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羊歧腔吸虫病的诊治报告

2015-01-26韩先杰王福炎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吸虫病吸虫病理变化

韩先杰,单 虎,邹 明,王福炎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歧腔吸虫病,又称双腔吸虫病,是由歧腔科(Dicrocoeliidae)、歧腔属(Dicrocoelium)的矛形歧腔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牛、羊、骆驼等)肝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虫体可引起胆管卡他性炎症、胆管壁增生、肥厚、肝肿大。严重感染的患畜,可见到黏膜黄疸,逐渐消瘦,下垂部位水肿,下痢,并可致死,对养殖业危害严重。2014 年早春,山东省烟台市某养羊场绵羊发生了一起以眼结膜黄染、腹泻和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疫情,给养羊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观察以及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绵羊歧腔吸虫病。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对全场的羊只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病情。报告如下。

1 发病概况

本羊场为2013 年6 月由猪场改建而成,2013年7 月、9 月份和11 月份分3 批次从外地引进绵羊100 余只,引进后曾皮下注射伊维菌素驱虫1 次。2013 年冬初曾出现羊只零星死亡,原因未查明。从2014 年2 月2 日至18 日,发病陡然增多,先后发病、死亡成年母羊13 只,其中妊娠母羊6 只,成年空怀母羊7 只,发病率为0.79%,发病羊13 只,风险动物数为97 只,发病时间为17 d,病死率为100%。12 月龄以内的母羊和成年公羊未见发病。发病期间,驻场兽医按照羊附红细胞体感染,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卧地不起,人工辅助能勉强站立片刻,但不久又卧地。眼结膜黄染,不断发出低沉的哀叫声,有的病羊表现腹泻,个别病羊表现尾部肿大,颌下水肿。一旦出现卧地不起的症状,一般于1 日内死亡。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眼观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颜色变黄、表面凹凸不平(见中插彩版图1)。剪开肝胆管,内有黑褐色、小柳叶状的寄生虫样物(见中插彩版图2)。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最大的一个胆囊大小为9 cm×18 cm,蓄积胆汁达220 mL,并在胆汁沉渣中亦发现一些柳叶状、褐色寄生虫样物。心包腔和腹腔有少量清亮的液体。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据此初步怀疑为寄生虫感染。

4 实验室诊断

分别取病死羊肝脏,按照肝脏寄生虫学剖检法进行虫体收集[1],均检出数量不等的虫体,其中在1 只羊的肝脏内检出虫体达4 000 余条。

虫体扁平狭长呈矛形,棕红色,表面光滑,大小在6~8 mm × 1.5~2.5 mm 之间(见中插彩版图3)。低倍镜下观察,虫体有两个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后紧随有咽,下接食道和2 支简单的肠管;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位于虫体前1/6~1/5 处。睾丸两个,斜向排列。雄茎囊位于肠分叉与腹吸盘之间,内含有扭曲的贮精囊、前列腺和雄茎。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处。卵巢圆形,位于后睾之后。卵黄腺位于虫体中部两侧。子宫弯曲,充满虫体的后半部,内含大量虫卵,开口于生殖孔。以上虫体形态观察结果符合矛形歧腔吸虫的形态特征(见中插彩版图4)。

5 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体检查综合分析,确认本场羊群发生的是矛形歧腔吸虫病。随后又随机抽取其他羊只的粪便,用沉淀法进行虫卵检查,发现被抽查羊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治疗选用丙硫咪唑,按50 mg/kg 体重剂量,给全群羊逐只1次性投服,对有症状的隔日再重复用药1次。用药后,病情即出现了被控制的迹象,用药第4 天后,未再出现死亡,也没有新病例出现。病羊食欲明显增加,症状减轻,体况好转,直至痊愈。

6 小结

6.1 歧腔吸虫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广为分布,危害较严重。本病在山东省亦有报道[2],但在烟台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本病的发生对养殖场是一个警示。本场的羊是从外地引进,引进后不久,即发现有的羊表现消瘦,拉稀并出现少量死亡。此外,引进的羊只一直进行圈养,根据歧腔吸虫的发育规律,可排除在本地感染的可能性。

6.2 歧腔吸虫病的感染源是患病的和带虫的牛、羊。陆地螺(蜗牛)是第一中间宿主,蚂蚁是第二中间宿主。一般是放牧的牛、羊在夏秋季节感染,少量感染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感染后虫体可在体内存活达6 年之久,对机体造成持续的伤害并不断排出病原,污染环境。当一次性大剂量感染时可造成发病,一般在冬季生病,有的可出现死亡。因此,羊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圈舍内粪便,并对其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以消灭粪便中的虫卵;同时,应清除羊圈的杂草,保持干燥,以消除陆地螺生存的条件。在本病流行地区,可考虑对牧场进行灭螺。

6.3 牛、羊肠道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危害很大。养殖场每年至少要进行2 次预防性驱虫。应根据对当地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种类合理选择药物。伊维菌素主要用于对体内线虫和在皮肤寄生的螨类寄生虫有效,对吸虫和绦虫无效。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物抗虫谱较广,对多种体内寄生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414.

[2]刘学森,祁尚绥.羊矛形双腔吸虫病发生情况的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4):26.

猜你喜欢

吸虫病吸虫病理变化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枝双腔吸虫的形态学鉴定及分子进化研究
藏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措施
新疆南疆规模羊场片形吸虫的基因鉴定及分析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散养土鸡吸虫病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