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百企联百村”的现状研究——以四川省宜宾、眉山市为例

2015-01-28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白津卉农晨颖

中国商论 2015年14期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白津卉 农晨颖

农村经济建设新模式“百企联百村”的现状研究——以四川省宜宾、眉山市为例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白津卉 农晨颖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百企联百村”这一帮扶互利模式被提出并逐渐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眉山市为例,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探究“百企进百村”在两地开展状况良好的原因,着眼于其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重点研究两地“村企互融”的成功范例及存在的不足,为推进其他地区“村企互融”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百企联百村 村企共建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从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经济稳步发展,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相比,农村的发展现状还存在许多不足。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由此观之,新农村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全国各地为了响应党中央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积极探索,寻求解决之道,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以“百企联百村,助推新农村”的方式,作为辅助发展手段,引导先富带动后富,工业反哺农业,让农村经济建设有一个新的突破。

“百企联百村”是指在当地政府牵线下,让一个非公企业与一个村或者乡镇直接联系,主要从推动当地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就近吸收劳动力等方面协助新农村建设。而各地政府在区域差异下,也会有不一样的协助方式,但最终要实现的,是村企双赢的局面。从2004年开始,全国多地如青海、湖南、江苏、武汉、湖北、天津、四川等省的农村地区开始采用“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的方式进行农村建设。其中,四川省的宜宾市南溪区和眉山市彭山县便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施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互相分割、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现象。

为了参考有关“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和借鉴,本文重点研究了四川省宜宾南溪区和眉山彭山县两个地区“百企联百村”项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其他地区“村企共建”提供宝贵经验。

2 文献综述

2.1 “百企联村”的发展模式

罗懋澜(2008)将“村企结对”分为五种类型:直接参与型、合作开发型、产业带动型、经济顾问型以及公益捐助型。指出这种“村企共建”的管理模式,不仅让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而且通过股份合作、引入社会资金等办法,充分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集体经济、农村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目标。

崔建荣、田铁社和尹进鹏(2011)也提出类似观点。他们指出“村企联建”的模式共有五种,分别是产业带动模式、合作开发模式、直接参与模式、智力帮扶模式、公益捐助模式。他们还指出地区应根据结对村企行政区划、企业行业归属、综合实力、共建村基础环境等指标统筹规划,有的放矢地重点采取一种模式,或是多种模式联动,进而打造一批成功的案例典型。

2.2 “百企联百村”的政策总结

每个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村企共建”的模式,相应的也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形态。各地政府进行“村企共建”项目的实施形式略显不同,且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得出的经验总结也有差别。

王蜀琳、杨文成(2012)提出以下几点:因地制宜、理清思路,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载体引领新农村建设,开拓产业富民新领域;健全机制、完善措施,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重点强力推进农村各项建设,促进村容村貌新变化;部门联动、村企共建,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势利导、扩大宣传,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引导乡风人文新气象。

黄玉蓉(2013)总结了眉山市的几点做法,一是党政重视搭建平台,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建立落实、监督、激励机制。二是重视教育加强引导,通过调研宣传、表彰奖励等形式,深化核心价值观体系。三是精心组织突出特点,避免强行摊派、行政命令,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为民着想。四是完善机制持续开展,要强化内外协调,建立乡镇与企业联络员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3 案例介绍

3.1 项目成效

3.1.1 宜宾市南溪区

宜宾市在各区级、县级开展该活动以来,充分引导非公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改输血为造血,又通过“企业+基地+农民”等模式,实现村企的有效结对,带动了农村产业化结构的发展与推进。其中南溪区在“百企帮村”活动中,以“促新村建设、助产业发展、改基础设施”为抓手,以村企合作项目为重点,以改善民生共同致富为落脚点,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勇担社会责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全区形成了弘扬感恩精神、投身感恩实践的良好氛围。通过实地调研与采访,本文了解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南溪区成立了以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非公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部长、工商联、经信局等部门领导的“非公企业帮村帮户”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日常事务。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以“自愿为主、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全面铺开、梯次推进、点面结合、分布实施”的工作思路,确保各项活动不走过场、不走样、落到实处。

(2)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当地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宣传引导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及帮扶规划顾问制度等多项务实科学的制度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3)多种帮扶、村企同心。南溪区积极引导鼓励一批非公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主战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以“同心路、同心林、同心园、同心院、同心之家、同心桥”六个同心为核心的品牌。

