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股市从退市开始

2014-12-05袁元

投资与理财 2014年21期
关键词:老大难板块依法治国

袁元

“只进不出”是中国股市沉疴已久的老病,控股股东们把从股民手中圈到的钱挥霍一空后,还可借助上市公司的“壳”价值再把上市公司控股权高价卖给接盘者,接盘者利用定增并购等借口再大捞一把后再把控股权转给第三者,这种循环往复的游戏在股市屡见不鲜,但愿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的决策能在股市首先是从退市中开始。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吹响了“依法治国”的新号角,从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市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基调。围绕着如何依法治市,各行各业都在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尤其是一些“老大难”问题,如果不从依法治市的角度出发,恐怕很难解决。

就股市而言,股市中的“老大难”问题就是投资者最为诟病的退市难问题。

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发展历程,中国股市从创立之初的沪市“老八股”和深市“老五股”发展到了如今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规模,参与股市投资的证券账户达到了一亿三千万户,中国股市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在中国股市的发展道路上,有一块顽石始终横亘在前行的道路中间,那就是退市难。换而言之,也就是“只进不出”。尽管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制度,但是由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到诸多阻扰,特别是一些利益集团的干扰,使得一大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混迹于上市公司行列之中,这些上市公司早已经“资不抵债”,却在头顶上戴着“壳”资源的光环招摇过市,股价也被一些居心不良的投资机构炒至天外天之上,中国股市平均市盈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就是这些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惹的祸。

更有甚之,一些投资机构还投其所好,把这些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划归在一起,搞了一个所谓的“壳”资源板块,每逢岁末,这些“壳”资源公司面临退市大考时,总有一块意料之外的大馅饼从天而降,把这些濒临退市的“壳”公司从退市的悬崖边缘拉回来,这些机构也从炒作这些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中大捞一把。于是乎,在中国股市中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投资者从炒股中赚钱最多的板块不是业绩优异、分红慷慨的大盘蓝筹股,而是资不抵债的“ST”板块个股,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大盘蓝筹股跌跌不休,“ST”板块个股鸡犬升天。很多业绩不错的上市公司眼见股价上涨无望,宁愿戴上“ST”的帽子赚股价投机的钱,也不愿遵从价值投资的规律。当投资者已经形成了炒作“ST”板块个股的习惯,“ST”板块的队伍也是越发壮大。如今,国内股市的“ST”板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9家上市公司的家族。

上市公司何以退市难,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企业一旦上市,不仅自身身价倍增,上市公司属地的地方政府也是面有荣光,炒作上市公司股价的投资机构也会从中受益,乐此不疲。一旦退市,上市公司自身资产归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缺了一大口,投资机构投资没有收益。由此,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对上市公司退市百般阻扰,一个个本该退市的上市公司就是这样成了股市之中的”不死鸟“,若是这种局面长久持续下去,价值投资规律在国内股市只能是缘木求鱼。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决议,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退市”这个股市沉疴已久老大难问题的曙光,只有排除利益集团的阻扰,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退市规则办事,符合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立刻予以退市,不给理由,不找借口,依法治市,中国股市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上市退市机制,投资者才能在晴朗的法治天空下做出自己的投资抉择。由此可见,股市中的依法治市,当从“退市”开始。

猜你喜欢

老大难板块依法治国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