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地利艺术家捷尼亚的人文关怀

2014-12-05郭成

投资与理财 2014年21期
关键词:布景尼亚财富

郭成

近日于今日美术馆开幕的《向左看?向右看》展出了奥地利艺术家捷妮亚?豪斯纳(Xenia Hausner)的19幅绘画作品。巨大的尺幅和绚烂的色彩营造了一个欢快的情境,作品中出现的东西方人物在不断变换的背景中强调着对全球化话题的人文关怀。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捷尼亚有着一副严肃的外表,而在这个外表背自后却怀揣着一颗好奇而敏感的心灵。对捷尼亚的采访轻松愉快,她说话时铿锵坚定而字句清晰。在上海美术馆展览时有记者说她有点像安迪沃霍尔,她说“我要带上眼镜更像。”

让我们看看她如何在作品中强调东西方的异同。

艺术与财富:你年轻的时候在奥地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舞台设计,而欧洲艺术在你读书的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为什么一直保持着绘画。

捷尼亚:我是一个画家。我当然也关注别的艺术家在干什么,但是画画是我主要的工作。我也关注到中国策展人梁克刚在展览《无常之常》中会选择很多装置艺术家的作品,当然我也很喜欢。但我喜欢画画,这就是我正在做的,与别人的创作没有关系。

当代艺术在今天向很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之前只有雕塑、绘画,而今天我们看到装置、摄影、多媒体作品……这么多形式。在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方式来表达。对我来说其实这更像是娱乐。当代艺术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我只是选择了绘画作为我的方式。

艺术与财富:批评界会拿你与弗洛伊德相比,你觉得恰当吗?

捷尼亚:你会看到我作品的色彩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我还非常看重作品的构图。我喜欢看一些抽象艺术家的作品,觉得色彩的构图在一幅作品中非常重要。

就像霍克尼、罗斯科、汤宝利,艺术家的作品再怎么不同也还是有关联的。如果你说与弗洛伊德有关也行,因为我们都画人物。但是我们在作品中关注的内容是非常不同的。

艺术与财富:这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作品,画面中有很多东方元素。有中国、印度、泰国等地方的文字。这是一个专门的系列吗?

捷尼亚:我并不是一个游记式的艺术家,我也不是在街上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喜欢不同地方呈现的不同色彩,不同地区展现的不同生活。我在旅行的途中拍很多照片,记录下这些过程中的片段。但是我的创作并不是画照片。我需要这些元素,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而传达某个主题,这跟把我看到的画一遍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次作为展览海报的《圣方济各》是我在香港的时候,坐在一个咖啡厅里,看到两个女孩儿穿着校服从窗前走过。我对她们的校服特别感兴趣。就跟着她们到了学校。后来借到校服,才创作了这幅作品。你在这幅作品里看到两个穿校服的女孩儿。东西方的两个女孩儿代表两种文化,而后面可口可乐代表着一种全球化的消费文化。

艺术与财富:《笼中人》这幅作品是搭建的场景吗?

捷尼亚:这是我在工作室里搭建的一个场景。我在工作室里找了一个大纸箱,然后将这些布景设计成这样,看起来有点像是个小装置。整个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屋子。在香港这样一个非常富足的城市,竟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香港有非常有钱的富人,但是这些底层的人却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艺术与财富:这种布景的方式与你早年学习的舞台设计专业有关吗?

捷尼亚:我其实没有刻意地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布景。但是别人也经常这样问我,可能这之间真的有某种联系。我早年的创作与舞台设计有关,而现在主要是画画。在工作室中的布景也可以归因于这段经历。

艺术与财富:整个布景的过程都是如何进行的呢?画册中的插图有你在工作室表演的照片,具体有些怎样的细节?

捷尼亚:这就像是导演一场话剧。我让演员在我搭建的布景中自由表演,我在一旁拍照摄影。这个过程中我拍摄很多照片,然后从中选取好的作为创作的素材。

艺术与财富:你的作品中出现很多东方样式的物件,这些都是从哪来的?

