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泻辨证论治思路浅析

2015-01-24龙冬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运化附子脾胃

龙冬艳

(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腹泻俗称“拉肚子”,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下痢赤白粘冻、脓血,腹泻常伴有腹痛、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里急后重等症状。其特点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1]。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种。急性腹泻一般属实证,慢性腹泻属虚证,虚实之间又可相互夹杂转化。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有了较全面的概述。

1 病因病机

腹泻致病有内外两个因素,外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因有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素问·阴阳对象大论》指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云:“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论述》曰:“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病因脉治·内伤泄泻》:“脾虚泄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用生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可见,腹泻致病因素较为复杂。

1.1 外邪致病:外感风寒湿暑热之邪均可致泄,其中以湿邪最为常见,《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湿易困脾,脾困不运,则生飧泄。风邪、寒邪、暑热之邪,侵袭皮表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致泄。诸邪也可夹杂致病,如湿热致病、寒湿致病等等。也可感受时世疫毒之邪,内侵肠胃,发病急骤。

1.2 饮食不节: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使脾胃损伤,则发腹泻;或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损伤脾胃;或过食肥甘,伤及脾胃;或过食辛辣,刺激胃肠,湿热内蕴,损及脾胃;过食生冷,寒湿伤及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

1.3 情志不调:忧思则伤脾,土虚木乘,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司,则成腹泻;大怒易致肝郁,木郁不达,横逆犯脾,易成腹泻。过喜伤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火为土之母,火不及则累积其子土,脾伤则成腹泻。悲则伤肺,肺为华盖,主皮毛,华盖受损,皮毛受损,邪气入侵,则伤脾胃;惊恐易伤肾,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受损,必累计后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可见,七情太过与不及,均可伤及脾胃,继而引发腹泻。

1.4 病后体虚:久病失治,必累计脾胃,脾胃失常,运化失司,则成腹泻。日久可累计先天之本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滞内生,则成腹泻。

1.5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正不胜邪,脾胃虚弱,食物受纳运化失司,则成腹泻。匡氏提出体质病因学说,认为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疾病的发生与变化[2]。先天体质虚弱,禀赋不足,使患腹泻的概率大大增加。

2 中医辨证施治

2.1 治则治法:腹泻的治疗大法是运脾化湿,急性腹泻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再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佐以分利。若寒盛,则温化寒湿;热盛,则清利湿热;夹有暑邪,则清暑化湿;夹食则消导……慢性腹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运脾。肾虚不温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举正气;急性腹泻,不能过用补涩,免关门留寇;久泻者,若分利太过,则伤其阴液。下痢赤白粘冻,则调其气和其血,正如刘河间所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论述了腹泻的治法。中医强调整体调理,扶正以祛邪,从而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3]。临床上当四诊和参,见微知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扶正祛邪兼顾。

2.2 组方用药:中医的综合治疗能取得好的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1]。急性腹泻,选用运脾化湿药为主,临床常用药:苍术、茯苓、芡实、厚朴、薏苡仁、猪苓、山药、白扁豆等。若表寒明显,则加解表散寒之品如荆芥、防风;若外感寒湿,恣食生冷则加干姜、附子、肉桂等辛温之品;若湿邪偏重,则加藿香、陈皮、泽泻等药;若湿热明显,则加葛根、芍药、黄柏、黄芩、黄连、车前子、秦皮等清热燥湿药;若食滞明显,则加山楂、莱菔子、神曲、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导滞药。慢性腹泻,采用健脾运脾药为主,如人参、山药、白术、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等药。若脾胃虚弱,则加砂仁、陈皮、桔梗、莲子肉等健脾化湿药;若肾阳虚衰明显,则加附子、炮姜、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等温中散寒之品;若肝气乘脾,则加柴胡、木香、郁金、白芍等疏肝健脾之品。邱爱珠认为,葛根芩连汤治疗感染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4]。马卫卫用加味乌梅汤治疗腹泻,认为乌梅、黄柏、黄连、细辛、川椒、肉桂、干姜、附子、党参、山药、羌活、防风对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腹泻有不错的效果[5]。

2.3 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针灸方法作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6]。1997年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发表了对针灸认可研究的报道,发现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下泄、肠易激惹症、溃疡性结肠炎确实有效[7]。崔海福等在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中指出真就能有效治疗功能性腹泻,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主要穴位是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长强、四缝等[8]。王伟明等认为针灸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较好[9]。

临床常用大肠的背俞穴、下合穴、募穴,以大肠腧、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神阙等穴为主。若寒湿内盛,则配阴陵泉、脾俞;食滞胃肠配下脘、梁门;肝气乘脾配期门、太冲;脾胃虚弱则配脾俞、足三里;肾阳不足则配肾俞、命门;中气下陷则配关元、下巨虚、气海。《灵枢·四时气》曰:“飧泄,补三阴交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针灸大成》曰:“大便泄泻不止,中脘、天枢、中极”。《针灸甲乙经》云:“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

对于寒湿内盛、脾胃虚弱、肾阳虚衰、中气下陷等虚证可采用艾灸的疗法。对于寒湿内盛证,可在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等穴位处做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也可在神阙处进行隔附子饼灸,隔盐灸。脾胃虚弱证,可在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处隔姜灸、温和灸等。肾阳虚衰证,可在肾俞、名门、肓俞等穴位处隔附子饼灸。中气下陷证,可在气海、关元、百会等穴位处做隔姜灸。

针灸疗法对治疗腹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易于被患者接受,老少皆宜,是值得探讨和推广的。

[1]薛霄霞.腹泻病的综合治疗[J].吉林医药,2013,34(20):4103-4104.

[2]匡调元.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和发展[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

[3]胡琳琳,高云芳,何志仙.三种脾虚证模型小鼠消化吸收功能改变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813.

[4]邱爱珠.葛根芩连汤证为感染性腹泻病治的论证研究[D].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1.

[5]马卫卫.加味乌梅汤治疗寒热错杂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6]樊旭.泄泻病古、今针灸处方规律的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2003.

[7]NIH.Consensus Study on Acupuncture[J].Alt Tx,1998,4(1):12.

[8]崔海福,陈程,于璐,等.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910-2914.

[9]王伟明,刘志顺.针灸治疗慢性非感染性腹泻诊疗特点的文献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821-825.

猜你喜欢

运化附子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