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验危急值在临床诊疗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4-11-29彭卫平刘庆春刘海峰

中国医院 2014年9期
关键词:检验科医师科室

■ 彭卫平 王 藩 李 霖 刘庆春 王 伟 高 敏 刘海峰

近些年来,我院实施检验科危急值制度,特别是在医院等级评审后,设立了检验危急值项目及范围,建立了统一的报告记录本和接收记录本,规范了报告和接收程序、病种记录及相应处理措施,有效提升了临床诊疗效果。

1 检验危急值的应用

1.1 项目及范围

我院确立走质量服务型内涵式发展道路,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考北京部分三甲医院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院实际,明确了医院检验危急值项目和范围。危急值项目包括常规项目、微生物与免疫检测项目以及无菌部位标本等,比如血培养/脑脊液培养为阳性、分枝杆菌涂片为阳性等列为生命危急值[1]。具体项目及范围见表1。

表1 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1.2 检验危急值管理

我院统一建立了《检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等文档,内容包括日期、标本接受时间、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电话接听人、报告时间、报告人等。建立了危急值报告制度:遇到危急值后,检验科在确认检测仪器正常、室内质控合格后,复查所测标本;复查确认无误后,检验报告人负责立即电话向相关科室值班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报告危急值,同时,妥善保存出现危急值的标本,以备复检;病区医师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与护士确认标本采集与送检环节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必要时再次采集标本复检;病区医师应根据临床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报告上级医师,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为落实好这项制度,医院医务管理部门利用每周下科室早交班时机,对科室危急值处理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了即时警示和回报相结合的危急值处理方式[2]。

2 检验危急值管理的临床效果

2.1 危急值发生情况

2013年12月-2014年3月,医院共发生危急值问题196例,其中,生化项目114例次,血常规检验项目54例次,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阳性7例次。主要检验项目危急值构成比例及发生例数见表2。

表2 主要检验项目危急值构成比例及发生例数

2.2 危急值处理情况

检验科针对发现的危急值问题,通过电话、督查和信息系统提示等方式,确保值班医生或科室领导及时得到本科室患者危急值信息,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及时处理后,报告上级医师,并做好患者病程记录。以2013年12月-2014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例,此间共发生危急值178例次,当日和次日下达医嘱处理的有156例次,在病程中进行分析记录的有148例次,分别占87.64%和83.15%。

2.3 临床效果

我院通过不断加强危急值管理,使临床医生能够迅速获取患者临床信息,特别是能够及时掌握影响患者诊疗的一些关键指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了临床效果。如收到血糖异常的检验危急值,经治医师请示主管医师后,及时商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在合理判定患者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一套血糖控制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运动以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等,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针对肌钙蛋白异常报告,医生合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可能导致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在178例危急值住院患者中,完全治愈112例,占患者比例62.9%,好转18例,占患者比例10.1%。

3 体会

3.1 危急值管理要体现时效性

患者病情危重时,能够从一些检验指标上体现出来。临床科室收到危急值后,如果能够观察到指标的异常,了解到严重性和紧迫性,各部门快速反应,各个环节衔接紧凑,措施及时、处置得当,就能使对患者的治疗更加及时、准确、有效。

3.2 危急值管理要求医、技、护之间增强沟通

当出现危急值后,检验科医技工作者要相互沟通,相互核查,确保结果无误。当检验科将结果报临床科室后,同时与经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值班护士以及科室领导反复沟通,督促危急值处理,进一步检验结果真误。临床科室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对一些需要科室会诊和处理的,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在征得上级医生的同意后,也要与相应科室积极沟通协调。可见,危急值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检验科室内部、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临床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了各级医务工作者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3.3 危急值管理需要持续改进

为进一步提高危急值管理水平,逐步扩大适应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我院在电话、网络自报的同时,发挥医院PAC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资源优势,逐步将放射、B超、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纳入了危急值管理,由网络系统及时警示和回报。同时,利用自动化办公系统,及时汇总统计临床危急值处理不及时的科室和个人,开展通报和讲评,加大处罚力度,使危急值信息得到及时传递、处置,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3]。

3.4 危急值管理要逐步信息化

随着医院危急值数据的增多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整合医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确保危急值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危急值警示系统,能即时将信息传递至医生工作站,医生能立即得到信息,提高传递效率[4]。医院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检查有无漏报、迟报,登记是否及时,填写是否齐全等,提高危急值管理效率和水平。在病程记录中,依靠电子病历系统,监督检查危急值处理记录的有无、是否及时准确,减少甚至杜绝人为执行差错的情况发生。

[1]许树根,王厚照,张玲,等.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的设立与运行[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28-29.

[2]徐茂云,魏巍,步晓冬.某院检验危急值管理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5):47-49.

[3]游斌权,钟初雷,阎晓勤.3种危急值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32-33.

[4]徐茂云,步晓冬,魏巍,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检验危急值实时检测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2):27-28.

猜你喜欢

检验科医师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爱紧张的猫大夫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强化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检验科专业组管理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