习得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原型效应作为知识的组织形式广泛存在于语言范畴中。Rosch强调原型效应不等于范畴的典型例子[2],Lakoff进一步指出存在具体的原型和抽象的原型两种理解:具体的原型等同于典型样本,抽象的原型被视为图式或特征束,原型效应的产生应归于用来构建人类经验的各种语义模型[4]136-152。原型语义学认知路向的确立就在于原型理论在语义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范畴的原型效应研究始于语义模型概念的提出;原型理论在词汇语义学中的应用成果最为显著,然后扩展到句法层构式以及后续实证研究中,其语义研究的进展始终与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一致。

(一)语义模型中的原型效应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法范畴的原型,但原型效应不等于范畴的认知表征。Lakoff认为,原型效应只是表面现象,可视为直觉性的大脑运作机制,不能直接反应概念组织形式。

因此,他提出了认知模型理论来解释原型效应,视其为复杂的心理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原型语义学的语义观,与词的意义相关的背景知识构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需要在相关的背景中才能理解词的意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Langacker的“图式网络模型”概念以及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概念都试图探讨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状态。

基于Rosch的研究成果,Fillmore关注原型在理解人类范畴化本质中的重要性。Fillmore指出,原型与框架有关,框架被宽松地定义为语言表达概念的系统或者图式,是一个与某种激活语境相一致的结构性范畴系统,每一个框架都可被视为小的抽象场景或情景。原型效应不等于结构,词义的定义和理解都必须参照文化中的框架[13]378-381。可见,范畴是在语境中形成的,语境中出现的经验、范畴以及背景本身都具有原型性,原型效应浮现于背景条件与特定情景的匹配过程中。Lakoff认为范畴内部的等级性来自于人们的想象力,即通过想象把认知秩序投射到自身和周围环境中。典型效应来自各种内嵌于文化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模型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或命题构建[4]145。通过认知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原型效应,因为原型效应是推理过程的产物。

(二)原型与词汇的图式性网络

原型语义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词汇多义性的研究上。Lakoff提出的多义结构的辐射网络模型、Langacker提出的词义扩展网络中的局域图式和Taylor提出的多义延伸的图式-例示关系模型都是原型语义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Lakoff提出了基于原型的辐射范畴(radial categories),用来解释词的几个相关义项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词的每一个义项都可能有原型结构,词的不同意义就像范畴的不同成员一样具有结构性,有中心义或原型义,其他非中心义都与原型义相关,而不同语言中单个词的核心义不尽相同。另外,他还注意到词的原型义的延伸途径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词汇建立的多义链以及语义延伸的机制和动因是多义关系研究的重点[4]463-467。概念隐喻和转喻是根植于人们生活经验的思维方式,是常见的心理运作机制,建构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概念结构和原型效应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作为辐射范畴的词汇具有相同的心理运作机制,而生活经验本身调节着不同语言中认知模型的具体表现。

Langacker在谈到语言研究的目标时提出了 “三层金字塔目标”,即在描述语言结构的基础上确定结构中的原型及其原型程度,然后寻找原型的功能理据,因为原型是语法结构中的吸引子(attractors)[14]8。认知语法中的原型认知语言学研究把语义置于中心的位置,试图找出语言潜在的理据性,其基于原型的概念组织方式假设具有心理现实性,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找出范畴的原型”这一问题。Langacker认为每个词义的扩展都可以找到局部的图式和原型(local schema and prototypes)。说话者已有的语言资源组成了局部的原型,实际的语言使用是这一原型的扩展。扩展出现在更多的场合就会被固化为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单位,而这一单位又会成为更多扩展用法的局部原型。Taylor用等级性的图式-例示关系阐述象征单位之间的关系,而象征单位指向语义表征网络和音系表征网络之间的关联[15]24。从例示的共性中抽象出来的图式允准范畴的扩展,即语义的变化。Geeraerts指出,原型语义学的主要创见之一就在于揭示了词汇的语义关联[16]93。由此可见,局域的图式和原型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渐进性特征,能更好地解释词义关系以及语言中的创新表达。

