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鞋摩擦特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2014-11-20汪敏加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草皮塑胶摩擦系数

汪敏加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运动鞋的摩擦特性是重要的保护性能指标之一[1]。为改良鞋子的保护功能,提高鞋的品质,降低由于滑倒或者摩擦不足造成的损伤,消费者和鞋子生产商都越来越关注提高鞋底的防滑性[5]。目前,对运动鞋性能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少,而现有的评估鞋质量的国家检测标准则仅仅局限于鞋子的耐折性能、粘合强度、剥离强度以及耐磨性能等方面[2,4],而这些指标只是对于鞋子的耐穿和结实程度进行评价,没有包含保护性能的相关指标。然而不论是日常健身还是专项训练,运动鞋的保护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如何预防劳损是一个长久的研究方向[3,4]。步行和跑步动作是日常生活、日常全民健身以及几乎大部分运动专项都包含的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受上述现状的启发:本研究选取市面上在售的同一品牌、不同功能的运动鞋与不同的运动表面材料(塑胶、木板、人造草皮,测力台的刚性表面)进行组合。要求受试者穿着不同款式的运动鞋在4种表面上完成步行和跑步动作,通过测力台搜集的数据来分析不同运动鞋在不同运动表面的摩擦特征,进而对运动鞋摩擦性能进行评估,以寻求测定不同运动鞋—表面摩擦特性的人体测试方法,希望为鞋的制造商提供评估测量运动鞋摩擦特性的方法参考,同时为将来针对专项化和个性化的运动鞋定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30名北京体育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其中男、女生比例为19:11。受试者无下肢损伤史,平均体重为63.56±11.06千克。其中有训练专项的学生6人、无训练专项的学生24人。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备

使用Kistler3D测力台,采集测试数据。将不同的运动鞋和作用表面的进行组合,要求受试者完成不同的动作,以获得不同组合下时的摩擦系数、对应的时间以及速度等指标,测试的抽样频率为1 000Hz。获取行走和跑步时的摩擦特性数据。

5款同一品牌不同功能的运动鞋,鞋底均由橡胶大底与EVA材料组成,由不同的比列和花纹组成,A款为健步走鞋、B款为马拉松跑鞋、C款为慢跑鞋、D款为综合训练鞋、E款为太极鞋。每一款运动鞋有5个号码(37,38,40,41,42),适合不同脚大小的受试者。一共进行测试的共有25双鞋。

4种作用表面的材质分别为刚性(测力台表面)、塑胶、木板和人造草皮。其中刚性表面即测力台自身的表面,其他材质的表面分别选用田径场的塑胶表面、室内篮球场馆的木质地板以及足球场的人造草皮表面,裁成与测力台表面相等面积的大小,测试时粘贴在测力台表面,每次更换一种测试表面,测力台就进行一次调零和校正。

1.2.2 动作的完成

步行:以正常的步行速度沿测力台Y轴方向通过。

跑步动作:以慢跑的速度沿测力台Y轴方向通过。

每个动作完成两次,避免因为测试紧张或者不适应测力台的受试者出现动作的异常。

1.2.3 符号说明

单支撑过程:足部从与测力台最初接触到离开的整个过程。

(1)摩擦系数(Coefficient of Friction)。

本实验将受试者完成步行或跑步的前进方向设置为测力台的y轴正方向。因为足部在着地阶段和蹬伸阶段,二者在y轴上的作用力是相反的。因此。着地阶段获得的摩擦系数值是负值,蹬伸阶段获得的摩擦系数值为正值。且在一个单支撑过程中,摩擦系数的绝对值表现出先由大变小而后再变大的特点,摩擦系数的变化呈现“S”形曲线,即着地瞬间和离地瞬间均出现一个摩擦系数的峰值,一正一负。

|CoF|=f/N(f是摩擦力,N是垂直于作用表面的压力),通过EXCEL软件计算整个动作过程各个时间点的合摩擦系数值以及前进方向上的摩擦系数。

①|CoFxy|m:水平面上的最大合摩擦系数,无单位。

②|CoFy|m:动作前后方向上的最大摩擦系数的绝对值,无单位;

③|CoFy1|:单支撑过程,动作前进方向上出现的第一个摩擦系数峰值的绝对值,即着地瞬间摩擦系数的峰值的绝对值,无单位;

