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2015-01-17四川省泸县人民医院外三科6461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2期
关键词:引流术血肿死亡率

张 京 四川省泸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646100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张 京 四川省泸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646100

目的:分析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5例,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保守组4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手术组40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半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率及术后半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上均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但保守组患者再出血率为2.2%低于手术组的15.0%,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相对增加了患者的再出血几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该治疗方式。

脑出血 血肿抽吸引流术

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工作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当前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因为创伤较大已逐渐被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所取代[1]。目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规范尚未明确,此次重点探讨其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以期为规范脑出血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为高血压脑出血,入院CT检查确诊,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保守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6± 7.5)岁;血肿部位中基底节内囊21例,丘脑12例,外囊8例,其他4例;手术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7.2)岁;基底节内囊18例,丘脑11例,外囊7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肿部位等一般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保守组患者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包括速尿、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手术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具体为:利用CT选择合适穿刺点和穿刺路径,然后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消毒后根据穿刺路径用电驱钻孔进针,钻透硬脑膜后将金属内芯拔除(有明显突破感)换成塑料内芯,缓慢进针,进入血肿表层后将引流管接于侧管后拔除内芯,将导管尖端置入血肿中央位置后用注射器进行血肿的缓慢抽吸(不超过总量的40%),接着用生理盐水予以冲洗,接好三通管、无菌引流瓶,每日进行CT的复查和尿激酶(2万U)的液化引流,直到拔去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出血率、术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而GCS评分标准[2]为:(1)5分(可正常生活);(2)4分(轻残,可独立生活);(3)3分(重残,生活需照料);(4)2分(植物人状态);(5)1分(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年龄采用(±s)形式表示,行t检验,其余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再出血率、死亡率差异 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情况,并统计其平均住院时间,发现保守组的再出血率较低,手术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再出血率、死亡率差异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现保守组住院期间共10例(22.2%)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肺部感染、4例尿路感染、1例静脉血栓、2例消化道出血;手术组8例(20.0%)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5例尿路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预后评分差异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其进行GCS评分,发现手术组患者的GCS评分情况要优于保守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评分差异〔n(%)〕

3 讨论

颅内血肿是极为常见的脑损伤继发性病变,有研究[3]显示,其发生率约占重型颅脑损伤的50%左右,此类患者因为颅内出血聚集在颅内某部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此次,笔者重点研究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结合了CT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做到对颅内血肿的立体定向手术,同时结合微创观念,利用电驱钻孔,插入引流管于血肿进行抽吸引流从而有效地清除颅内血肿,快速解除被血肿压迫的脑组织,减少患者因持续血肿压迫而造成进一步颅脑损伤,帮助患者脑组织恢复正常功能。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手术组患者在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上较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保守组有明显优势,P<0.05。且手术组患者随访半年后的GCS预后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可以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显著改善其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有报道[4,5]指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操作简便,对设备等要求也较低,在床边即可实施手术治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患者及其家属也容易认可、接受该治疗方案。不过,该治疗方案也有其局限性,此手术非术者直视下进行的手术操作,故不能看到出血点进行有效止血,本文实验结果中手术组患者再出血率为15.0%明显高于保守组的2.2%,P<0.05。究其原因[6],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其破裂出血点会随着血块的分解吸收逐渐修复,通常为2~3周,而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则因为血肿的清除,破裂出血点尚未修复,加上血肿的压迫、占位效应消除,从而易发生再出血。此外,两种治疗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差无几,P>0.05。可知,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并不增加患者的风险。

综上所述,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相对增加了患者的再出血几率,其临床应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黄春明.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53-154.

[2]詹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3):191-192.

[3]练晓文,游恒星,邱建东,等.超早期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676-678.

[4]易振恒.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78-80.

[5]江俊毅,黄伟豪,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40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1):52-53.

[6]韩晓猛.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48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57.

(编辑紫苏)

R743.34

B

1001-7585(2015)22-3064-03

2015-04-06

猜你喜欢

引流术血肿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