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外周血中NOX2、SOD 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2015-01-13朱菁锋张健生黎志锵李天宝张家济薛光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平均年龄中度外周血

朱菁锋,张健生,黎志锵,李天宝,张家济,薛光华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佛山 528203)

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在脑梗死后神经细胞的损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本文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段NOX2以及SOD 的变化水平,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 究 对 象 观 察 组98 例 患 者2013 年1 月~2013年12于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 例,平均年龄38~78 岁,平均年龄(62.61±10.27)岁;诊断符合1996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并经头部影像学明确诊断(CT 或MRI)。根据患者NIHSS评分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轻度(NIHSS评分<5分)、中度(NIHSS评分5~15分)及重度脑梗死组(NIHSS评分>15分)。本次研究轻度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61.23±10.11)岁;中度患者41例,男23 例,女18 例,年龄38~77 岁,平均年龄(62.45±10.14)岁;重度患者27 例,男17 例,女1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3.02±10.56)岁。入组标准:①初次发病,明确诊断为脑梗死,发病距离治疗24h内;②患者年龄在18~80岁之间。排除标准:①CT 证实为出血性梗死如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出血;②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患及严重心肝肾疾病;③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④患者本人或者家属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36例,年龄40~77岁,平均(61.01±8.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组中脑梗死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1.2 方法 分别在患者发病后24h、3d、7d及14d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两管,一管离心后取血清。对照组在体检当天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所有样本经由-20 ℃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待标本收集完毕后由本院检验中心同一名检验科医师测血清SOD 的水平。SOD 的水平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法),测定的具体步骤根据试剂盒提供。应用Muhiskan ex酶标仪在波长492nm 处读取OD值。灵敏度:最小可测人SOD 水平达8ng/ml。另一管血采用WST-1还原法测定NOX2的活性。密度梯度法对血样中的单核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后制备成匀浆液,离心,取上层清液,测定450nm 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450Ⅰ),然后加入NOX2试剂(6 momol/L),再次测定吸光度值为A450Ⅱ。NOX2 活性等于(A450Ⅱ-A450Ⅰ)/蛋白含量(RLU/mg蛋白)。试剂盒均购自江苏碧海云天生物试剂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NOX2和SOD 的水平 脑梗死组外周血SOD 值表达于发病后24h内即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至3~7d达到高峰(P <0.01),然后在发病后14d逐渐升高,水平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组NOX2在发病后24h即升高(P <0.01),而至3~7d达到最高值(P<0.01),之后又缓慢降低,至发病后14d增加至接近正常,见表2。

2.2 发病7dNOX2和SOD 的水平 将脑梗死组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组后,发现重度组、中度组发病7d时NOX2水平均高于轻度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然而轻度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重度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组、中度组SOD 水平均低于轻度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 <0.05);而轻度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组与中度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2 两组NOX2和SOD 的动态变化

表3 观察组各亚组之间发病7d时NOX2和SOD 的水平

3 讨论

氧化应激在脑梗死的发生机发展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OS涉及到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管腔狭窄以及心源性卒中[5]。脑梗死后,局部的缺血诱发局部的炎症反应,而再灌注可能通过自由基的产生而进一步损害神经细胞。而这些ROS在缺血的边缘地带也就是我们临床所指的“缺血半暗带”尤为明显[6]。研究也证实在急性期,由于线粒体趋向于无氧酵解,神经元内NAD+与NOX2 的电子传递减少,从而氧自由基增加。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脑梗死后,在脑中NOX2的显著升高(由小胶质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合成)[7],NOX2降低NOX 和缩小的梗死面积相关[8]。而在对NOX2敲除鼠的研究中发现,NOX2敲除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和卒中后的脑水肿都较对照组大鼠明显改善[9-10]。然后对于NOX2的脑损伤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磷酸化而 促 进 细 胞 凋 亡(通 过PI3K/Akt 和ERK 1/2 通路)[11],另外通过脂质过氧化、蛋白变性以及DNA 的修饰也是NOX2的脑损伤机制[12]。本组资料证明,脑梗死后NOX2水平升高,在3~7d达到高峰,之后至14d仍有轻度增高。氧化应激的损伤一方面与NOX2诱导的ROS增加有关,也与体内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系统SOD 的耗竭有关,尤其是SOD 的降低。我们的研究发现患者外周血中SOD 降低明显且以低水平维持约1d,之后又慢慢上升直至14d仍还低于正常水平。另外随着脑梗死病情的加重,SOD 值降低明显。因此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SOD 水平以及降低NOX2水平,对恢复患者体内的氧化-抗氧化动态平衡,促进患者康复或许有作用。

[1] 陆征宇,董强.脑缺血后神经血管保护机制和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7(3):153-159.

[2] Vivekananthan DP,Penn MS,Sapp SK,et al.Use of antioxidant vitami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2003,361(9374):2017-2023.

[3] Griendling KK,Sorescu D,Ushio-Fukai M .NAD(P)H oxidase:role in cardiovascular biology and disease[J].Circ Res,2000,86(5):494-501.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Sierra C,Coca A,Schiffrin EL.Vascular mechanism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troke[J].Curr Hyperten Rep,2011,13(3):200-207.

[6] Iadecola C and Anrather J.The immunology of stroke:from mechanisms to translation[J].Nat Med,2011,17(7):796-808.

[7] Green SP,Cairns B,Rae J,et al.Induction of gp91-phox,acomponent of the phagocyte NADPH oxidase,in microglialcells dur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1,21(4):374-384.

[8] Walder CE,Green SP,Darbonne WC,et al.Ischemic stroke injury is reduced in mice lacking a functional NADPH oxidase[J].Stroke,1997,28(11):2252-2258.

[9] Chen H,Song YS,and Chan PH.Inhibition of NADPHoxidase is neuroprotective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9,29(7):1262-1272.

[10] Kahles T,Luedike P,Endres M,et al.NADPHoxidas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blood-brain barrier damagein experimental stroke[J].Stroke,2007,38(11):3000-3006.

[11] Ushio-Fukai M.Redox signaling in angiogenesis:role of NADPH oxidase[J].Cardiovasc Res,2006,71(2):226-235.

[12] Chen H,Yoshioka H,Kim GS,et al.Oxidative stress in ischemic brain damage:mechanisms of cell death and potential molecular targets for neuroprotection[J].Antioxid Redox Signal,2011,14(8):1505-1517.

猜你喜欢

平均年龄中度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小米手表
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
网友真实状况鉴别手册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