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八十六) 贵州辣椒“糊叶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技术

2015-01-29卯婷婷,陶刚,李宝聚

中国蔬菜 2015年9期
关键词:图版分生孢子病斑

卯婷婷,女,主要从事植物真菌病害绿色防控,电话:0851-83761712,E-mail:maotingting2922@163.com

*通讯作者:李宝聚,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病害防控,E-mail:libaoju@caas.cn;陶刚,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研究和植物真菌病害绿色防控,E-mail:ttg729@sina.com

收稿日期:2015-08-15

基金项目:贵州省农科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黔农科院自主创新科研专项字〔2014〕002号)

辣椒作为贵州省主要栽培的农作物之一,自2009年以来其种植面积和加工业规模已达到国内第一。辣椒种植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已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贵州引进的辣椒品种逐年增多,病害发生也日趋严重且种类复杂。为了加快贵州辣椒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笔者于2014~2015年对贵州辣椒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其间发现一种被当地农户称为“糊叶病”的病害在贵州的遵义县、绥阳县、虾子镇、大方县、黔西县、海子街镇及黔南的独山县等辣椒主产区发生严重,重病田发病率在70%以上。由于病原不清,导致当地农户不能准确诊断该病,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从病区采集病样,经鉴定为由辣椒尾孢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引起的真菌类病害。

1 辣椒“糊叶病”的发病症状

该病害最先为害叶片,一般老叶容易被侵染发病,然后蔓延至新叶、茎秆,直至果实。叶片两面均有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0.4~0.9 mm,初期为灰白色小斑点,边缘有褐色晕圈,无轮纹(彩色图版1);随着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病斑呈浅褐色、灰褐色至深褐色轮纹状,中央灰白色,边缘围以暗褐色细圈(彩色图版2);叶背面斑点颜色较正面深,浅褐色至灰褐色轮纹状,中央呈暗灰色至浅褐色(彩色图版3);茎秆上病斑呈梭形,初期单个病斑颜色与叶片一致(彩色图版4),后期多个病斑连成片,颜色呈深褐色(彩色图版5);叶柄发病病斑处可产生缢缩,后期导致叶片脱落(彩色图版6)。

2 病原菌鉴定

经鉴定,引起辣椒“糊叶病”的病原菌为辣椒尾孢(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属无性型真菌,丝孢纲、丝孢目、尾孢菌属真菌。子实体着生在叶两面。子座较小,由少数褐色球形细胞组成(彩色图版7)。分生孢子梗3~9根,稀疏簇生至紧密簇生,浅褐色至褐色,顶部几近无色,直立或弯曲,不分枝,1~5个屈膝状折点,顶部圆锥形平截或近平截,1~7个隔膜,大小(20.0~145.5)μm×(2.7~6.2)μm,孢痕疤明显加厚且暗,宽1.8~3.6 μm(彩色图版8)。分生孢子针形,无色,直立或弯曲,顶端尖细,基部平截,基脐明显加厚且暗,隔膜不明显,大小(29.5~225.5)μm× (2.4~5.2)μm(彩色图版9)。尾孢菌属与假尾孢属形态相似,但分类特征明显不同,假尾孢菌属的分生孢子在孢子梗脱落处无明显疤痕,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至圆柱形,多数浅青黄褐色,直或弯曲(郭英兰和刘锡琎,2005)。

3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病害流行因子

病菌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上或土壤表层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3.1 病原传播途径

3.1.1 种子带菌 病原菌能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部,或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越冬,通常可存活2 a(年)以上。通过种子的运输可完成病原菌的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辣椒种子后,植株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发病,从而使得病原菌异地定殖。

3.1.2 风雨和灌溉水传播 风吹、下雨或田间灌溉时,病原菌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土壤与病残体中的菌丝体也可随水滴飞溅或径流传播到附近健康植株,从而在田块内蔓延。

3.1.3 农事操作传播 进行农事操作的人员会将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携带到健康植株上,当田间湿度大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易萌发再次侵染。

3.2 病害流行因子

3.2.1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多露容易造成病害大面积发生,相对湿度80%开始发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Kawagoe (1998)、孙俊等(2009)报道辣椒尾孢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 ℃,最适温度为25 ℃;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 ℃。因此,气温在20~30 ℃之间均适宜发病。贵州5~7月正值雨季,平均温度26℃左右,田间雨水过多、湿度过大、温度适宜都是造成该病害在此时期大面积发生流行的原因。

3.2.2 栽培条件 贵州辣椒多以露地种植为主,如遇田间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栽培密度大等增加田间湿度的因素,都能造成病害的发生;早播、定植晚、偏施N肥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等原因,也能使病害加重。另外,连作、重茬地及留种田发病早且重。

3.2.3 品种抗性 不同的辣椒品种在抗病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朝天椒与牛角椒比线椒、皱椒抗病;王彦飞和曹国璠(2010)报道尖椒一代杂种辛香2号对该病抗性较强,适于贵州地区引种栽培。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4.1.1 合理灌溉 尽量选择地势平整、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贵州常见的黄棕壤,需采用深沟高畦种植。苗期应在晴天隔行浅灌,以保持田间适宜湿度,生长后期应小水勤灌,雨季应及时开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以降低田间湿度。

4.1.2 加强田间管理 定植时要选择健康强壮的幼苗进行合理密植,密度过大时应及时疏叶、整枝,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进行地膜覆盖,以减少地面蒸发,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株,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4.1.3 实行轮作 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 a(年)以上的轮作,或实行水旱轮作。忌用病田土育苗,避免病原菌随苗土传播。

4.1.4 选用抗病品种 可考虑当地的实际生产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耐病品种和无菌种子。

4.2 化学防治

4.2.1 种子处理 种子用55 ℃温水浸泡10~15 min(分),再放入冷水中冷却,催芽后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 min(分),然后冲洗干净催芽播种;或直播时用种子质量0.3% 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后播种。定植后,在辣椒周围地面上撒施草木灰或熟石灰粉,也可降低发病率。

4.2.2 土壤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9︰1混匀,按每平方米用药8~10 g与细土15 kg混匀撒入沟内。保护地栽培,可在种植前棚内无作物生长时用石灰氮或威百亩覆膜消毒,或每100 m 3空间用硫磺0.25 kg、锯末0.5 kg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一夜。

4.2.3 药剂防治 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及时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1 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10 d(天)喷1次,连续2~3次,喷匀喷足。

猜你喜欢

图版分生孢子病斑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鸡 妈 妈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产硫化氢大肠杆菌》图版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