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5-01-24曹瑞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3期
关键词:面瘫针灸针刺

曹瑞燕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曹瑞燕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对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周围性面瘫患者76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针刺联合穴位按摩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穴位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了临床疗效,值得关注并推广。

周围性面瘫;针刺;穴位按摩;治疗;临床效果

临床研究发现[1],周围性面瘫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患者临床表现多以口眼歪斜为主。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的治疗尚无同一标准。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临床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周围性面瘫患者,抽取其中的7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38例,在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0例,女18例,年龄16~72岁,平均(42.1±13.2)岁;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1例,女17例,年龄15~71岁,平均(43.1±12.9)岁。以上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单号患者入选对照组,双号患者入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针刺联合穴位按摩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1.2.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泼尼松,每次30 mg,每天2次,连续用药4 d后剂量降低为10毫克/次,连续用药1周。同时给予患者维生素B1肌内注射治疗,每次100 mg,每天1次,维生素B2每次1000 μg,每天1次。

观察组: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具体操作为:针灸取穴,选择同侧攒竹、颈夹脊、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颧骼、颊车、迎香、翳风、下关、双侧合谷;人中歪斜者增加水沟,鼻唇沟平坦者增加迎香,颏唇沟歪斜者增加承浆,味觉消失者、舌麻者增加廉泉,迎风流泪者、目赤者增加睛明穴,素体羸弱者增加足三里、曲池。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在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坚持1次。在起针后点按而后的颈夹脊、翳风以及面部的太阳、攒竹、印堂、颊车、地仓、承浆、人迎、四白穴以及相关神经分布区域3~5 min,每天1次。

1.3疗效判定: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参照H-B面神经分级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判断[2],将治疗效果分成:治愈:患者面部区域全部恢复正常,HB分级为Ⅰ级;显效:治疗后,仔细观察患者面部存在轻微的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眼睛能够完全闭合,口存在轻微的不对称,HB分级为Ⅱ级;有效:患者治疗后面部存在明显功能减弱,未出现严重的外形损坏,静止时基本不对称,在运动时不对称或者是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HB分级为Ⅲ级。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甚至是恶化者。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2 结 果

2.1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得知,在观察组中疗效评价为治愈者18例(47.37%),显效者11例(28.95%),有效者7例(18.42%),无效者2例(5.26%),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中疗效评价为治愈者8例(21.05%),显效者7例(18.42%),有效者11例(28.95%),无效者12例(31.58%),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显然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2例,发生率为5.26%,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零。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为多数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进而引起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发生中风,最终引起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不能支配相应的肌肉运动而发生瘫痪[3]。从中医角度而言,以单侧面瘫者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导致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因此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导致口眼歪斜,治宜去风痰浊瘀血,止痉挛,通经络,则痛可愈[4]。

目前临床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刺治疗的效果已经开始逐渐得到认可,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针刺结合穴位按摩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面瘫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接受针刺联合穴位按照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4.74%,较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且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充分证实了针刺联合穴位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关注并对其进行推广。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属常见疾病,以中医辨证包含有风痰阻络、正虚邪侵、肝肾阴虚几个类型,目前针灸治疗为面瘫安全有效的一种首选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的的有效率高,预后效果好。有学者指出[6],针灸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效果会越好,但是在取穴时应注意穴位不宜多选,手法宜轻不宜重,平补平泻,刺激最合适。针刺配合穴位点按可充分满足以上治疗原则,因此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穴位按摩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重视,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将其作为首选手段,以达到改善临床疗效的目的。

[1]王莹.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5(5):1211-1212.

[2]张春梅,欧阳颀,魏智钧,等.分期动静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4(3):243-244.

[3]王斌,王建文,李红.串刺针法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18(1):1098-1099.

[4]许金水,聂容荣,刘敏勇,等.周围性面瘫发病季节与针灸疗效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1,11(3):452-455.

[5]潘江,章薇,陈武善,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1,16(4):276-278.

[6]李瑛,李妍,刘立安,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11,26(4):447-448.

R246.6

B

1671-8194(2015)23-0210-02

猜你喜欢

面瘫针灸针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清明的雨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