非工业区中,重金属浓度偏高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吉林省的 As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来自当地燃煤尘和土壤风沙尘的影响(李应硕,2007);四川、广东两省可能受到当地工业或者矿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该地区的Hg污染比较严重(吴国平等,施泽明等,2012);Cu主要分布在典型工矿城市湖北、贵州等地;Pb污染主要在重庆、陕西、湖北、浙江等地;Zn污染集中在在湖北、安徽和浙江,主要是受到当地冶金的产业(姚瑞珍等,2016)及周边的钢铁企业(焦荔等,2013)的影响。此外,交通运输中车辆尾气的排放、轮胎的磨损(童芳,2012;杨文娟等,2017)也是非工业区降尘中 Pb和Zn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三)原型与句法构式研究

随着20世纪90年代构式语法研究的推进,句法构式的原型性成为研究热点。Goldberg指出,语言构式具有原型结构,构成相互关联的网络[17]5。例如,双及物构式的中心意义可以看成是主语成功致使一个客体转移给接收者,是构式的基本义(原型义),指向具体的成功的实物转移而非隐喻的或抽象的转移[17]32。大多数的隐喻扩展都以该原型义为基础。英语双及物构式[V NP1NP2]的原型例示为“give NP1NP2”,意味着实物NP2转移给NP1,而NP1拥有了NP2,其他示例与原型的距离远近不同,可视为原型义的延伸。另外,构式内部存在多层传承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原型性的存在:Onishi等研究句子产出过程的范畴原型效应,证明原型性源于概念结构[18];Gilquin尝试使用语料库的手段分析具体构式使用频率和认知显著度之间的偏差,代表了对原型性概念的最新思考[19]。原型理论奠定了原型语义学的认知路向,而对其进行实证方面的探究是原型语义学的重要发展趋向。

三、原型语义学存在的问题

(一)原型自身的多义性

原型语义学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原型”概念本身的问题[9]。“原型”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和原型性。“原型”的多义性在于其可以有具体和抽象两种解释,其原型性在于具体范畴具有数量不等的原型性特征②。就语言范畴中的原型而言,同时存在原型的具体观和抽象观:范畴的样本观否认了人具有基于样本的概括抽象能力,原型还可被理解为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是抽象的样本的共性[10]59。Langacker认为语言是围绕某些概念原型构建的,我们经验中反复出现的典型层面成为我们建构概念的原型[20]284-295。原型一般位于低层次图式中,具有最大冗余性和具象性,被使用的频率最高;原型的延伸使人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既有表达应对无限的不断变化的语言表达场景。语言的语法可被视为结构性的构式网络,语言表达网络中节点通过图式连接,图式的抽象程度不同,某些节点被激活的可能性就会高于其他节点,而最常被激活的节点就是原型,其他节点通过范畴化关系连接,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及性[14]239。

原型语义学中的原型概念是多层面的,它既有深层次的神经学基础,又与真实语言使用的频率相关,是抽象思维的体现。认知语言学家试图解释的正是这些深层次的认知原则(神经表征中具体先于抽象)如何在语言范畴组织中体现出来。Langacker的“图式性构式网络”概念揭示了语言范畴的等级性,原型扩展与对图式的阐释同时存在,图式本身具有抽象性和原型性,使范畴内部的组织具有等级性,与原型的扩展并行不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型概念的多义问题,但仍不能对语义组合过程中的多义关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二)原型义识别的主观性

原型概念的多义性同时带来原型义识别的主观性。语言学家识别原型义的准则是多样的。Taylor指出原型义识别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描写的简洁性,原型义被认为是其他意义与它的关联关系中最易推理或最经济性那种;另一个是多义范畴的有机发展,历史上出现早的意义被认定为较为中心的意义,通过隐喻或转喻获得延伸义[21]643-663。Goldberg只是模糊地认同构式的原型义往往与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事件类型相关[17]5。Lakoff 在谈到 “long”的空间义和时间义时,指出空间义在范畴中居于更靠近中心的位置,因为概念隐喻一般都是空间域到非空间域的映射[4]416-417。Armstrong则认为找到概念的原型特征并不比找到那些充分必要条件容易,有些词的原型义就不太容易辨别[22]272。可见,原型义的识别缺乏具体的手段,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原型效应作为概念结构的抽象组织形式的产物亟待得到更好的解释。

