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的屠宰检疫技术

2015-01-25朱之仁邓子华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疹块猪丹毒出血性

朱之仁邓子华

(1.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广通镇畜牧兽医站,云南禄丰 651224;2.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畜牧兽医站,云南禄丰 651221)

猪丹毒的屠宰检疫技术

朱之仁1邓子华2

(1.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广通镇畜牧兽医站,云南禄丰 651224;2.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畜牧兽医站,云南禄丰 651221)

近年来,猪丹毒病在一些地方呈流行或散发。在我国的许多乡镇,只有小型的定点屠宰场或屠宰点,检疫条件落后,因此,正确掌握猪丹毒病在宰前宰后检疫方法以及类症鉴别,提高检出准确性,对于做好检疫,提高屠宰加工人员的自身防护,控制疫病蔓延,保护人畜健康,保障肉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病原体

猪丹毒的病原体是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当强。尸体采用掩埋的方法处置后仍可以存活88 d,肉品用烟熏、腌制还能存活几个月。对碱性消毒剂敏感,如果使用5%~10%漂白粉、2%~5%氢氧化钠或2%~5%碳酸都能很快杀灭本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0℃经12~20 min,70℃5 min即可杀死,但在肉块中对热的耐受性较强,15 cm厚的肉块须煮2.5 h才致死。本菌既有较强的耐酸性,猪的胃酸不能杀死此杆菌,所以,常经胃进入肠道。

目前,我国养猪业散养户还占相当的比重,由于健康猪也常有带菌现象,运送到达屠宰场的生猪因长途跋涉、气候变化,饥饿渴水等因素降低机体免疫也易诱发猪丹毒病。

1.1 宰前检疫

1.1.1 急性败血型

此型比较常见,以突然暴发、高烧、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在屠宰场内有些病例不见症状就突然死亡,因此,被确定为病因不明死亡。有的病猪被称为“大红袍”,其症状是皮肤颜色由浅红逐渐到暗红色,很快又扩大呈弥漫性潮红,在耳部、颈部、背部较多见,到后期发展成大面积暗紫色。临死前,病猪的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的鲜红色斑块,用手指压暂时褪色,放开手指后又恢复原样,死后检疫结果可确定为急性猪丹毒死亡。

1.1.2 亚急性疹块型

病猪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但症状比急性型较轻。初期诊块指压能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一般于发病2~3 d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转变为疹块,如烙印一样,俗称“打火印”。亚急性疹块型一般较为明显,宰前检疫时有此症状病猪应迅速隔离并急宰。

1.1.3 慢性型

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宰前检疫可见:一是发现消瘦,喜卧,走动时行动缓慢吃力,全身摇晃站立不稳,进一步听诊心脏有杂音,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呼吸急促。二是发现背、肩、耳、蹄和尾等部有皮肤坏死症状。三是发现猪卧地不起,驱赶时病猪跛行,进一步检查病腿僵硬,疼痛。有以上其中任意异常症状应登记好猪的编号,屠宰应在指定区域,宰后根据剖解情况或实验室镜检确诊。

1.2 宰后检疫

1.2.1 败血型

主要表现为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病猪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主要表现在耳及腿内侧等处,宰后特别明显。进一步检查,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外翻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脾充血肿大,脾表现为樱桃红色。在胃的底部、幽门部及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呈现明显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肾脏的纵切面皮质部有小红点、瘀血,体积增大,弥漫性暗红色,有“大紫肾”之称。

1.2.2 疹块型

以皮肤疹块为特征。疹块的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呈菱形、方形、圆形,有的呈无规则蚕豆状,诊块界限明显凸出,症状与宰前几乎完全相同,白猪更为明显。

1.2.3 慢性型

心内膜炎型解剖心脏可见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关节炎型的猪丹毒表现为多发性和增生性,常呈现四肢关

节的炎性肿胀,切开关节有大量的渗出液,液体黏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

1.3 实验室检查

疹块型猪丹毒容易确诊,急性败血型和慢性型猪在宰前常因缺乏特征性症状较易与急性猪瘟、急性中毒等病误诊,须注意鉴别。乡镇小型屠宰场常用的检验方法是涂片镜检,如见有纤细、单在或成堆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时,结合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确诊(如用心内膜疣状物涂片时,则菌体呈长丝状)。

