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家庭农场对畜牧生产的带动作用

2015-01-25林李黄莉张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畜牧农场养殖

陈 林李黄莉张 矛

(1.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四川雅安 625000;2.雅安市芦山县环保局,四川雅安 625000)

发展家庭农场对畜牧生产的带动作用

陈 林1李黄莉2张 矛1

(1.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四川雅安 625000;2.雅安市芦山县环保局,四川雅安 625000)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主导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劳动力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产业生产。我国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家庭农场的数量、规模等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还处于基础起步阶段。积极鼓励整合农村闲散资金及利用剩余劳动力来发展家庭农场,提升闲散资金、空闲劳动力的价值,针对性提高畜牧生产标准,从而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增进农村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益。

农村家庭农场 畜牧生产 带动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主要作用[1]。现阶段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已逐渐投入到畜牧业发展中,逐渐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态势,进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轨道。201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土地资源呈现荒废趋势,能否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闲散资金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发展农村家庭农场,以此带动建设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畜牧养殖模式,改变闲散的养殖方式来促进当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探索研究价值。

1 农村畜牧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呈现老龄化和幼龄人员,难以完成大规模、高标准的畜牧养殖。由于畜牧生产普遍周期长、养殖环境差,待遇较低、受市场影响风险大,农村养殖人员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普遍较低[3]。而今随着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致使农村畜牧产业发展降低,养殖标准低下,很难形成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农村个体养殖生产方式总体落后[4]。

农村分散的畜牧养殖在粪污处理和疾病防控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散养户养殖设备落后,很难将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防疫理念未得到全面提升,动物疾病难以预防控制,养殖风险较大[5]。但畜牧养殖是留守农村农民经济的主要支柱,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提高畜牧养殖,带动养殖户致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国内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家庭农场有87.7万个(不含西藏),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现阶段以种养结合为主,但由于地区发展和管理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性,发展态势存在区域差异性[6]。据调查,沿海城市较大部分家庭农场在发展方面有现代式家庭农场发展特点。例如,广东家庭农场已经进入第二代发展模式,从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群体开始利用科技农业向大棚化绿色化无公害化的水培种植城市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形成现代式家庭农场,解决了城市人口集中而极少种植地的问题,解决了城市主要靠从北方大量进口蔬菜的问题,使得城市人可以吃上新鲜绿色无公害蔬菜。中部地区家庭农场大部分处于向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群体的方向发展过程中,例如河南家庭农场发展已进入高潮,为培育和扶持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群体。西部或偏远地区多为山区,受地理因素影响,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但西部或偏远地区大多属于人口主要输出地,存在地多人少的问题,发展农村家庭农场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3 发展农村家庭农场对畜牧生产的作用

现今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民占主体,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人群难以耕种土地,导致大量的土地荒芜,丧失耕地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强土地的流转,通过流转将土地集中进行经营,发展农村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土地资本的价值,规划相应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空闲劳动力,这对发展农村家庭农场具有重大的作用。初始阶段,政府一方面应对拟建家庭农场进行严格删选,从经济实力、项目可行性、场地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严格考察,对选定的家庭农场提供项目支持、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将资金合理优化处置,以集资建设的形式投入到农民合作组织中发展家庭农场。发展阶段,可采取奖励、补助等辅助措施发展家庭农场,增大对家庭农场项目的经济支持力度。同时可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发展来辐射农村畜牧产业的进步。

对于畜牧发展方面,可通过农村家庭农场的发展将散养户进行集中养殖,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将分散于农村的养殖户,按照畜禽种类及人员技术的差异性进行区域化的特色养殖,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利用家庭农场的优势加大对养殖户养殖技术和养殖管理的培训力度,建立粪污处理的配套设施设备,完善防疫体系,提升畜禽养殖的标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以发展农村家庭农场为点,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妇女与外出务工人员的矛盾,同时带动了当地畜牧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进农民收益。

[1] 戚世林.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当代畜牧,2013,(5):64-65.

[2] 颜志武.浅析家庭农场的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33(1):207.

[3] 郭旭.家庭农场的规模与经营[J].农村新技术,2014,(8):30.

[4] 冶兆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8):7.

[5] 田建波.农村畜牧业养殖现状分析[J].乡村科技,2014,(6):52-53.

[6] 全晓艳,李福鹏.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及综合治理[J].河北农业科技,2008,(16):36.

猜你喜欢

畜牧农场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农场假期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农场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