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2015-01-25李艳华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猪病耳病猪只

李艳华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开封 475000)

猪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李艳华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开封 475000)

我国在养猪规模及猪肉产量上都居世界首位,养猪业发展较为快速,由此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养猪业取得成就的同时,猪病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要掌握猪病流行特点,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疫病防治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猪疫病 特点 防治措施

我国养猪业现已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养殖,生猪养殖规模化,一方面,有利于养殖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的疫病增加的事实,极大地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危害到肉制品食用安全。为确保生猪养殖稳定健康发展,保障肉制品产量及质量,需要我们对猪疫病相关防治知识加以熟悉。

1 猪病流行特点

1.1 疫病种类增多,复合型疾病增加

从现阶段猪疫病发病情况看,猪传染病类型呈逐年递增趋势,而从近些年对猪疫病进行的临床诊断及剖检结果看,现阶段猪疫病发病原因呈现出各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的特点,多病种病毒及细菌继发感染明显增多,一方面危害程度加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控制难度。

1.2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加

生猪免疫抑制类疾病类型包括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猪蓝耳病、伪狂犬病及喘气病等。此类疾病会导致猪只免疫力下降,由多种病毒交叉感染而导致的猪免疫抑制问题,严重性更加突出,且猪疫病原体细菌抗药性明显增强,猪免疫麻痹、免疫耐受及免疫不全现象陡增。

1.3 病原体基因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旧病难根除,新病又频增

近年来,经过研究发现,猪疫病病原体基因存在遗传变异现象,以往重视程度不够的疾病,经病原变异,危害程度增加,如圆环病毒II型、增生性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口蹄疫、副猪嗜血杆菌病等[1]。

2 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养防结合

猪疫病防治基础是做好生猪日常饲养管理工作。针对猪群易发的呼吸综合征、猪繁殖障碍综合征及猪圆环病毒病等,通过强化饲养管理,避免猪群发生应激反应而导致整体抵抗力下降。在饲养管理中,要合理控制猪舍温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粉尘、噪音及各类有害气体对猪群的应激影响。在母猪生产阶段,在完成剪尾、免疫、并群转栏等步骤前后,应在母猪喂养饲养及饮水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支原净、柠檬酸、中草药、电解多维及抗生素等药剂[2]。饲养条件较好的,可以采用胎次饲养、多点饲养、隔离断奶等饲养新技术,提倡使用板条式漏缝地板饲养设备,最大化地预防猪只内源性疾病的发生。

2.2 强化种源管理,推广生态养殖

在购买猪只之前,要对本地区猪疫情加以调研,对欲引进的猪只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猪圆环Ⅱ型病毒、猪瘟、蓝耳病等,检测结果呈现阴性,方可引进;针对商品仔猪,要对高发病症进行比例抽样检测,确保种源健康;在仔猪引进后,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时间为3周左右,如其各项指标正常,再进行混群饲养。

在养殖环节,将净道及污道加以区分,在母猪分娩-保育-育成等环节采用新型生态饲养方式,如“全进全出”式,做好病猪及淘汰猪的无害处理,阻断病原入侵及传播途径。

2.3 做好消毒,创建良好生长环境

养殖场在应对生猪疫病时,要通过采用消毒处理措施,阻断猪疫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一般而言,较常采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及生物消毒法3种。在生猪生长发育环境上,要从猪舍选址布局入手,在大环境及饲养小环境上加以优化控制,合理布置猪舍,避免动物混养,在做好消毒工作基础上,也要做好猪舍通风通气,猪群粪便处理工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制定灭鼠灭蝇计划。

2.4 制定免疫接种程序,规范免疫措施

猪疫病类型多种多样,对猪群进行全面免疫,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会诱发猪群应激反应,防疫效果反而不佳。因此,要针对高发疾病,做好诸如猪瘟、口蹄疫、猪圆环病毒、蓝耳病、伪狂犬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严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工作。下面对几种高发疾病免疫措施进行简要概述。

猪口蹄疫免疫,可选用MY98(缅甸98株)疫苗,采用同时免疫或交叉免疫方式,并在注射口蹄疫疫苗后20~30d后再加以巩固。猪圆环病毒免疫,应在猪只21d龄注射免疫疫苗。

猪胃肠道疾病免疫,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要从季度免疫,单次免疫转变为全年免疫,多次免疫,并增强免疫层次,覆盖母猪及仔猪。在母猪生产前40d进行首次免疫,在产前15d再次进行免疫,仔猪在30d龄及15d龄,分别进行两次免疫。注射疫苗选用二联疫苗。

副猪嗜血杆菌病与蓝耳病是最为严重的猪疫病类型,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目前尚无防治特效药,要以疫苗注射免疫为主,后备母猪宜于产前60d和21d进行两次免疫,仔猪于15d龄及35d龄各进行一次免疫。蓝耳病免疫方面,后备母猪在进行配种之前约30d,应进行首次免疫,20d后再强化免疫,母猪在产后15d-25d进行免疫。种猪一年进行2~3次免疫。仔猪在20d龄进行免疫。

在进行免疫疫苗注射时,可以配合使用保健药物,如猪用干扰素、抗菌肽、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等,既可以增强免疫效果,也可以增强猪群免疫功能。

3 结语

猪病可能危害养殖人员技术,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做好猪疫病防控。在猪疫病防治工作中,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做好消毒工作,制定防治对策及免疫措施,规范生猪经营管理,以确保我国生猪养殖迈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1] 徐莉.猪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吉林畜牧兽医,2014,(10):22-24.

[2] 陶秀军,应明利,叶张利,等.猪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3,(3):30-31.

猜你喜欢

猪病耳病猪只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影响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