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认同·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培育

2015-01-30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仰价值观核心

孙 茵 王 锐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认知·认同·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培育

孙 茵 王 锐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社会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信仰;践行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培育是一个认知、认同、信仰、践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即需要从觉知、情感、意志、实践四个维度加以把握。在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觉知认知是始端,情感认同是关键,意志信仰是思想制高点,外化于行是最终归旨,四者融会贯通,渐次深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学得来、信得过、行得通的日常自觉修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微观个体层面的有效建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1],是也是社会得以稳定和谐的基本精神依托。从人类社会历史推演进程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基础这一核心助动力,即核心价值观的导引和整合。对个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从“知”到“行”要经历“情”与“意”的环节,也就是说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他们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认知、认同、信仰、践行。其中,认知是基本前提,认同是关键环节,信仰是思想制高点,践行是价值归旨,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受阻,都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培育流于空谈。

一、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觉知维度

认知,是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觉知维度中得到的浅层次的体验。“认知”作为心理学中一个普通的术语,指“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的操纵和运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是社会成员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性质、形成及结构的了解和理解的过程。进而使得社会大众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道什么价值选择是对的、什么价值选择是错的。

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培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信仰,最终外化为价值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认知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构成了人们价值观的基本轮廓和价值实质。人们要认同一定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首先取决于其对该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而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念又是支配和制约其他心理要素的主导力量,是个人认同、信仰、实践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真正落实于实际生活,成为整个社会的所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内化为社会大众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社会大众的行为自觉,首先必须深化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社会大众由“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阶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寻求最广泛的、最深刻、最系统的社会认同,就必须引导社会成员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才能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性质、形成及结构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正面的印象和认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最终的确立和实现,就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宣传和教育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回归于大众,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就须经过宣传、教育这一中介环节,将“这种意识”“从外面灌输进去”[3]。在宣传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引导社会价值的话语权,形成舆论强势。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价值观传播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聚焦重大题材,捕捉社会热点,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会议等重要宣传契机,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日常报道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报道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力度。同时注重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讲故事传美德,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面,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利益之间的一致性让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并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他们的利益诉求一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贡献力量,并将接受到的理论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又要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制,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类别的人们的认知特点、接受的可能性、接受的方式和程度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时代化、大众化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体所普遍接受。

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情感维度

认同,是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从人的情感维度对认识客体的接纳感受。《辞海》对认同有三种解释:一是共同认可、一致承认;二是社会学中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即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心默契的状况或情形;三是心理学中的“自居”作用,指个体通过潜意识模仿某一对象而获得心理归属感的过程。简而言之,“认同”的核心意义是“承认”、“认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并内化至其心灵和观念中,进而使整个社会大众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达到价值共识,发挥价值观的整合、引导作用与协同效应。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只靠纸面上写出来的,舆论宣传就可以造出来的,它是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精神要素。人们认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意义等并不意味着思想上、情感上也接受了它。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主体不仅要了解客体“是什么”、“是怎么样的”,同时还要估量客体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自己的价值,进而产生情感的认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这就是认知发展到认同的过程,也就是“知”到“情”的过程。因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以认知为起点,并将认知进行转化的过程,是社会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和语言的内化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对于它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注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自己的价值取向。”[4]它包含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等环节。价值认同在价值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价值认知过程、价值信仰的形成和价值行为,是价值观念向价值行为转化的关键点。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既承籍价值认知的起点,又为信仰、践行价值观的递进奠基,发挥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5]当社会大众在认知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审视、比较,并产生肯定、满意、以及喜爱的态度后,便会自觉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到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中来,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得到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社会成员所认同,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一方面要挖掘生活典型激发价值观认同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党与群众之间情感认同的通道。在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不乏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先进模范,其内在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相吻合,是对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具体化”、“人格化”的表现,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信、可亲、可敬,容易使人们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尊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从社会大众的实际生活中出发,选树典型,发挥其感染引导力。既要组织好各层次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注重运用本单位典型进行榜样示范,开展互帮互学,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又要结合重大典型宣传搞好学习教育,邀请国内各条战线的重大典型到行业、单位做事迹报告、经验介绍和体会交流,通过突出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引导群众,感染群众。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组织者,也理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实践者、示范者。孔子曾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6]。在党的建设方面,具体来讲,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以改革创新精神为依托的党的建设之中。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支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动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同时要结合当下世情、国情和党情,找准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利益和思想发展的问题,提高党在科学决策中的统筹兼顾能力。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的作风建设之中。既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又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意志维度

