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及体会

2015-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病土霉素抗病

余 华

(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349)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及体会

余 华

(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349)

炎热夏季来袭,附红细胞体病蔓延开来。此病危害甚重,降低生猪养殖效益,危害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就诊治要点做汇总阐述,为今后科学防治此病提供技术指导。

附红细胞体 感染 防控

1 前言

附红细胞病猪易感性最强,不分品系、日龄等均有易感性。外界不良因素,诸如:机体抗病能力差、饲养管理不善、养殖环境恶劣、继发其他病害等,都将造成规模性流行。文章从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剖检病理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此病发病病例。在此基础上,综合阐述防病措施——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不良应激;切断污染源传播;注意药防措施;及时用药治疗,为今后科学防治此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2 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病除了感染猪外,还可感染牛、羊、禽等。体弱幼小及外来品种猪更易感。此病传染源为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此病有较强的流行性,尤其机体抗病能力差、饲养管理不善、养殖环境恶劣、继发其他病害等都将造成规模性流行。此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接触性、垂直性、血源性、媒介虫害等。其中,媒介虫害的传染面极广,被其污染的饲草、饮水等,都有间接传染的可能。此外,猪只相互殴打、撕咬、注射用污染的针头、人工授精不当、手术消毒不严等都可加重此病传染程度。此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是以夏季较多见。

3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至42℃,呈稽留热;病猪不愿走动,喜趴卧挤堆;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苍白,黄疸。全身皮肤发红,以耳部,鼻镜,腹部皮肤最为严重,有些猪耳部,腹下,腹股沟及四肢可见先发红后出现不规则的紫斑,指压不褪色。耳尖放血稀薄,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4 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为贫血和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性黄疸。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胆囊肿大,内充满大量的明胶样胆汁。肾肿大,浑浊,贫血严重。肺肿大,瘀血水肿。脾脏肿大变软。心肌苍白松软。

5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参考典型症状,特别是病理剖检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取病死猪血液涂片镜检,用瑞氏染色,油镜观察,可见红细胞表面有大小不一的虫体,多数显淡蓝色,可进行确诊。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自繁自养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培育自繁种猪群。确需从外地引种时,加强检疫,确保种源地健康无病患。引进种猪,隔离饲养30 d。期间要进行采血检疫,分别于第1 d、第5 d、第10 d、第20 d、第30 d采血镜检,呈阴性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同样,可借助此种方法,逐渐净化种群,确保养猪群体的健康。

6.2 避免不良应激刺激

供给全价日粮,满足其基本的营养需求,增强猪体抗病能力;加强日粮管理,禁止用霉变饲料,剔除劣质饲料;注意消毒管理,确保用具洁净卫生;定期组织驱虫,提升猪体抗病能力;仔猪避免过早断奶,早期断奶,建议逐步进行,适应环境后方可混入育肥舍;注意护理措施,尤其长途输运,期间注意通风,加强保暖,为其营造更好的养殖环境。

6.3 切断传播的污染源

此病流行季节,夏季注意防病到位。注意清灭蚊虫,根据养殖实情,适当改造猪舍。条件允许的,可在猪舍敞口处安装防蚊纱窗;做好灭鼠工作,减少病原滋生感染;禁止与其他动物混养,尤其犬类、猫科类等,都应在禁养行列中;科学合理接种,准备足够的针头,每头一针头;例行的外科手术,严格消毒管理,为今后科学防治此病提供良好的环境。

6.4 注意药防措施

此病尚无特效疗法,提前用接种疫苗的方法与其他防治效果比较效果不明显。临床常选用贝尼尔、黄色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治疗,最好在治疗前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用于临床。近年来,尝试选择中西兽药结合防治本病,效果显著。用四环素、长效土霉素等提前于流行季节用药,防控效果较理想。

6.5 药物治疗

确诊病例要及时隔离诊治。同时,要有针对性保护猪群措施,感染此病尚有康复的可能时,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案:黄色素,静脉注射,3 ml/kg,2次/d,3 d为一个疗程;卡那霉素,静脉注射,4万单位/kg,2次/d,3 d为一个疗程;盐酸土霉素,肌肉注射,50mg/kg,1次/d,3 d为一个疗程;纳加诺尔(1.5 g/50 kg体重),柴胡(7 ml/次),适量将其混合,肌肉注射。病情较为严重的,可酌情增加疗程;土霉素,治疗用1.5 g/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可连续使用。预防用600 g/t,喂服,可连续使用。

7 体会

综合防治此病的重点是早发现、早治疗。一经确诊应及时上报疫情。病死猪要深埋,防止扩散与蔓延。目前,该病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发生疫情后,人们通常都先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多天后结果无效,而耽误了治疗时机。如果在早期确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一般都能好转。若发病几天后才开始治疗,会延误病情。特别注意应激因素的影响。应激因素是致使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猪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长时间饲喂霉变饲料,以及分娩、断奶、运输、转群、炎热等应激),所以应减少一切不良应激因素的产生。目前为止,此病尚没有特效疫苗,预控此病根据病发情况,阶段性给药,将更有利于提升猪体的抗病能力。

[1] 冯会权,阚丽丽,巴彩凤.猪附红细胞体感染SD大鼠模型的建立和免疫学指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8):4101-4102.

[2] 龚大春,江涛,万春云,等.附红细胞体的若干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183-185.

[3] 吴志明,闫若潜,刘光辉,等.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07:77-81.

[4] 闫若潜,赵明军,张志凌,等.猪附红细胞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1):55-60.

猜你喜欢

体病土霉素抗病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残留检测研究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1 株耐铜、锌离子土霉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
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娄文油99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阳离子强度及类型对生物质炭吸附土霉素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霉素片的含量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