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诊疗分析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方药药用胃脘

董 华

(邹平县好生镇卫生院,山东 滨州 256200)

18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诊疗分析

董 华

(邹平县好生镇卫生院,山东 滨州 256200)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来院治疗的18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施治分型施治。结果 180例患者经15 d服用药后,显效124例,占68.9%。进步48例,占26.7%;无效8例,占4.4%。总有效率95.6%,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

慢性胃炎;中医;中药;分型施治诊疗分析

慢性胃炎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胃黏膜反复慢性炎症,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病因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程迁延,可达数年,易反复发作,治愈比较棘手。笔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9岁,平均47.5岁。病程1.5~37年,平均10.2年,浅表性胃炎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5例,糜烂性胃炎28例,萎缩性胃炎21例,肥厚性胃炎4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4例,不典型增生6例。本组180例患者均有2个月以上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反复嗳气、胃脘痞满疼痛、嘈杂泛酸等临床表现,伴有高血压者17例、糖尿病9例。

1.2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与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由于慢性胃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疼痛、腹胀,进食后尤为明显。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还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和十二指肠溃疡较相似[1]。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临床常分五型施治。15 d为1个疗程。

1.3.1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绵绵隐痛,胀满不舒,食少纳呆,神倦乏力,面色白光白,稍食油腻则胃脘胀满,大便多溏、甚则腹泻,畏寒肢冷,手足不温,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细。治法:温中健脾健脾湿中。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生黄芪20 g,党参15 g,桂枝10 g,白芍20 g,大枣10枚,饴糖20 g,生姜3片,白术12 g,半夏15 g,陈皮10 g,砂仁10 g。

1.3.2胃热炽盛型:胃脘急迫或痞满胀痛。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口苦口臭口黏,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法:清脾泻热,和胃止痛。方药:化肝汤加减。药用:栀子、柴胡、黄芩、丹皮、白芍各15 g,陈皮12 g,蒲公英30 g,连翘20 g,金银花15 g,虎杖15 g,煅瓦楞子15 g,煅牡蛎15 g,浙贝12 g,川楝子10 g,黄连 10 g,吴茱萸3 g,甘草5 g。

1.3.3肝胃气滞型:胃脘胀闷、疼痛或牵引胁背,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绪不遂加重;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沉弦,口苦、恶心泛酸、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泄热,降逆,调气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党参、白术各15 g,川芎、枳壳、陈皮、元胡、沉香各10 g,麦芽20 g,郁金15 g,炙甘草8 g。每天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

1.3.4瘀阻胃络型: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和失笑散加减。药用:丹参20 g,五灵脂15 g,生蒲黄10 g,枳壳、川芎、桃仁各10 g,红花6 g,元胡10 g,白芍15 g,香附5 g,甘草8 g,田七末10 g,每天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吞服田七末。

1.3.5胃阴亏虚型:胃脘隐痛,灼热不适,食少口干,舌红少津,便干,脉细数。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石斛、佛手、白芍各15 g,冰糖3 g,太子参20 g,甘草10 g。每天1剂。

1.4疗效评定标准:分显效、进步、无效三项。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增加。进步:临床症状及饮食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2]。

2 结 果

180例患者经15 d服用药后,经胃镜,病理检查,显效124例,占68.9%。进步48例,占26.7%;无效8例,占4.4%。总有效率95.6%。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不良反应。

3 体 会

慢性胃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证实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Hp菌株可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糜烂等胃部病变,长期感染可发生胃癌,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2]。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药治疗效果显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痞满”范畴。治疗以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及和胃降逆为主。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主受纳、胃主运化,二者更虚更实,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往往引起脾失健运。情志恼怒,紧张焦虑,导致肝气疏泄失职,而脾虚则运化不运,胃实则通降不畅,反而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失职,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中药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且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1] 陈灏珠,丁训杰,廖履坦.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37-1739.

[2] 杨春波,毛雨.现代中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50-1251.

R256.3

B

1671-8194(2015)35-0217-01

猜你喜欢

方药药用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药用矿物及其在河北省分布概况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番红花的药用历史与现代研究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曹志群教授运用排气饮治疗胃脘胀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