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北地区绿芦笋生长异常及应对措施

2015-01-29李绪良,宋绍明,朱占林

中国蔬菜 2015年9期
关键词:枯病芦笋粉剂

李绪良,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技术推广和农业援非工作,电话:0816-2266195,E-mail:xih_0904@163.com

收稿日期:2015-05-29;接受日期:2015-07-21

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和栽培管理措施的欠缺,绿芦笋田间很容易发生生长劣化,从而导致产量下降。避免绿芦笋生长异常的关键措施是进行科学管控、健身栽培、合理采收。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涪江中上游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全年都适于农作物生长。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关帝镇、游仙区魏城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着力发展以绿芦笋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目前,绵阳绿芦笋因其“外观清新发亮、口感脆嫩、营养丰富”之特点而供不应求,畅销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及国内各大中城市,每667 m 2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仅关帝镇绿芦笋基地面积就达到660 hm 2(9 900亩)。但是,由于绿芦笋为多年生蔬菜,一年种植多年收获,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加之栽培管理措施的欠缺,绿芦笋生长劣化现象日渐显现,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如何加强绿芦笋田间的中后期管理,避免绿芦笋生长异常已成为川西北地区绿芦笋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绿芦笋生长劣化的主要表现

植株早衰,生长乏力,不正常失绿,嫩茎变细、纤维多,易老化,品质差;问题较轻的田块呈点片状分散发生,严重田块呈片状大面积发生。

植株茎秆纤细易倒伏,中后期易见茎枯病典型病斑,拟叶衰老快、易脱落,一般先叶后秆逐渐黄化,直至地上部分黄枯,最后呈干“油菜秆”状;根盘外部根系死亡,肉质根中柱腐烂,仅留表皮,毛细根少或无,茎基部芽口小而少,剖开茎基部能见茎枯病病菌侵染。

2 导致绿芦笋生长劣化的主要原因

2.1 土壤湿度过大诱发病害 绿芦笋基地部分区域排水工程尚不能满足需要,加之该地区入秋以来阴雨天气较多,且降水量较高,以及部分地块地势较低、排水沟渠设计不合理,排水不畅导致地块土壤湿度过大,涝害严重,一方面因土壤中氧气不足,严重抑制绿芦笋根系呼吸和萌发新根,另一方面连阴雨天致使空气湿度大,又为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容易诱发病害。

2.2 施肥、采收不当导致长势不佳 部分种植户对有机肥提高绿芦笋产量和提升品质认识不足,没有根据绿芦笋植株需肥要求科学施用基肥;或大量偏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或在利用大型养猪场沼液时,使用前未进行任何无害化处理,还有些种植户为降低种植成本使用未经腐熟的鸡粪作为有机肥,这样可能带入病源微生物,有助于地下害虫的滋生,从而增加了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及由地下害虫伤害造成的病害传播。

种植户采笋时机和采笋量不尽合理,绿芦笋营养面积过少,植株提前出现黄叶、早衰,抗逆能力降低,极易感病。

2.3 病害防控不到位加剧了病害传播 一是预防不到位。茎枯病是危害绿芦笋生长的主要病害,传染能力极强,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降雨、风向密切相关,应以预防为主,但种植户预防意识不够,即使相邻田块发病也未积极预防。二是已发病地块的防治需多次喷药,且植株全株和茎基部土壤均要全面喷施到。三是统防统治不到位,修枝整形工具清洁不够。绿芦笋基地的种植大户、各专业合作社农户在病虫防控时各自为阵,未能做到统防统治,植株整理时良莠不分,造成传染性强的病害交叉感染。四是病虫防治不彻底,残枝枯叶随意丢弃。调研过程中,种植基地田块地边随处可见被抛弃的病株、因病干枯的绿芦笋植株,还有的病残株直接被投入灌溉渠系中,进一步扩大了病害的侵染面。

3 预防绿芦笋生长劣化的主要应对措施

3.1 加强田间土壤湿度管控 一是进一步完善田间排灌工程,以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二是整理田间垄沟。种植地块要中间高、四周低,便于地块排水,对于面积较大的地块应在地块内开挖排水沟渠,做到小雨能渗,大雨能排,减少涝害的影响。三是积极发展根际滴灌工程,加大植株根际湿度控制力度,实现节本增效栽培。