宜宾市南溪区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引导非公企业入驻农村建设,逐渐使“百企帮村帮户”深入落实,开创了企业与农村互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3.1.2 眉山市彭山县

眉山市彭山县自2007年开展工作以来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这项由市委市政府发起、工商联牵头覆盖六个区县的项目,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入农村建设,得到了9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支持与参与,极大地助推新农村建设。同时市里成立了专项小组,分成乡县两个层级进行管理。在工商联和县委统战部对项目监督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并定期(通常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举办工作经验交流会以促进各地区项目的共同发展。

根据调研发现,截至2010年底,彭山县共有105家企业与101个村、社区成功结对116对,一共建立200多个项目联系,其中产业带动12个,公共基础建设13个,全民创业53个,扶贫助学26个。项目覆盖89个村13个乡镇,四年来共投资3600多万,其中产业带动580多万,基础设施2000多万,全民创业16.5万,扶贫助学1000多万。项目主要立足五个工作重心,本文以牧马镇莲花村为例,重点介绍产业带动这一方面。产业带动旨在以工业反哺农业,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村企共赢。在莲花村,自2007年恒大入驻后,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由2007年前年平均收入2000~3000元到之后月平均收入为1~1.5万。部分年轻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形成了现今农民以就业务工为主、年薪平均一二十万的良好态势。

3.2 项目存在的问题

3.2.1 资金来源不稳定

据相关政府人员介绍,项目的活动经费及开发支出完全由企业自愿出资,出资的金额也视企业的资金能力而定,政府只负责充当过程中的介绍人,无款项投入其中。而由于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使得活动的某些项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2.2 雇佣关系存在弊病

在联合过程中,由于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农户自己投入甚微,仅按打工时间计算薪酬,几乎没有获得产业利润回报。企业还没有真正做到还权于民,其结果是农户自身的积极度不够,只是与企业维持单纯的雇佣关系,二者没有达成良好的双赢局面。只有村企实现真正的合作,全体的村户作为一个整体与结对企业协调配合,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3.2.3 发挥的作用范围受限

“百企联百村”项目自始至终被定义为一项企业自愿的纯公益类活动,旨在配合新农村规划,不同于招商引资等项目,相关工商联在活动中大多采取观望态度。由于这只是一场企业感恩回馈社会的活动,持续的周期并不会很长。在项目后期,政府可能因为不好做硬性的指标要求,导致部分村子并没有通过企业的暂时扶持而改变自身的现状,贫困现象仍然存在。

4 结论

“百企联百村”帮扶互利模式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广泛实行的措施,为加速农村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该模式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四川作为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改革。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眉山市和宜宾市两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百企联百村”这一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整理与总结,力图对四川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了解到帮扶互利模式在两地进展顺利、效果显著,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当然,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发展难题,如资金、技术上存在缺陷;模式大多陈旧,缺乏适应性以及农村对企业依赖过强等。据此,本文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5 政策建议

5.1 完善融资体系,扩大融资渠道

当地农村应积极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鼓励更多的投资,从而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已经引进的企业,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科学地指导企业对当地资金方面的资助;企业也应当注重自身管理,通过项目共利双赢促进自身发展,保证项目资金链。

5.2 推动产业多样化,突破固有模式

由于企业的优势项目一般比较单一,一旦饱和,就会使项目陷入瓶颈。因此企业应结合农村现状以及自身潜力推动其周边项目,开发能够长期运作的新项目。同时,村企在相互选择过程中,不能盲目选择单纯以资金投入作为扶持的项目,而应该寻找双方的契合点,结合长久合作发展的观念,以优势相互结合,才能做到共利双赢。

5.3 推进特色农业,更新技术创新形式

农民要积极利用企业带来的新技术新科技,形成规模化的高效农业。而政府应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培训帮扶,助力农村传统农业的转型,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企业走进农村,应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同时做好传播新技术的工作,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新的农产品带给当地农民。

参考文献

[1] 罗懋澜.建设新农村需要村企携手[J].云南农业,2008 (9).

[2] 崔建荣,田铁社,尹进鹏.对海西州“村企联建”模式的调查[J].西部金融,2011(10).

[3] 王蜀琳,杨文成.村企结对谋发展 携手共建新农村[J].党的生活(青海),2012(3).

[4] 黄玉蓉.党政搭平台,民企展风采,群众得实惠:眉山市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调查报告[J].四川统一战线,2013(1).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b)-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