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的社会功能
——以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为例

2015-01-04刘慧慧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佛经科技文化

刘慧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000)

浅谈翻译的社会功能
——以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为例

刘慧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000)

本文将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着重从宗教、科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阐释翻译为推动社会繁荣发展起到的作用。

翻译;异域文化;社会功能

泱泱华夏,浩瀚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世界文明史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凭借着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和”的理念留存至今。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沟通方式,更是跨文化的传播途径。翻译在中华文明能够吸收、借鉴优秀的异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没有翻译就很难有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纵观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不论从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还是到后来的西学翻译,无一不印证了翻译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独特而强有力的作用。

一、促进宗教传播、开启信众灵魂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教义就在于引导信众积极向善,乐善好施,知足常乐,从而得以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信条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对于经过战乱年代的古老中国,正需要有一种安抚民众、稳定发展的助推剂。因此,统治者利用佛经统治民众、安邦治国。由此官方大规模地组织专门人员译经布道,佛经翻译盛行。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翻译家,他们提出的翻译观点和论著多通过自身的佛经翻译实践。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初步建构成了早期的中国翻译理论。例如,释道安主张直译,对原文内容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细微的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为适应中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改变原文的构架。他们的翻译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像如清代的严复提出 “信、达、雅”的翻译三字诀,就是源自这一时期的翻译主张。可以说佛经翻译直接推动了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碰撞。

开展佛经翻译使得大量佛经传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脍炙人口的诗句是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写照。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受佛教洗礼,涤荡灵魂。佛教崇尚“因果”、“轮回”,虔诚的信徒积德行善只为来世能摆脱今世痛苦的折磨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灵魂得到了寄托,行为便能从容淡定。一时间社会风气更加和谐,由此也为以后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康庄大道的理想,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人人谦和有礼,以诚相待这是实现之一理想的必经之路。“存在即合理”,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每个人共同打造、协同维护。

二、启蒙智慧、助力科技发展

明朝时期,翻译活动集中在对于西方科技的学习、引进和发展。明清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积贫积弱,加之有连年的战乱更是名不聊生。这是这一时期的仁人志士主动地放眼世界、寻求发展才使得国人觉醒和改变。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徐光启在与传教士利马窦合作下翻译了欧几里得的《测量法义》、《几何原本》等书,开启了中国翻译的新篇章,实现了翻译方向的转变。明末科学翻译标志着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到来。这一时期大量翻译数学、天文、测量、几何、机械、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书籍,是开明人士出于自身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也是试图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科技,发展经济从而振兴国家的新尝试。

但是,明末科学翻译毕竟只是少数中国开明人士企图冲破封建体制为中国注入新的活力的有益尝试,由于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抵抗,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这也使得中国错失一次系统学习西方科技,发展经济的绝佳机会。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还是启迪了渴望实现转变,力求国家强盛的中国人,使得他们能够“开眼看世界”,开始探索实现中国发展富强的新思路、新途径。虽然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著作大都被束之高阁藏于宫廷,但是也有一些诸如数学和天文方面的书籍得以在民间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科技知识应用于科技发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视角改变思想,思想决定行为。人们只有实现内部自身的真正改变才能正真达到质的升华。

三、解放思想、繁荣文化

第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无疑就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西学翻译。明清时期错失实现中国大飞跃大发展的时机,继续闭关自守直到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的铁蹄声震醒。严复的译著主要有《原富》、《天演论》、《社会通诠》等,主要介绍西方的民主制度,被誉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尤其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翻译了多部介绍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学说。众多仁人志士由此反思导致中国落后的真正根源。他们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度,开始意识到只有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亡国的局面,开始救亡图存的抗争。

这一时期从事文学翻译的代表人物首当是林纾。他与众多英美人士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例如《王子复仇记》(Hamlet)、《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等。由此开启了介绍西方文学的探索。林纾这位高产的翻译家一生翻译的著作多达一百余部,虽然译著大量删减原著但是林纾译著平实通顺的语言风格受到读者的青睐。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的极度碰撞,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翻译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展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视并加快翻译的研究工作,吸收借鉴优秀的异域文化促进我国各方面事业的飞速发展。

[1]崔波. 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 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 2008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

[3]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100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8

[4]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J]. 对外大传播, 2004(10).

H059

A

1671-864X(2015)05-0167-01

刘慧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翻译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专业。

猜你喜欢

佛经科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丽的佛经故事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现存西夏文佛经函号整理研究
谁远谁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