1.4 类症鉴别

1.4.1 与急性猪瘟的鉴别

急性猪瘟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出血点或斑。脾出血性梗死,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淋巴结周缘性出血,切面似大理石花纹样斑,肾脏色泽变淡、变暗,实质有出血点。而败血型猪丹毒时皮肤没有出血点,胃底部出血严重,肾脏有出血性肾小球性肾炎,各脏器涂片可看到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1.4.2 与巴氏杆菌病的鉴别

巴氏杆菌病时脾不肿大,猪丹毒病时不呈现纤维素性胸膜炎。

1.4.3 与炭疽的鉴别

猪对炭疽病的抵抗力较强,多呈慢性经过,生前不表现症状,多在宰后发现,其特征是咽喉炎性水肿和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性坏死,切面有黑色坏死灶,脾脏一般不肿大。丹毒的脾脏肿大,但脾髓不软化。细菌图片镜检可确诊。

1.4.4 与急性中毒的鉴别

急性中毒的猪常突然死亡,胃底部黏膜的出血性炎症与败血型猪丹毒类似。但急性中毒时,胃底部除有出血外,胃黏膜出现脱落和溃疡,有大量黏液,肝变性明显,质脆易碎,就像泥土状。肾涂片镜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1.4.5 与物理性出血的鉴别

一是纵横交错的紫红色条痕或斑块,主要是因为在购买、运输途中,驱赶、鞭打、咬架等外伤引起的出血斑,这种出血有时深入皮下组织,多见于头部、背部、臀部的皮肤。二是由于在运输过程中遭遇冷空气突袭或烈日下暴晒引起的淡红色充血斑块,多见于背部皮肤。三是因麻电不足或猪未死就进行泡烫引起的红染,表现为大面积弥漫状、鲜红色的红斑,全身皮肤均可见。四是由于麻电不当引起的界限不清的出血点,一般不呈大面积弥漫性,主要表现放射状鲜红色小点出血,背部和臀部的皮肤较多见。

1.4.6 初发丹毒与创伤的鉴别

宰后皮肤表面偶见弥漫性方形伤痕,肉眼不好判定时,可疑部位可用检验刀剖切并刮开,初发丹毒的真皮层有血液浆液性浸润,而一般伤痕真皮层看不到病变,可做出区别。

1.4.7 未痊愈丹毒与创伤结痂的鉴别

丹毒病由于炎症从表皮深入,真皮与皮下脂肪界限明显,诊块有规则,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蹄壳等部位发生坏死,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病变轻时皮下脂肪稍有痕迹,痂皮大于病灶范围。而创伤结痂的痂皮有不同程度的深入,组织损毁,呈现不规则形。

2 处置和防范措施

(1)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实施。屠宰场内猪群中发现猪丹毒猪时,应立即隔离,在指定隔离区或急宰间屠宰。急性猪丹毒其肉尸、脂肪、血液做工业用或

)销毁处理;慢性猪丹毒肌肉病变部位较轻的,割除病变部位工业用或销毁,肉尸、内脏高温后出场,脂肪炼制食用油。

(2)对于处理设施缺乏的乡镇小型屠宰场,广通屠宰场的做法是,对检疫出必须销毁的肉尸或不合格产品实施分割后直接放入烧水用的灶膛焚烧。

(3)检疫人员和屠宰场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时,特别有伤口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其产品。

(4)做好消毒。屠宰场内应认真做好消毒工作,让病原不出屠宰场,保持场圈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每周不少于2次,发现疫情时,每天至少一次,常用消毒药如氢氧化钠、石灰乳液、消毒威等。病猪停留过或经过的场地和用具严格消毒。

(5)做好公共卫生知识安全宣传,烹调肉类时不能只图鲜嫩,无视生熟就食用,切生肉的砧板和熟食品、凉菜不能混用。

(6)指导调运生猪到屠宰场的贩运户不得购买病猪,在调运途中不能疲劳运输,路程较远或气温高时注意休息,给予饮水,气候寒冷时注意保暖,减少应激。

[1] 华南农学院、内蒙古农学院主编.畜牧微生物学(第2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58-159.

[2] 朱维正.新编兽医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291-292.

猜你喜欢

疹块猪丹毒出血性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猪丹毒诊治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母猪丹毒的诊治措施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