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

2014-12-22巩加富

关键词:研究性导学学案

巩加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2-01

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即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素质教育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必然。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切入研究性学习,切实有效地改变学生化学学习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学案导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所谓“学案导学”(学案)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编)写学习方案,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的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并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并适时予以交流、评价与反馈;最后结合课末小结与阶段小结加以总结提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导学机制,体现主体参与意识,落实主体地位。

二、“学案导学”学案的编写和教学基本程序

1.导学学案的编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①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②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③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④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⑤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的基本程序

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三、“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策略

“学案导学”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程序,需要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处理。有的是整堂课开展的,有的只是在教学环节中、在局部或对某个问题开展这种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因素。

1.不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如从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体现主体性。

2.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元素、化合物、概念和原理,要有选择性。

3.不同的开放研究层次——问题的方向由定向到不定向,体现发展性。

4.不同的组织形式——小组、个人;单堂、连堂;课内、课外,注重有效性。

四、“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

2.课堂讨论、探索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點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下列两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探究)—归纳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假设—探究—结论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①小结

在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讲解、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全面地把握教材。

②能力内化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要把一些课堂上尝试过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能力,就必须付诸行动。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学案导学”教学法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教学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猜你喜欢

研究性导学学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