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2015-01-24翟嘉宾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3期
关键词:治未病后遗症中风

翟嘉宾

(甘肃省庆阳市中医院,甘肃 庆阳 621100)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翟嘉宾

(甘肃省庆阳市中医院,甘肃 庆阳 621100)

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通常留有后遗症,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的重大疾患。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并探讨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应用研究,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预防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及治愈其后遗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脑卒中;二级预防;应用研究

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本病发病急、变化快,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其临床症状是卒然晕仆,不省人事,伴发语言不利、口角歪斜而出现半身不遂,主要是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有研究表明,50岁以后脑卒中发病者达到79.5%~86.1%[2]。部分患者在发病之前会有脑卒中的前驱症状,此时需加强对脑卒中的强化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中医“治未病”理论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3]。依据其理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复发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应用研究的叙述和分析,旨在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意识,为其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现进行如下报道。

1 关于中医“治未病”理论

治未病是指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对患者机体产生难以恢复的伤害和影响所采取的预防或者治疗的手段,既是一种预防思想,也是一种治疗措施[4]。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是指在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通过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的干预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先治,即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重视整体调节,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使机体向健康状态转化;三是既病之后预防其转变,通过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不使其进一步加重;四是病后防复,病后通过滋补养气,调理脏腑功能,从而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不仅仅在预防脑卒中,在预防其他并发症方面均起着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这是中医前辈们在长期医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5]。

2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通常留有后遗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作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的重大疾患,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的预防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及治愈其后遗症[6]。

2.1脑卒中二级预防

得过一次脑卒中,5年内第2次脑卒中的机会将是30%,三分之一的人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脑卒中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在医学上叫二级预防[7],即脑卒中二级预防主要是对以前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和吸烟、酗酒、肥胖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对于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我们需仔细查找脑卒中发生的原因和因素,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再次发生的危险[8]。

2.2脑卒中的防治

2.2.1防病于未然:依据治未病理论要预防脑卒中首先要认识它的先兆症状,脑卒中一般都有先兆,例如感觉肢麻、尤其指麻、甚或头皮麻木,伴有记忆障碍,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头摇、口角及眼睑撮动[9]。对于有脑卒中先兆的人,一定要积极预防脑卒中,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从而保养好身体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概率[10]。

2.2.2既病之后防其传变:脑卒中的发生多是患者本来内伤积损,再加上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不遂、外邪侵袭等,但是当患者发生脑卒中之后,表明机体已然受到损伤,到了“已病”的阶段,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手段对机体进行及时的修复。时刻注意“防变”,即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使得能够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

2.2.3病后防复:有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复发较高,因此“病后防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养花、习字、作画、听音乐等,陶冶情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作。然后在饮食有上节制,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避免油脂摄取过多,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切忌酗酒,限制食用酸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且上气衰与血液浓浊,血运行不够流畅,遇到诱因则很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通过加强健身锻炼使全身气血活跃通畅,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脑卒中复发。对于伴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需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

3 总 结

脑卒中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众,患病的概率非常高,而且脑卒中在治疗后很容易出现后遗症,所以预防脑卒中后遗症很关键[11]。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由于久卧病床,受压部位血液循环受阻,软组织易发生充血性坏死。因此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应该进行恰当适时的功能锻炼,例如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在床上活动瘫痪肢体,或进行语言训练,达到益气活血、舒筋活络、濡养脉络的效果[12]。脑卒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应该加强关于脑血管健康教育,自主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治未病思想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它的防病于未然、欲病先治、既病之后防其传变、病后防复理论对脑卒中整个防治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意义,也为慢性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因此,我们需通过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优势,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1]陈霞.浅谈《内经》论治中风[J].吉林中医药,2011,31(9):917-918.

[2]菅威,胡建鹏,王键,等.从肾精与脑髓关系谈补肾生髓法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中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5.

[3]陈霞,张国华.从中医体质学说浅谈中风病的预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31-32.

[4]牛潞芳,谢雁鸣,王永炎,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76-2978.

[5]张曾亮.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4-85.

[6]张永全,邢军,张惠玉,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11-14.

[7]张军,黄燕,王永炎,等.中西医结合急性中风一二级预防的进展与热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1(2):278-283.

[8]林豪杰,汪昕.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1):4-6.

[9]刘志华,王松龄,王改凤,等.中风防治灵方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干预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6):1143-1145.

[10]胡玉英,胡跃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二级预防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230-232.

[11]Power S,McEvoy SH,Cunningham J,et al.Value of CT angiography in 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ve stroke: Imagingfindings,pearls,andpitfalls[J].Eur J Radiol,2015,84(7):13 33-1344.

[12]陈丽,李大奇,戴曙香,等.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74.

R277.7

A

1671-8194(2015)23-0203-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后遗症中风
春天的“后遗症”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