以语言的认知加工为研究取向的原型语义学认为,范畴不是固定不变的,范畴化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范畴原型取决于语境,交际中的范畴是在线生成的,而概念的产生离不开以往的经验、当前的心理活动和交际语境的识解。意义是我们在语言成分、非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和对说话者心理状态的猜想共同作用下的动态识解结果,正是原型的抽象性、灵活性、动态性导致了原型的多义性和主观性。

四、原型语义学的认知路向探源

原型语义学代表了语义研究的新路向,使语义研究脱离形式研究和逻辑实证研究的框架,正在成为“正统的语义研究方法”[23]。不同于真值条件语义学和经典范畴理论的语义观,原型语义学专注于语义的非离散性,这使得其一方面规避了理想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研究路向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致使其理论自身难以避免多义性和主观性的缺陷。这种非离散性的语义认知路向根源于其语义体验观。

(一)语义的非离散性

原型概念的原型性程度指向原型范畴特征数量的差异,其成员本身也有中心和边缘之分。经典范畴理论关注词汇凸显的中心意义而忽视词汇的边缘用例,更无法发现词汇的多义辐射网络。Geeraerts认为只考虑词汇范畴的中心意义是不够的,范畴的边缘同样重要。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范畴中心的组成,还关注中心到边缘的延伸以及延伸的距离[6]587-612,而灵活的多义化过程是自然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语言创造性的主要渠道。聚焦于范畴的原型中心可以重现经典范畴理论某些层面的简洁性和清晰性,限定于范畴原型的语义分析不能发现词义的离散性,而整个范畴的语义组织具有中心-边缘的结构性和非离散性。原型理论被视为一种模型,一种视角,甚至有万能理论之嫌,从而导致概念使用的混乱,这与它的模糊边界和有中心-边缘之分的结构性分不开。

(二)理想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研究路向选择的规避

原型语义学关注语义的离散问题,规避了西方思维发展史上理想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路向的选择。根据Geeraerts的研究,Wierzbicka是语义研究理想主义路向的代表。Wierzbicka认为心理是清晰的,世界是模糊的,因此她关注范畴的显著义,通过对词汇中心显著的例子进行内省式思考,明确捍卫语义学的离散性。客观主义路向认为科学是清晰的,而日常语言是模糊的,世界的客观结构最好通过科学语言来描述,而日常语言充其量是科学范畴化的派生物,有可能处于混乱状态[6]587-612。原型语义学成功避开了这两种路向的选择,转而关注语义的结构性和非离散性,即我们如何把清晰的心理范畴适用于相对无序的外部世界,而心理世界的“有序性”无疑又带有柏拉图式的理想色彩[6]587-612。就心理和世界的关系而言,原型语义学没有选择理想主义或客观主义的研究路向,而是关注认识论问题。原型语义学把语言的范畴化置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认为范畴结构的原型概念存在于我们现实中灵活、动态使用的图式中,存在于个体已有知识与新的体验的互动中。

(三)植根于涉身体验的语义来源

原型范畴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体验性的,范畴和人类理性依赖于人类心理的体验。因此,原型范畴的研究离不开范畴的体验语境[6]587-612。原型语义学认为,意义来源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范畴的体验,其身体构造和体验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概念的形成和推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胡塞尔提出的范畴的“生活世界”观和“意向性”为之提供了哲学基础。意义离不开语境,离不开我们熟悉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一个概念的意义基于普通的概念知识,属于同一范畴的事物不仅具有表面上可感知到的相似性(大小、形状、颜色),而且具有结构、功能或目的等方面的相似性,还与事物在更大的概念图式内所起的作用相关。研究词义就要研究概念系统。任何一个词都联接丰富的概念知识网络,每个词的具体使用都要聚焦于部分概念网络。“生活世界”的实践意向在原型语义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生活世界具有视域特征,作为原则上可直观到的事物的总体,为人和人的活动提供意义和价值;其主观性在于它是可以直接体验的,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24]。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和描述,揭示了生活世界与人及其活动的密切关系,为范畴意义提供了体验基础。胡塞尔还认为,范畴的意义具有意向性,而范畴的特性不等于实在对象,范畴的语义意向和范畴的直观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意向对象的特征[25]。原型理论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使用者的抽象的心理图式,语词的意义来源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和意向性。

