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其预防和临床护理

2015-01-24崔英爱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局部

崔英爱

(珲春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 珲春 133300)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其预防和临床护理

崔英爱

(珲春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 珲春 133300)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预防;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是补充水分,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恢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措施。但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患者的皮肤紧绷,肿胀疼痛,常有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中度或重度疼痛表现为烧灼样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血泡,皮肤变硬,有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阻。若没有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护士应运用护理程序分析患者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个体化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药物外渗的发生;一旦发生应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保证患者治疗措施的正确实施。

1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和血管因素:因输液穿刺部位血管弯曲,血管充盈度差,患者不合作,尤其是患儿头皮静脉较浅、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老年患者的痛感降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休克病危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昏迷患者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静脉输液时均易发生药物渗漏。从易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看,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易发生药物外渗;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易发生药物外渗;皮下组织少和关节部位的静脉血管也易发生药物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理化因素,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因素。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易发生外渗,一旦出现可产生严重的后果[1]。另外要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如大剂量脱水机应用后,再在同一静脉加用垂体后叶素、KCl等药物,可直接刺激血管导致其痉挛缺血。

1.3疾病因素:血管硬化、糖尿病、休克患者静脉输液时易发生药物外渗。癌症尤其是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血管壁损伤较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易发生药物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也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和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严,导致药物和血液渗漏。长期输液和过快大量输液者,稀释了局部血管的血液,甚或血液为液体所替代,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缺血而渗透压升高,容易造成药物外渗。拔针后穿刺点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的药液可从穿刺点外渗。

1.4技术因素: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刺入血管内,选择穿刺部位和血管不当,长期在一个部位穿刺输液,一次输液多次穿刺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等因素,均可致输液药物外渗。另外,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路,缺乏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也是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之一。

2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2.1静脉的合理选择: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穿刺由远端到近端,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若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要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

2.2加强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要采取措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药物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作为穿刺点,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楚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最大限度降低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和痛苦[2]。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减少血管滑动,对血管充盈度好的患者,可加大进针角度,以35°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针尖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抬高25°快稳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徐徐进入少许,用胶布固定,再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争取静脉穿刺一针见血[3]。

输液完毕后要正确拔针。除去胶布,快速拔针,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在5~10 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4]。

2.3药物应用的预防和护理:要严格掌握输入药物的浓度和滴速,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必须确保枕头在血管内才能开始滴注药物,如在使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温度,提高血管通畅性。输注多巴胺、间羟胺和垂体后叶素时,应建立2条静脉通路,交替使用,避免造成组织坏死。尤其是对于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是否发生药物外渗,一旦出现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应及时报告护理人员[2]。

2.4预防性健康教育:要宣传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保护留置针的正确方法。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尽量减少活动的好处,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尽量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机会。

3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3.1小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外渗药物,可以区分不同的情况采用湿热敷的方法,或用95%的乙醇、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会很快消失。热敷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但对已经发生严重缺血者,热敷对患者有害无益,这不仅能舒张强烈收缩的血管,还能使局部组织温度,促进代谢,增加耗氧量,此时应进行冷敷处理。

3.2大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如输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滴注,如四肢或局部制动,应抬高患肢,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持续湿敷,同时配合理疗。严重者,可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以达到稀释目的;为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和坏死的发生,要对局部进行冷敷处理。

3.3血管收缩药外渗的处理和护理:要选用血管扩张剂,如将5~10 mL酚妥拉明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做局部湿敷,或100~200 mL乙酰胆碱局部湿敷,可见局部青紫区转红,温度升高,肿胀消散。

3.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泡的处理和护理:如小水泡为破溃,尽量不要刺破,可局部外涂无醇碘伏。水泡大者,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内的渗出液,再在水泡局部外涂外敷无醇碘伏。

在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诸多因素中,主要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5]。这要求护士要针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机械性损伤,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输注速度,加强护理,尽量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对已经发生渗漏损伤者,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药物外渗程度和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药物敷或注射拮抗剂等处理和护理措施,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1]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2]王薇,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4):357.

[3]王淑静,李翠萍,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的补救方法[J].护理研究,2005,19(2C):295.

[4]赵军红.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处理[J].中国乡村医药,2005,12(9):67.

[5]章飞燕,王丽萍,乔丽琴,等.不同温度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及其周围组织损害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1-2.

R472

A

1671-8194(2015)23-0260-02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局部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丁学军作品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局部遮光器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