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取舍

2014-12-22吴国星

关键词:韩麦尔人物性格爱国主义

吴国星

【摘要】重视对文本的微观细读,探讨文本解读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沉入到语言的意义世界,强调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感悟,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但应该看到,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仅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这只是教师专业性构成的核心元素之一。而更能体现出教师专业不可替代性的是,你如何把解读文本的所得: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3-01

下面我就《最后一课》的解读与设计,谈一谈我是如何把文本解读有效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

首先看文章寫了什么,或者说有哪些教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学习目标?

一、整体内容的感知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二、从艺术构思上分析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

《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弗郎士作结构的中心线索,通过主人公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小说从弗郎士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异族统治者强行施教德语,表明它对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这就更加激发了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郝叟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发展到高潮,并急转为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结尾表明:“最后一课”结束了,然而它已经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兰西一定会重获解放。

三、从人物情感方面分析

文章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的,小弗郎士的情感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中发现:从走在路上的轻松,到意识到这是最后一课时的难过,想起以前掏鸟窝、去溜冰的懊悔,以及愿意用任何代价换取老师一个满意表现,可此时却不能的难受,还有用孩子天真的语言表达对敌人愤恨的“那些坏东西”“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的国画唱歌吧”,甚至他还看到了韩麦尔先生的可怜、伟大。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在这节课上慢慢的长大了、懂事了,从贪玩,开始理解自己的老师,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解读的内容还有很多,针对我们初一同学们的学情,我确定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人物深沉的爱国感情”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以“解读、赏析语言”作为进入人物心理的渠道,借助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孩子们通过品析、朗读与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形成情感的共鸣。

韩麦尔先生虽然对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无限依恋和热爱,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而且是以亡国奴的身份离开,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

更何况,此时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的脚步声就像催魂的更鼓,每一步都在撕裂着他泣血的心灵,这如何不令他痛苦倍增。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在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却有了如此的表现:

配乐朗诵:

此时韩麦尔先生的心都碎了,他一时竟无语凝噎,但是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万千的思绪,假如你就是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哪些话想诉说呢?

通过这种心理补白的方式,配以学生用声音、情感将最后一课的情景再现——(学生朗读)将韩麦尔的切肤之痛,爱国之深,亡国之悲都生动再现出来了。

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选择内涵丰富,能直接指向主题的内容来教。

刚才对内容的取舍已经做了说明。值得一说的是,从课堂上来看,学生自主展示的精彩可能少了些,与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可能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觉得语文课堂尤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如果课堂上展示的只是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认识和思考,课堂的高度可能就只有学生的高度,一节课下来在碰撞中可能会有收获,但不会太多;而在这节课上可能还存在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可只要这个“牵”,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引向一个有新的认识高度,那我觉得这个“牵”就是有效果的。那这就需要老师做到:

2.备课中,选择学生最需要的,充分预设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程度,学生自己能通过阅读,就能理解的不用教,太深的、太难理解的不能教,那些学生自己读可能读不透,可一经点拨就能有思考、有发现的内容才是老师要教的。

3.选择最适合老师的,每个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如同最后一课上的最后一个镜头,它是韩麦尔先生情感最为凝重的一个片段,很多老师上课都对这一部分做细致的赏析。曾观摩一位优秀教师的课,他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模仿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老师的模仿真的特别像,给学生很强的视觉、情感的冲击。效果很好,可是我上不来,因此选择最适合老师自己的,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特长,又能对学生进行熏陶提升,这才是需要的。

当然,课堂总是存在缺憾的,我在文本解读、课堂设计、实际上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争取在文本解读方面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取舍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韩麦尔人物性格爱国主义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