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镇康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14-12-22陈军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外阅读初中语文

陈军

【摘要】阅读与一般的“看”的区别在于:它是用心的,它是心灵的经历与体验。因而,阅读不止在于掌握语言文字,它对人的生活质量及个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阅读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26-02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而且,从近几年的中考(或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目命题来看,也昭示着这一规律。

一、中考(或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目命题发展的总趋势

中考(或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目命题发展总趋势在于:一是试题中限制了纯知识识记能力方面的考查;二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考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类试题是能真实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于考试试卷中;三是试题注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分值都不低于30%。

二、镇康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比重大,学生阅读的比重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二)肢解教材,学生读的灵性得不到发挥

在镇康县农村初中里,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老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三)考点练习式教学,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镇康县所有农村中学较都在运用这种教学。语文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无休无止的练习,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最终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四)学生阅读量少

镇康县农村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少。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個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即使有少部分学校放开给学生课外阅读,但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小说,就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这当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五)教师对课外阅读不重视

镇康县农村初中里,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还有些农村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

三、镇康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的是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的是对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应试的困惑;有的是对“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的是受办学条件或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

面对扑面而来的“强调开放,鼓励创新”的初中语文考试改革,这些仍以传统考试模式训练为主的语文教师应当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一)建立独立阅读学科的理念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等等。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外结合、厚积薄发

语文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初中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所以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所以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导”上作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唯有“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三)学生要读书,教师更应该读书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新的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

语文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荣生.语文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外阅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