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染诱发性急性荨麻疹69例临床分析

2014-12-03祝琳琳肖汀赵艳吴剑高兴华陈洪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诱因组胺荨麻疹

祝琳琳,肖汀,赵艳,吴剑,高兴华,陈洪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沈阳 110001)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特点为风团、瘙痒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病程不超过6周[1]。引起AU的诱因很多,其中以感染、食物和药物最常见[2,3]。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了感染诱发性AU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AU患者,共计245例。其中,69例属感染诱发性AU(28.2%)。对其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诱因(感染性疾病种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AU的诊断依据为24 h内可消退的风团、瘙痒,病程<6周[4]。遗传性或获得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荨麻疹血管炎、过敏性休克、妊娠被排除在外。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诱发性AU患者的一般资料

69例感染诱发性AU患者中,女40例,男29例,女∶男为1.4∶ 1。年龄2~77岁,平均(33.7±19.0)岁。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由食物、药物、环境因素(温度等)、其他因素(饮酒、昆虫叮咬、鲜花)、情绪压力和内分泌因素等诱发的及病因不明的AU分别为50例(20.4%)、36例(14.7%)、10例(4.1%)、9例(3.7%)、6例(2.4%)和65例(26.5%)。

表1 感染诱发性急性荨麻疹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2 诱发AU的感染种类

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上呼吸道感染28例(40.6%)、胃肠炎12例(17.4%)、支原体肺炎7例(10.2%)、泌尿系感染7例(10.2%)、中耳炎3例(4.4%)、牙周炎2例(2.9%)、急性胆囊炎2例(2.9%)、单纯疱疹2例(2.9%)、伤口感染2例(2.9%)、丹毒1例(1.4%)、左腿蜂窝织炎1例(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1.4%)、痔感染1例(1.4%)。见表1。根据病志记录,其中26例(37.7%)于发疹前应用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11例,喹诺酮类4例,大环内酯类5例,碳氢霉烯类1例,不详5例,余43例(62.3%)病历记录中未提及抗生素应用情况。

2.3 临床表现

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69例均有风团(100%)、瘙痒(100%);发热44例(63.8%),体温37.3~40.0,平均(38.5±0.7);关节痛25例(35.2%);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4例(34.8%);咽痛 20例(29.0%);咳嗽15例(21.7%);扁桃体肿大12例(17.4%);浅表淋巴结肿大9例(13.0%);肺部啰音14例(20.3%)。皮疹泛发(>50%体表面积)45例(65.2%),局限(<50%体表面积)24例(34.8%)。见表1。

2.4 实验室检查

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56例(81.2%),降低2例(2.9%),中性粒细胞增高33例(47.8%),降低3例(4.3%),淋巴细胞增高12例(17.4%),降低17例(24.6%),单核细胞增高12例(17.4%),降低4例(5.8%)。有50例、48例和42例分别进行了C反应蛋白(C&x100ccf;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分别有 38例(76%)、30例(62.5%)和27例(64.3%)升高。具体升高程度见表2。感染诱发性AU组和其他诱因AU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数升高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9.71、42.51,P均<0.05)。

表2 69例感染诱发性和176例非感染诱发性急性荨麻疹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52例进行了血清总IgE检测,其中38例(73.1%)升高。伴有IgE升高的感染诱发性AU患者与IgE正常的感染诱发性AU的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治疗、住院时间、预后等的比较见表3。其中1例有过敏性哮喘病史,均无特应性皮炎病史。38例IgE升高和14例IgE正常感染诱发性急性荨麻疹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数升高和嗜酸细胞百分比升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4、0.21、0.12,P均>0.05)。

