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文正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辑要

2015-01-25王伟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脓血王老溃疡性

王伟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1

王文正教授系山东省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独到见解。溃疡性结肠炎可属于中医学“痢疾”、“休息痢”范畴,王文正教授在治疗上常采用标本兼治、内病外治之法,常能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

1 内治法

1.1 通下法 古人有明训:“痢无止法”,故王老常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王老认为,痢之初,多表现湿热积滞肠胃,闭遏气机,上下不通,腹满腹痛,痢下频频,滞邪伤其肠络,便见脓血,故临床多用通腑导滞之品,“无积不成痢”、“无滞不成痢”。因而,清之、通之、下之为正治之法。如用芍药汤,其中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热燥湿,大黄以荡涤肠腑秽滞,使之邪尽浊去而痢自止。处方: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大黄、黄芩、官桂、甘草。水煎服,日一剂,

1.2 平调法“久痢伤阴”,无明显滞下者,不用大黄通下,以免加重病情。此种情况,王老常用以下两个药方,一为五得汤:川木香、黄连、杭芍、当归、甘草;另为燮理汤:生山药、金银花、生白芍、牛蒡子、黄连、肉桂、甘草。

1.3 虚实错杂,通止并用法 久病正虚,或失治误治,正虚邪恋,虚实杂见,时发时止,正气既虚,邪复不尽,休息痢也,故治疗应采取通腑气,固正气,虚实并调,通止并施。如气虚者常用党参、黄芪,血虚者当归、熟地,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通调之品,如大白、枳实、川朴、大黄等;收涩之味如柯子、乌梅、赤石脂、五味子。遵从古验:七实三虚,攻邪为先,七虚三实,扶正为本,五虚五实,攻补并重。

1.4 温阳化湿法 症见大便白冻,消瘦、畏寒,腹痛隐隐,舌苔白厚或腻,治疗:益气健脾、温阳导滞法,方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如:党参、炒白术、茯苓、炒扁豆、橘皮、杭芍、黄连、干姜、柯子肉、附子。配服附子理中丸,汤丸并投,疗效更佳。

1.5 肝脾同调法 症见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平素多急躁易怒,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且腹痛较着,舌红、苔薄白,脉弦。治疗:抑肝扶土,佐以化湿,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组方:炒白芍、炒白术、防风、陈皮、台参、黄连、柯子肉、柴胡根等。兼服逍遥丸,汤丸并服。

2 外治法

王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常采用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灌肠。

①锡类散:临床普遍使用的保留灌肠药,使用方便,药量易掌握,寒热、虚实者皆可用,但疗效一般;②野菊花液加地塞米松,该法有效但不巩固,用之效著,停药又发,缓急可用;③白头翁30g,马齿苋30g,秦艽15g,水煎150ml保留灌肠,湿热者效良,久病者不宜;④椿根皮30g,石榴皮15g,苦参30g,食醋酌量,一般10 ml,水煎150ml,保留灌肠。虚实、寒热均可用,疗效满意;⑤黄连15g,黄柏15g,败酱草30g,儿茶9g,枯矾9g,三七粉3g,水煎150ml保留灌肠,急性发作期肠道湿热者宜用,疗效显著。

3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38 岁。因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就诊。自述近3年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伴大量的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痛则腹泻,排便粘滞不爽,腰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明显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纤维结肠镜检查示: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直肠黏膜重度充血、水肿,覆盖黏液,可见粘膜广泛糜烂。诊为“溃疡型结、直肠炎”。曾多次服用中药及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今求助于王老治疗,建议给予中药灌肠,以求内病外治之效。处方:枯矾9g,儿茶9g,川黄连15g,黄柏15g,木香9g,败酱草30g,大黄炭15g,生地榆15g,白芨10g,五倍子6g,三七粉3g。水煎留汁15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连续使用半个月,嘱其禁食生冷、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半月后复诊,述脓血便消失,腹痛明显减轻,腹泻由灌肠前每日8~9 次,减少到每日2~3 次,食欲较前好转。灌肠后停用,给与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处方:东台参15g,茯苓15g,焦白术15g,炒薏米30g,炒山药15g,陈皮9g,川黄连6g,木香9g,杭芍15g,椿根皮30g,炮姜6g,白芨10g,甘草6g。服药半月后,述腹痛、里急后重消失,食欲好,大便每日1~2 次,睡眠欠佳。上方去椿根皮,加合欢花10g,夜交藤15g。水煎服,服二付停服一天,连服3个月。嘱半年后复查结肠镜,结果示: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轻度水肿,血管走行不清。诊为“乙状结肠、直肠炎”。嘱间断服用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诊,病情稳定无复发。

4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学“腹痛”、“痢疾”“肠澼”等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正虚,易感受“寒”、“热”、“湿”邪,进而交阻肠腑,气血壅滞,瘀久化热,损伤肠络,久损及脏,发为宿疾。其主要病机多为正虚,湿热留滞肠腑。表现为本虚标实,中寒下热,挟瘀挟滞之象,所以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脏腑气机失调。

在治疗上,必须掌握辨证施治,整体与局部并用,内服与灌肠结合,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也就是改善全身状况,促进局部溃疡愈合的目的。在急性发作期,急则治标,先清除肠道留邪,遵“肠以通为补”,清热化湿,疏导肠腑积滞,使肠道通畅,留邪清除;在慢性缓解期,治以扶正为主,健脾燥湿,通止兼施,如表现寒热错杂,则寒热并用,标本兼治,虚实并顾。且勿单以刚补,以助湿化热,留邪不去,湿热不化;亦勿单以通下,以耗气伤阳,脾败肠薄,水化为邪,谷化为滞。

猜你喜欢

脓血王老溃疡性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老人和孩子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