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014-12-22张祥明

关键词:人文素质新课标语文教学

张祥明

【摘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因此“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可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做法与成效。

【关键词】人文素质  新课标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7-01

新的世纪已经过去了几年,国际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我们的教育者怎样培养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劳动者,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及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到重要位置是必然的。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是从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追求自身人文品质的健全。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未来社会需要人文素质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上述目标为面向未来的教学中必须培养人文素质提供了依据。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的需求。

2.中学阶段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极力倡导人文教育,1999年11月28日他写信给《语文报》主编任彦军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的可塑性极强,非常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也正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3.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个来之不易的理念,是语文界长期争论、探索的结果。过去的大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这诚然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因为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人性和文化性的合称,人性就是爱自己,爱他人,关心人类命运。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特征、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一切有价值的精神的物质的民族积淀,文化性指呈现民族所有积淀的特征。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而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最重要的最现实的人文科学,就是认同先民的心声,体验他们的意志,接受他们灵魂呐喊、生命拼搏的同化。工具性侧重教学中科学的技术训练和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则侧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渐染的功能;工具性要求学生学会用语文,人文性要求学生懂得爱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语文教育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时,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才能说我们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未来社会、对人才成长具有极端重要性,对落实《新课标》,变“语文教学工具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必要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如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1.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地把语文只当作政治宣教或语言交际的工具的认识。语文教学既应成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手段,又要成为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对语文教育,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其工具性,或过多地赋予她额外的任务,对课文作纯理性分析,致使其人文价值慢慢地丧失殆尽。再加上历史的原因,语文课成了另一门政治课,这样,再美的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学生也不能从中享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怎能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心生厌倦呢?其结果自然是大大削弱了她的育人功能,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其直接恶果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彻底改变语文教育观念,把语文真正教成语文,不要把额外的东西强加于语文头上,大胆撇开教学参考及其他资料中已经过时的做法和说法,开创性地发挥和创造出适合语文学科特色和教师自身特色的处理教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既实现其工具性,又挖掘其人文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因素。中学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也是培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教材。

只要深入分析,给学生营造一种审美氛围,便可使学生获得治学之道,为人诚实、胸怀豁达、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修养方面的人文精神。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内容,含有不少育人的哲理美。我们语文教学中不能抛开它们,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

另外,语文课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我们开展集楹联的活动,同学们通过搜集,举办了楹联展,既体会了古仁人之心,又了解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領悟了祖国河川的壮美。

总之,在教学实践,我们都有针性的、引导启发学生,既掌握了语文知识,又突出了人文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对这样的课也有极大的兴趣。

3.改革阅读教学,还阅读权力与学生。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汉语言学习的优良传统,放弃了诵读,而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肢解,使原本完整的美文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也难怪学生常生厌倦之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学生过与懂得现实,过早的面对世俗丑恶,过早的学会世故圆滑,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眼下人们最主要的精神特征,就是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依赖,这就很容易沦为现实利益的奴隶,现实利益需要我们怎样操作,我们便无所顾忌地怎样操作,这样发展下去,后果真的很可怕。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为了新课改的顺利推行,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新课标语文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