2.5 治疗

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应用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者50例(72.5%),应用方法包括:口服、静点、口服+静点(分别为8、39、3例)。泼尼松用量0.35~1.75 mg·kg-1·d-1,具体剂量分级为:0.35~0.5 mg·kg-1·d-13例,0.5~0.75 mg·kg-1·d-113例,0.75~1.0 mg·kg-1·d-122例,1.0~1.25 mg·kg-1·d-17例,1.25~1.5 mg·kg-1·d-13例,1.5~1.75 mg·kg-1·d-12例。应用系统抗生素治疗63例(91.3%),联合应用系统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48例(69.6%)。抗生素应用情况见表4。69例患者至少接受1种口服H1抗组胺剂治疗,应用1、2、3种抗组胺剂的患者分别为16、46、7例。H1抗组胺剂包括氯苯那敏18例、赛庚啶13例、氯雷他定58例、西替利嗪42例、咪唑斯汀23例;24例应用口服H2抗组胺剂,包括雷尼替丁9例、法莫替丁15例。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抗组胺剂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是(6.3±3.1)d、(5.5±2.2)d和(8.8±4.9)d。

表3 38例IgE升高和14例IgE正常感染诱发性急性荨麻疹比较情况

1例患者予静滴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量0.5 mg·kg-1·d-1及静滴头孢呋辛治疗10 d,皮损未消退,瘙痒明显,腹部偶有阵发性疼痛,无呕吐,伴发热。加用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1·d-1缓慢静滴,1 d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风团明显减少,体温亦恢复正常,瘙痒缓解,3 d后停用。

2.6 随访及预后

69例感染诱发性AU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24 d,平均(8.8±4.9)d。皮损完全消退的平均时间是(7.2±7.1)d。其中≤7 d 52例(75.4%),7~14 d 10例(14.5%),14~21 d 4例(5.8%),>21 d 3例(4.3%)。随访发现,45例(65.2%)在1周内治愈,61例(88.4%)2周内治愈,66例(95.7%)3周内治愈,69例(100%)6周内治愈。平均随访34个月(5~70个月),10例(14.5%)复发。

表4 63例感染诱发性急性荨麻疹患者系统抗生素治疗情况

3 讨论

感染诱发性AU是一种血管反应性疾病,病因复杂,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5]。Frigas等[6]报道,感染诱发性AU占AU的28%~60%。本研究中,感染诱发性AU占AU住院患者总数的28.2%。Zuberbier等[7]认为病毒和细菌感染是儿童及成人AU的重要诱因。

Liu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1 120例AU患者中,感染诱发者536例(47.9%)、食物诱发者265例(23.7%)、药物诱发者139例(12.4%)。本研究中,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上呼吸道感染28例(40.6%),是最常见的感染诱因。

李炜等[8]报道的820例AU患者中,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占19.6%,中性粒细胞分数升高占33.3%。本研究的69例感染诱发性AU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数升高者分别占81.2%和47.8%。接受ESR、CRP和PCT检测的患者中,升高的比例分别为62.5%、76%和64.3%。曹冰清等[9]报道,感染诱发性AU可能存在一些潜伏性感染,因此检测血常规非常重要。发热和关节痛并不总是与感染相关,但白细胞增多却可能与感染有关。当怀疑有感染病史,且病史中未提示食物、药物和其他诱因的情况下,建议检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ESR、CRP及PCT。本研究中,在52例检测血清总IgE患者中,73.1%升高,提示Ⅴ型变态反应在感染患者中也起一定作用。

[1]Zuberbier T,Greaves MW,Juhlin L,et al.Definition,classification,and routine diagnosis of urticaria:a consensus report[J].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2001,6(2):123-127.

[2]Liu TH,Lin YR,Yang KC,et al.Signific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an initial episode of acute urticaria in children[J].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10,21(7):1043-1051.

[3]Marrouche N,Grattan C.Childhood urticaria[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12,12(5):485-490.

[4]Zuberbier T,Asero R,Bindslev Jensen C,et al.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J].Allergy,2009,64(10):1417-1426.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5-118.

[6]Frigas E,Park MA.Acute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J].Am J Clin Dermatol,2009,10(4):239-250.

[7]Zuberbier T,Ifflander J,Semmler C,et al.Acute urticaria:clinical aspects and therapeutic responsiveness[J].Acta Derm Venereol,1996,76(4):295-297.

[8]李炜,王小波,钟文英,等.成人急性荨麻疹820例血常规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2):220-222.

[9]曹冰清,郝伟丽.荨麻疹患者168例血常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2):120.

猜你喜欢

诱因组胺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荨麻疹预防效果观察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