3.2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

3.2.1 清洁田园 减少病原菌是防治绿芦笋病害的关键。一般来说新建芦笋园发病较轻,老芦笋园菌源基数大、发病早且重。而新芦笋园的病菌主要由老芦笋园的病菌随风或雨水传播而来。因此,保持绿芦笋田间的清洁卫生,去除田间老的茎秆和瘦弱的植株及枝条,将其迅速晒干、移走并带出笋园深埋或烧毁,对于降低病害发生十分重要。由于芦笋茎枯病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株上越冬,翌年散出分生孢子为害,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因此对于感染过茎枯病、褐斑病和根腐病的地块,要特别注意冬季彻底、干净清园和根茬灭菌。对于发病较重的绿芦笋基地,清园工作应提前,清园结束后再用95%恶霉灵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7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

3.2.2 药剂防治 茎枯病和褐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0.3%~0.4%波尔多液或苯醚甲环唑、烯唑醇等杀菌剂,每7~10 d(天)喷1次,连喷2~3次,下雨后补喷一遍。喷药时要以地面上80 cm高以内的主茎为主,上部枝叶为辅,选择静电喷雾器,使药剂粘附到枝叶上,并喷透喷匀;也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灌根。根腐病可向病株根部喷洒45%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400倍液+80%代森锰锌500倍液灌根。各药剂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3.2.3 统防统治 由于芦笋茎枯病传染性强,土壤、雨水、风等均能成为传播媒介,因此实现绿芦笋基地范围内的统防统治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展。同时植株调整时要对健康植株和带病植株分别进行整理,并对工具进行杀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3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采收

3.3.1 科学追肥,培育壮苗 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将病源带入土壤,同时N、P、K肥应配合使用,在缺钙的土壤中应适量施入石灰和氯化钠,防止土壤酸化,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施肥的重点在春季,其次是秋季。春季幼茎抽生前,在畦沟中央挖浅沟,施入有机肥、农家有机液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与土拌匀后再施入沟中。夏秋季在植株附近施稀薄农家有机液肥和氯化钾2~3次,一般每667 m 2施有机肥1 500~1 800 kg、农家有机液肥900 kg、过磷酸钙25 kg、氯化钾或硫酸钾11 kg。随着株丛的发展,施肥量应有所增加。中耕施肥时应距根盘30 cm,不伤及根系。每年最后一次追肥应在降霜前2个月完成。

3.3.2 及时排灌 绿芦笋对水分非常敏感,水分不足时产量低,品质差;土壤积水又会导致植株根系腐烂。因此,夏季高温季节,植株蒸腾作用旺盛,要及时灌水,如遇多雨天气,要开沟排湿。

3.3.3 合理采收 夏季田间管理要控制绿芦笋田的母茎留量,一般每窝保留粗壮的母茎3~5个,多余的要疏掉。定植后第2年的芦笋田切忌套种其他作物,以免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合理调整采收期,使嫩茎大量出土与梅雨期错开,多余的或病、劣嫩茎应及时拔除,从而减轻病菌感染。采收期,采笋不宜过多,应适时适度,上下兼顾,留适当营养笋,植株长势弱的应多留;留营养笋时还应注意其空间分布,实现通风、透光良好。采笋伤口要平滑,减少病原菌和虫卵附着。

3.4 实行避雨栽培,增加滴灌设施 搭建简易避雨棚或采用塑料大棚栽培,利用滴灌设施灌溉,能有效控制土壤和空气湿度,减少风、雨水等对病菌的传播,从而减少芦笋茎枯病发生。因此在绿芦笋基地的核心区域应鼓励农民发展避雨大棚(大棚周围不覆膜)、滴灌系统等农业设施,以提高绿芦笋产量和品质。

猜你喜欢

枯病芦笋粉剂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喷施不同药剂防治桉树枝枯病的效果试验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
安徽郎溪:基地种芦笋 就业“家门口”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