信仰,是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在内心定格为意志坚守的品质。信仰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是人们确立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定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超越狭隘自我利益,形成内心意志坚守,导引行为活动。

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思想制高点。“使群体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的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而是信仰,从古到今,毫无例外。包括我们当今社会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信仰,都不能向前发展。”[8]只有站在信仰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才能使之成为人们精神上拳拳服膺和行动上孜孜以求的东西,才能成为主体本身不可遏制的内在需要,也只有在信仰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种或明或暗、或有意或无意的障碍才会彻底消除,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因此信仰成为了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标志。信仰作为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受到主体认知结构、感性的接纳心理以及实践活动的制约,这种觉知维度上的认知和情感维度上的认同是信仰建构的基础,实践维度的践行则是信仰得以展开的载体,相信一种信仰、追随一种理论、排斥一种言说、抵制一个主张均是人们认识、情感和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影响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发展和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表达,集中体现了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生活理想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化为人们的价值信仰,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做出引导和调控,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底线,向善而生。

一种价值观念能否被民众所信仰,就其理论本身,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以理论自有的魅力感召民众;就其现实条件,要将信仰与人们的现实需求相联系,以理论的现实实效性吸引民众。就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来讲,价值观要能够有力的突显出人们所追求向往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经济理想、文化理想等等,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产党人信念的坚定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客观现实,与时俱进,以民众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诉求为基础,应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条件,作出相应的改变;又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阐释和回答,诸如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虚伪性等问题,使社会价值观的科学性及优越性得以表达,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永葆魅力,固守社会大众的信仰阵地。就现实条件来讲,要满足人的需求,首要的是客观上的物质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之后是主观上的幸福和快乐等感知和知觉。由此可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个体所信仰,就必须从解决这些关系人们物质利益和幸福快乐的问题入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一价值观念带来的实效性。发扬民主,广纳民意,解决好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结合人民群众需求提高民生服务的质量并不断扩大民生服务的范围,让人们群众在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实践维度

践行,是人们认识的发展中,在实践维度上得以实现现实转化的过程。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是社会主体能够潜移默化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个人价值观并自觉转化为行为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进而起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的作用,实现对多元价值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引领与整合。

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培育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从实践中产生,经过人的感性认识阶段,再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思想观念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被束之高阁,否则,其只能是空洞的抽象物,意义和价值无从谈起,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可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形态。而将这一价值观念付诸实践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用及价值的唯一途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转化为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就必须要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亿万群众广泛而长期的实践来完成,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指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推进整个民族、国家、社会精神品格的升华。社会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信仰的追求转化为实践上的追求。人们在认知、认同、信仰中掌握理论,指导践行得以实现。又在主体践行的过程中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价值,强化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外在认同,进而深刻信仰价值,视无为为有为,化无知为有知。

任何思想、精神的养成最终都要归结于实践。从国家层面讲,要强化社会治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可靠保障;从社会层面讲,要构筑实践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有效载体。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有效的培育,离不开社会治理作为保障和依托。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项政策的安排中。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的进程中。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于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以法治的权威规范引领社会成员的价值行为。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为各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四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沟通协商机制等。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养成,也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实践的活动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选择的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系列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社会服务为主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重大节日及活动为契机,开展有意义的文明礼仪和节日庆典活动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各机关单位、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都要积极创建精神文明系列活动,努力形成各方面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同向同性的强大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行业本领域扎根发芽。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所知、所思、所想、所行之中,体现在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微观培育过程是认知、认同、信仰、践行,即觉知、情感、意志、实践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是认识的始端,是情、意、行的基本前提;情是认识的关键阶段,是知、意、行的催化剂;意是认识到达思想上的制高点,是知、情深刻的内心体验,也是行的有力杠杆;而行作为认识的归旨,是知、情、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又是强化和体现知、情、意的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配合,个体由知进而生情、萌意,最终落实于行,又在行中深化并发展知、情、意,如此共生共进,循环相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得以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1]公方彬.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N].文汇报,2006-12-04.

[2]魏屹东.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谭卓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的三重路径[N].光明日报,2014-12-31.

[5]列宁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孔丘.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万俊人,信仰危机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8]冯天策.信仰导论[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吴 兵)

2015-05-05

孙茵(1990-),女,河北邢台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锐(1980-),男,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D033.4

A

1008-5955(2015)02-0025-04

猜你喜欢

信仰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