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再工业化PK中国制造业升级

2014-12-31徐榕梓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业化装备升级

徐榕梓

“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逆转移,很可能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称。

近年来,奥巴马政府提出“出口推动型”增长,其所制定的一系列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产生重大挑战。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很可能延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

美国:其实质是推动产业升级

2011年,美国著名户外品牌Coleman停止将其便携式冷藏箱外包给中国企业,转而在堪萨斯州建厂。美国银行柜员机巨头NCR公司也将部分ATM生产从中国转移至美。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实现连续31个月的增长,创过去近25年来的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的就业机会。

奥巴马在其连任后的国情咨文中称,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在其流失10多年后,这一颓势已于近3年开始扭转。

另据,哈佛大学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结果表明,1950年美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提供31%的贡献。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

“再工业化”是相对于“去工业化”而言。去工业化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其传统制造业和相应的就业机会纷纷转移到其它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这体现在制造业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的持续下降。

20世纪后期,由于受到信息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全球经济再分工。金融业突飞猛进,制造业蜂拥外迁,形成这一时期美国“去工业化”的两大突出现象。也恰恰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第二产业的空洞化,导致美国陷入自大萧条后的最大经济危机,失业率飙升至10%上下、房地产行业大面积崩溃。

“再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其主要目的是为占领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第一任内,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以及“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

从表面看,奥巴马政府是在扶持国内的制造业复苏,吸引美国制造业从国外回归。然而,“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与新兴产业,致力于制造业里最高端、最高附加值的领域,尤其是大型、复杂、精密、高度系统整合的产品,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错位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英国:转向高科技、高价值和创新

尽管英国再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产业空心化给英国经济造成的伤害,其重振工业化的步伐已经跨出。

据当地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英国制造商将海外生产业务回迁英国,纸品生产商Filofax公司、服装生产商Topshop和River Island等均加入此列。根据英国制造商协会2011年的统计数据,约有七分之一的英国生产商正在将生产业务迂回本土。

分析人士指出,英国当前探索的再工业化道路,绝非简单地把“去工业化”时停运的机器再转动起来,而是转向高科技制造,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除了传统的车间生产和机械操作外,更多地从事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配套工作。

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国务大臣普锐斯克对于英国“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曾给出明确的表态,他说:“我们的策略是,高价值设计与创新。”

伦敦市政府认为,在再工业化的道路上,要把高端制造业融入到金融行业。

当然,英国的再工业化也并非一定要给自己设定高门槛,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也需要以迁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为失业提供饭碗。

一直以来,伦敦的产值下滑,失业人数剧增,有人甚至预言,伦敦将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事实上,由于过去一味追求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曾错失过不少巨大商机。转向高科技、高价值的制造业回归或为英国引现生机。

德国:助力灵活化和个性化转型

在德国,工业革命被认定划分为四个阶段:始于18世纪末的机械化生产;始于1913年的流水线生产;始于1974年的自动化生产;以及2012年开始推行的智能工厂,即“工业4.0计划”。

依此计划,通过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人类可借助物联网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进行远程管理。这种机器人还将具备生产间隙的“网络唤醒模式”,以解决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升级。

按照设想,“工业4.0”连接的是生产的“一体化”,即把不同的设备通过数据交互连接到一起,让工厂内部,甚至工厂之间都能成为一个整体。

实际上,“一体化”是为了“分散化”,以使工业生产“由集中式控制型向分散式增强型转变”。分散化后的生产将变得更加灵活.不同的生产设备既能够协作生产,又可以各自快速地对外部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个性化需求反映到生产端的结果,工业生产将告别上一个时代的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始终保持在年均4.5%左右的增长,其稳定性高于美国等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则稳定控制在317%,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机器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土壤。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国政府开始推行一项名为“改善劳动条件计划”的政策,强制规定部分有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以行政手段将机器人的应用真正推向市场。

1985年,德国政府提出了要向高级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的计划。其后,机器人开始进入德国的各个产业。除了应用于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工业机器人还广泛装备于传统产业。

德国机器人产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分工合作,即将具备一定智能化的机器人个体,通过数据交互以达到高度智能化的实现。

据德国媒体报道,2012年,德国工业界机器人拥有量为每万人273台,相当于法国的两倍多,英国的4倍多。另据国际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机器人在德国的销量比2012年提高了4%,超过了1.8万个。

评说

毋庸置疑,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升至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不到3%。整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

规模生产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基于我国实际情况,专家建议,有选择地去重点扶持一些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组建大型装备企业集团,运用各种经济财税立法政策,推动企业并购重组,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

另一方面,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尤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借鉴其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与创新,促进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吸取美国“产业空心化”的教训,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制造外包企业,由制造业成本高的沿海地区向国内中西部制造业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推动制造业“本土化”产业转移。

采纳英国经验,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转移到依靠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上来,要求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和服务支持。

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是英、美、德三国的共同经验。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由于其产品和工艺的复杂性,技术研发的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风险很大,因此技术结构升级是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应该加强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猜你喜欢

工业化装备升级
港警新装备
字词升级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