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5-01-21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外科山东淄博55000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病理病原教研室山东潍坊604

关键词:病症颈动脉斑块

李 磊,李 平(.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外科,山东 淄博 55000;.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病理病原教研室,山东 潍坊 60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李 磊1,李 平2
(1.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外科,山东 淄博 255000;2.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病理病原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41)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法,评估术后的效果。结果 50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实施,平均手术时间(93.20±22.50)min;术后出现颈部血肿者4例(8.0%);经由术后的1年随访得知,血管再次狭窄8例(16.0%),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等病症。结论 临床充分掌握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指征,尽早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处理,可获得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狭窄;疗效

颈动脉是人体最为主要的血管,主要负责头颈部的血液输送,一旦该血管出现粥样性硬化,将阻滞血液的流动,使管腔变窄,诱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等病症,危害患者生命[1]。近年来,通过我院对该病症的不断探究得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获得显著成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旨在判定该术式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9例,男31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2.3±0.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症诊断,且将精神异常、其他颅脑疾病、手术禁忌等患者排出在外。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压12例,术前均签署意向书,表示同意参与本次调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处理前期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实施气管插管内全身性的麻醉,并帮助患者颈部向左或右倾,经由患者胸锁乳突肌前缘行手术切口,确保颈部总动脉充分暴露在外,向远端游离,促使颈动脉分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等游离出。根据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游离颈内动脉远端,至颈内动脉远端管壁柔软处,行全身性的肝素注射处理,剂量为30.0 mg,随后于患者颈动脉分支行利多卡因的封闭处理。阻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将颈总动脉膨胀部位切开,使近端延伸至颈动脉的狭窄区域,远端至颈内动脉的正常段,使斑块充分暴露,情况允许时还可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处放置转流管。借助鼻甲剥离器将斑块、外膜间隙分离,剥脱斑块和颈总动脉的正常部位,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颈内动脉的远端内膜组织,剔除剥离表面上的絮状物。若操作过程中发现患者的颈动脉内径处于4.0 mm以内,则需借助涤纶补片缝合颈内动脉端的切口,缝合至剩余1.0 cm处退出转流管,颈内动脉血液回流良好时,再继续缝合。按照先后顺序开张患者的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监测其凝固时间,情况允许时静脉滴注鱼精蛋白。血管完全开放后,静脉滴注甘露醇药物,或静脉注射甲波尼龙,行创伤表面的止血处理,放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待手术完全结束后,将标本送至检验科检验。

2 结 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3.20±22.50)min;术后出现颈部血肿者4例(8.0%),经由降低血压、引流等基础性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未出现1例死亡现象;平均住院时间(16.20±4.92)天。经由术后的1年随访得知,血管再次狭窄8例(16.0%),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等病症。

3 讨 论

颈动脉狭窄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因素,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危害患者健康。目前,临床均借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当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处于70.0%以上,且病发半年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等症状后,即可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处理[2];并且,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处于50.0%~70.0%以内的范围,若病发半年内也存在上述症状,也可借助该术式治疗。同时,对于无手术禁忌、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也存在一定的适用性。虽DN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明确诊断该病症,但易引发斑块脱落,给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带来严重影响[3]。近年来,我院均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可明确判定斑块大小、性状等情况,对于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

本次5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出现4例颈部血肿者,占比8.0%,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和未彻底止血、术后血管升高等因素相关,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消退;且50例患者住院期未出现1例死亡现象。术后经由1年的随访得知,血管再次狭窄8例(16.0%),狭窄部位主要发生于手术腔外区域,极有可能由阿司匹林药物的停用引发。但从总体效果上来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效果显著。笔者经由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临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需格外注意这样几点:①手术确保轻柔操作,以免损伤颈动脉,促使斑块彻底脱落;②待斑块剥离后,需立即行内膜、中膜层的分界定位,从一侧将斑块的头部、尾部剥离,然后再剥离另外一端,禁止出现斑块剥离不彻底现象;③手术中先实施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的开放处理,然后再实施颈内动脉的开放处理,以免剥离后的残留斑块进入颅内;④一般来说,将近20.0%的颈综上所述,临床均借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但围术期易引发并发症,故而,需充分掌握患者的手术指征,确保无菌操作,术中轻柔、准确的实施相关程序,以实现最终的疾病治疗目的。

动脉狭窄患者术后易出现血压升高现象,因此,术后需立即实施血压控制处理,确保收缩压处于140.0 mmHg范围内。此外,年龄段相对较高的患者还可存在程度不同的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病症,故而,临床手术处理前期,医护人员还需认真、详细的询问患者疾病史,以排出手术禁忌,预防不良事件,提高总体疗效[4-6]。

[1]李攀峰,王 兵,崔文军,等.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转流管应用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0)∶1639-1641.

[2]陈劲草,周 平,李正伟,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1)∶92-94.

[3]Yamada,S,Hashimoto,K,Ogata,H,et al.Calcification at orifices of aortic arch branches is a reliable and significant marker of stenosis at carotid bifurcation and intracranial arte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83(2)∶384-390.

[4]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等.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2)∶131-134.

[5]慈红波,任 昊,田广磊,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60例临床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9)∶594-597.

[6]包 文,管 圣,段永亮,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16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9)∶762-763.

本文编辑:孙春宇

R654.3

B

ISSN.2095-6681.2015.035.045.02

猜你喜欢

病症颈动脉斑块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青春期病症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