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启仲教授运用桂枝汤及类方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2015-01-25翟文生指导郑启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桂枝汤营卫附子

冯 斌 翟文生 郑 宏 指导:郑启仲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河南 郑州450000

郑启仲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郑启仲教授精通中医基础理论,擅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尤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等。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代表方,后主要用于营卫不和之各类疾病[1]。郑启仲教授运用桂枝汤及类方治疗多系统疾病,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哮喘案

患儿,男,7 岁,学生,河南濮阳市人,2009年3月19日初诊,时值立春。遇冷哮喘发作4年余。患儿2 岁时因受凉而发哮喘,反复发作已3年。经西药解痉平喘、中药多方治疗终未能愈,而求郑老师诊治。证见喉中痰鸣,呼吸喘促,畏寒怕冷,时自汗出,大便稀,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浮。体温37.2℃。辨证为营卫失和,肺气上逆。治法:调和营卫,降逆平喘。方药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桂枝9g,白芍9g,厚朴6g,杏仁6g,炙甘草6g,生姜3 片,大枣3 枚,2 剂,日1 剂,嘱遵桂枝汤煎服法。二诊(3月21日):哮止喘平,脉静身凉,唯大便稀薄,日2 次。处方:桂枝6g,炒白芍6g,厚朴3g,杏仁3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生姜3 片,大枣3 枚,3 剂,日1 剂,水煎服。药后诸证悉平。三诊(3月24日):为防复发,拟善后之方。处方:黄芪12g,肉桂6g,白芍6g,炒白术6g,五味子3g,当归6g,肉苁蓉3g,紫河车2g,炙甘草3g,生姜5g,大枣5g,中药免煎颗粒,日1 剂,水冲服。上方服30 剂后去肉桂、白芍,加熟地10g,白芥子6g,改为隔日1 剂,又3个月,停药观察。随访3年未再复发。

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仲景治疗喘证的名方,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关键是要把握营卫失和,肺气逆上而喘[2]。郑老师对此方治小儿哮喘倍加推崇,常用此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表虚者伍黄芪;肾阳不足者伍附子,桂枝易肉桂;痰多者加半夏;喘重者加苏子、白芥子;血虚者加当归;肾精亏虚者加熟地、肉苁蓉、五味子、紫河车,每收良效。并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制成散剂,作为治喘第一方,用于年龄较小儿童。

2 桂枝加大黄汤治疗腹痛案

患儿,男,12 岁,2010年10月18日初诊。左下腹疼痛反复发作2年。经几家医院X 光透视、全肠钡餐透视、B超、肠镜检查、CT 检查及各种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药止痛解痉剂,中药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乌梅丸等,针灸、理疗、穴位封闭等先后交替使用,虽时有缓解,但未收全功。证见面红有神,声音洪亮,食纳不减,触诊腹平软,左下腹有触痛,未扪及包块及肿物。唯左下腹阵痛,日发三、五次,每次发作时间约半小时,可自止。痛处不移,按之痛甚。大便偏干滞而不畅,舌淡红有瘀点,苔白微黄,脉沉有力。中医诊断:腹痛,辨证:寒凝血瘀证。投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2g,酒白芍12g,酒大黄6g,灸甘草6g,生姜3 片,大枣5 枚。3剂,日1 剂,水煎,分2 次空腹服。二诊(10月21日):腹痛发作次数逐日减少,疼痛时间明显缩短,大便未见泻下,似病重药轻。原方加量再进:桂枝15g,酒白芍15g,酒大黄10g,灸甘草10g,炮干姜6g,大枣5 枚。3 剂,日1剂,水煎,空腹服。三诊(10月24日):服上方后大便通畅,腹痛已两日未发,神爽脉和。上方减量再进以防复发:桂枝6g,酒白芍12g,酒大黄6g,灸甘草6g,炮干姜3g,大枣3 枚。5 剂,日1 剂,水煎分2 次空腹服。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郑老师认为,腹痛2年之久,疏肝解郁、温中散寒、解痉止痛为何久治不愈?“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实乃一“瘀”字作祟。《伤寒论》279 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本案腹痛日久必入血而瘀,痛处不移、痛时拒按非虚而实,故取桂枝加大黄汤通腑化瘀、缓急止痛,芍药、大黄酒制意在入血而破瘀,随证而用量增损,以防药过病所[3]。

3 桂枝汤治疗荨麻疹案

张某,女,10 岁,郑州市人,2010年10月15日初诊。患荨麻疹1年余。始发于阴雨天气,经用抗过敏药及中药时轻时重而终未治愈。症见:面白少华,全身风团累累,色淡红,舌淡红苔白,脉缓。风团多在晨起、遇冷、阴雨时加重,见暖则减,大便3日一行。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营卫失和证。治宜调和营卫,养血除风。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15g,何首乌15g,当归15g,胡麻仁30g,地肤子15g,防风10g,石菖蒲10g,远志10g,生姜10g,大枣5 枚,甘草6g。3 剂,日1 剂,水煎服。二诊(10月17日):风团已消。嘱停用抗过敏药,原方再进3 剂。10月20日三诊,风团未发。患者恐复发而不敢停药。郑老师将上方减量,改为隔日一剂,又服7 剂而风团未再发而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郑老师认为,该患儿逾年不愈非风邪之过,而营卫不和所致。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久病入血,故用何首乌、当归、胡麻仁活血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石菖蒲、远志通心气而安神;地肤子、防风以除风胜湿。郑老师用桂枝汤,配伍用量谨遵经旨,常以原方而收奇效;变化加减谨守病机,活而不乱,可见郑老师对经方化裁是以病机为绳而非对症堆投。

4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误汗案

患儿,男,2 岁4个月,原阳县人,2011年4月2日初诊。患儿于4 天前因发热在当地诊为“感冒”治疗(用药不详)2 天,发热退而汗出不止,昨晚体温35℃,胸背冷汗自溢,四肢发凉而求诊。证见:神清,倦卧,恶风,唇白,额头、胸腹、背部冷汗,四肢发凉,小便少,大便稀,舌淡苔白水滑,脉浮大无力。体温36.1℃。诊断:漏汗。辨证:汗过伤阳,卫阳不固。治宜温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g,白芍10g,干姜6g,大枣5 枚,制附子10g,炙甘草6g。1 剂,水煎,频频服之。次日,四肢转温,汗出明显减少,恶风已除,脉已转平缓。守法再调:桂枝6g,白芍6g,生姜6g,大枣3 枚,制附子6g,黄芪10g,炙甘草3g。3 剂,日1 剂,药尽诸症平复而愈。

按:小儿脏腑娇嫩,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临床对于误下、误汗病例时有发生。《伤寒论》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误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4]郑老师遵仲景之法,用桂枝加附子汤,将生姜改为干姜,旨在加强温阳之力。1 剂而阳复肢温,守法加黄芪一味调理3日而愈。可见郑老师运用经方经验之一斑。

5 小结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内经》的一条重要治疗原则。郑老师认为,经方所以疗效显著,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以病机立法,病机与主治是一致的,主证及其兼证都是病机的外在表现,只有辨证准确,明辨病机,才能遣方正确,药切病机。所以,在临证中,郑老师对桂枝汤证之病机准确分析,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执简驭繁,应用桂枝汤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1]王虎平,吴红彦.桂枝汤功用述评[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 (2):77-79.

[2]熊曼琪.伤寒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43.

[3]郭锦晨,高婷,张浩.浅析桂枝在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 (6):20-21.

[4]杨丽.论仲景桂枝汤双向调节之机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51-1452.

猜你喜欢

桂枝汤营卫附子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桂枝汤的现代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