五、结语

原型语义学认为,人们通过认知模型中的原型效应扩展范畴化相关的知识,人们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遵循相同的“从原型扩展开来”的认知规则,认知语言学中建构的模型总是与原型理论的相关研究保持一致,而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又可以在原型理论的缺陷中得以解释。从认识论角度看,认知模型的建立离不开模型概念中的意向性,原型是模型的基础:“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活动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26]。作为基于原型理论的语言表征理论,原型语义学总是试图找出语言的结构模式和运作原理,探究作为表面现象的原型效应的更深层的动因,以期更有效地解决人类语言中的范畴、概念和语义等相关的问题,但其基于心理完形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基于人类经验的图式网络模型同样缺乏实验的基础,原型意义扩展的心理现实性以及原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语言习得过程,有待进一步得到证实。

注释:

①原型语义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区别于狭义的认知语义学,其包含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和构式语法中基于原型理论的意义研究。

② 有关原型概念的原型性的讨论可见Geeraerts[6](1989)。

[1]Rosch E. Mervis C B. 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32-547.

[2]Rosch E.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C]//Roach E,Lloyd B B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8:27-48.

[3]Coleman L. Paul K. Prototype semantics:The English words “Lie”[J]. Language,1981,57(1):26-44.

[4]Lakoff 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Cruse D A. 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C]//Tsohatzidis S L(ed.). 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London:Routledge,1990:382-402.

[6]Geeraerts D.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prototype theory[J]. Linguistics,1989(27):587-612.

[7]Wierzbicka A. Prototype save: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the notion of “prototype” in linguistics and related fields[C]//Tsohatzidis S L (ed.). 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London:Routledge,1990:347-367.

[8]Tsohatzidis S L. 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 London:Routledge,1990.

[9]MacLaury R E. Prototypes revisited[J]. Annual Reviews,1991(20):55-74.

[10]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吴世雄,陈维振. 原型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J]. 外国语,2004(4):34-40.

[12]梁彩琳,石文博. 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学刊,2010(5):44-46.

[13]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C]//Geeraerts D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Readings. 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372-400.

[14]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5]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6]Geeraerts D. 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7]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8]Onishi K H,Gregory L M,Kathryn B. Prototypicality in sentence production[J].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56):103-141.

[19]Gilquin G. The place of prototypicality in corpus linguistics:Causation in the hot seat[C]//Gries S,Anatol S (eds.). Corpor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orpus Based Approaches to Syntax and Lexis.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159-192.

[20]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1]Taylor J R. Prototype theory[C]//Claudia Maienborn,Klaus von Heusinger,Paul Portner (eds.). Semantic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vol.1). Berlin/Boston:Walter de Gruyter,2011:643-663.

[22]Armstrong S L,Gleitman L R,Gleitman H. What some concepts might not be[J]. Cognition,1983(13):263-308.

[23]王馥芳. 认知语义学演变为语义学研究的“新正统”[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2-09(A07).

[24]倪梁康.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26.

[25]吴世雄,陈维振. 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1-8.

[26]王前. “模型”的认识论意义[J]. 哲学研究,2013(5):113-125.

PrototypeSemantics:ItsDevelopment,QuestionsandanExplanationofItsCognitiveApproach

ZHANG Xiu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22,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Prototype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to semantics and has resulted in a new semantic approach:prototype semantics. Prototype effect is ubiquitous in cognitive model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constructions,providing a unified answer to polysemy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n language. Prototype theory also brings about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prototype and subjective determination of prototype meaning of linguistic categories. Prototype semantics adopts neither the idealistic nor the objective approach to meaning,and its distinct embodied philosophy rooted in phenomenology may explain its non-discrete semantic stand.

prototype theory;prototype semantics;non-discreteness;embodied philosophy

H0-09

A

2095-2074(2015)01-0016-06

2014-1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0BYY001)

张秀芳(1978-),女,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路向语义学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论英国学者的语义学简史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回望与未来路向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给”句式歧义的形式化描写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