捷尼亚:我买的。在旅途中我会买很多当地的东西。像这张《笼中人》的作品,里面的插头、暖壶、被子、甚至这些电线都是从中国买的,然后带到奥地利。与画面当中类似花纹的睡衣欧洲也有卖的,但是差一点也会很不一样,我就从中国买了带回来。

艺术与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了社会大变革的一代,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德国的推倒柏林墙……你的作品中会涉及到全球化的主题,而全球化在你这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捷尼亚:我第一回来中国是2006年,那时候我还去过印度、柬埔寨。在一件作品中,作品中的人是在上海拍的,而背景是一辆印度的公共汽车。我有成千上万张公共汽车的照片。因为公共汽车上总是有各式各样的广告。它们看起来很棒!公共汽车作为作品的背景,总是带有更多的寓意。

我去俄罗斯,就拍俄罗斯的街景;我去美国就拍美国的街景,我喜欢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文风情。而我的作品中着重强调的并不是景色,我想表达的是人之间的关系,关注东西方文化间的问题。这比你关注作品的细节——这个元素来自庞贝,那个元素来自上海有意思的多。

谈到全球化,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谈“生活”这个问题,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在物质生活上能处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我们看到西方人可能有更多的有钱人。在物质生活上世界能够平等。但是在文化的层面上,每个地区应该保持他们原有的特色。这样才是我们本来的地球。地区之间应该保持他们的差异性,不应该像这个大的可口可乐广告一样的满世界都是。这才是全球化的意思。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地区的地方特色已经慢慢消失,这非常令人失望。

很多人想要去古巴,说现在美国的车可以直接开到古巴。但是这个浪漫的古巴可能很快被这些情况所改变。我先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过中国,我都有点嫉妒他。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中国。他经历了一个只有在照片和纪录片中才存在的中国。每个人都穿着中山装,路上全是自行车。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是一个跟世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用的地方。但是换句话说,商业、经济也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更好。当然是这样。

艺术与财富:所以人是你作品关注的中心,人之间的关系是作品的灵魂。

捷尼亚:是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总是不能确定哪些感觉是具体的。这是一个很值得强调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确定正在发生什么,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有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了。有时候你不能确定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这就像生命本身并不是非黑即白。这种问题就生发出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正是我的作品中想要表达的。

基本上我的作品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什么构成的。对生命价值的不同期待是我作品中的主题。观看我的作品,你可以看到我通过研究所描述的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快乐,可能忧伤,你看我画里的人的状态,就可以发现我对他们的观察。

艺术与财富:你说了作品中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不能详细描述下这种关系?

捷尼亚:我想是希望。

在这种希望中,人们彼此交流;我们不同,但是对彼此感兴趣。我的作品中安排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大世界。我希望通过作品强调不同人之间的个性。我们需要这些个性,尽管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冲突的。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世界,这就需要达成彼此间的交流。就像你去国外旅游,你会发现一个这样的国家,但是如果你到了国外还像在北京一样,那就太糟糕了。

在欧洲人们也谈论这个问题。欧盟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人们为了追求效率,国家之间就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实现区域内的共同发展。他们会说“啊,法国的不能这样,德国的也不能另一个样,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标准来使工作变得更标准和高效。”

当然从组织生产方面来说,这确实大大提高了效率。土豆不能太大,也不能长的异型,黄瓜要长的直的不能长成弯的,这当然利于采摘和包装,但是已经不是他们原来的样子了。但是对于两个地区的特色来说,这里的个性就消失了,就把法国之所以是法国的部分给泯灭掉了。

我希望文化上大家保持差异性,我希望中国是这样的,欧洲也一样。这样才能在这种差异中寻求希望,这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艺术与财富:你怎么区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捷尼亚:生活就是工作。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你从来不能割裂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我随时在以做艺术的方式生活。

我是一个人物画家,我画中的人物就是我。这并不是说我画的就是我自己。而是说画中人的状态就能反映我自己的状态,精神状态、感受。你看伦勃朗的画他画了那么多肖像,那都是他自己。这些画像反映的都是他自己,每次他画的都是自己切实的感受。就像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猜你喜欢

布景尼亚财富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海波尼亚的翡翠绿岛
布景技术在T台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舞台布景模块化
天凉了下来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