④|CoFy2|:单支撑过程,动作前进方向上出现的第二个摩擦系数峰值的绝对值,即离地瞬间的摩擦系数的峰值的绝对值,无单位;

(2)时间。

①t:步行和跑步动作的一个单支撑过程的持续时间或转身动作中,足部和测力台接触的时间段:

注:t1是动作的开始时间点,即足与测力台最初接触的时间点,t2是动作的结束时间点,即足离开测力台的瞬间。

②Txy:|CoFxy|m出现的时间比值,可反映|CoFxy|m出现的早晚。

注:其中txy表示出现|CoFxy|m|的时间点,t1是单支撑的起始时间点。

③Ty1、Ty2:出现|CoFy1|和|CoFy2|的时间点占整个t的时间比值,可反映出现|CoFy1|和|CoFy2|的早晚。

注:其中ty1,ty2分别表示出现|CoFy1|和|CoFy2|的时间点,t1是单支撑的起始时间点。

1.2.4 测试指标

(1)t:一个单支撑过程持续的时间;

(2)|CoFxy|m:水平面上的最大合摩擦系数;|Co-Fy|m:在动作前进方向上的最大摩擦系数;

(3)|CoFy1|:在动作前进方向上,着地瞬间的摩擦系数峰值;|CoFy2|:在动作前进方向上,离地瞬间的摩擦系数峰值;

(4)Txy:出现|CoFxy|m的时间点占整个t的时间比值;

(5)Ty1、Ty2:|CoFy1|和|CoFy2|出现时间占整个t的时间比值。

1.2.5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所有受试者的平均数表示,各指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并对数据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和分析

在步行和跑步的单支撑过程中,摩擦系数均呈现“S”形曲线,出现两个峰值:在着地瞬间出现第一个峰值|CoFy1|,在离地瞬间出现第二个峰值|CoFy2|。

2.1 作用表面和运动鞋测试结果的综合比较

2.1.1 步行

表2 穿着五款运动鞋在四个作用表面上步行的|CoFy1|值

从表2可以了解,E鞋在各个表面的|CoFy1|值都与平均值之间表现出显著性(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了E鞋和C鞋以外,A、B、C鞋的|CoFy1|值变化都较为一致,即人造草皮和塑胶表面大于4个运动表面的平均值,而刚性表面和木板则低于4个运动表面的平均值。

步行时,|CoFy1|的范围是 0.217-0.279,|CoFy1|最大值的出现是B鞋与人造草皮,最小值是B鞋与木板。

对不同运动表面的|CoFy1|均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步行时|CoFy1|值的排序为:刚性表面<木板<塑胶表面<人造草皮;其中木板和塑胶表面之间并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而人造草皮与塑胶表面、木板两个运动表面之间都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塑胶表面、木板与刚性表面之间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oFy1|最大值(出现在人造草皮)与最小值(出现在刚性表面),二者之间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不同样鞋的|CoFy1|均值可以发现,步行时|CoFy1|值的排序为:A鞋<B鞋<E C、D鞋;其中只有|CoFy1|最大值(D鞋)与最小值(A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鞋和D鞋十分接近,无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由于作用表面不同造成步行时|CoFy1|差异大于运动鞋。

步行时A鞋与B鞋在4种作用表面上的|CoFy1|数值的轨迹相似,|CoFy1|值的大小顺序都表现为刚性表面和木板的顺序<塑胶表面<人造草皮。且两者之间的值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D鞋的|CoFy1|值的变化趋势与A、B鞋相似,但在塑胶表面和木板上的|Co-Fy1|则显著高于 A、B 鞋(p<0.05),其|CoFy1|值排序为塑胶表面和人造草皮>木板>刚性表面;而C鞋的|CoFy1|值曲线的变化趋势则与A、B鞋有所差别,C鞋在4种作用表面|CoFy1|值的变化不像A、B鞋一样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变化比较平缓。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的关键是由于C鞋在刚性表面和木板上的|Co-Fy1|值与A、B鞋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导致C鞋的|CoFy1|曲线在刚性表面、塑胶表面和木板上变化不大。这说明C鞋对运动场地的敏感性和其他几款运动鞋相比要低得多;而E鞋的|CoFy1|曲线趋势与A、B、D鞋出现巨大的反差,结果为刚性表面、木板>塑胶表面、人造草皮。

表3 穿着5款运动鞋在4个表面上的步行的|CoFy|m(|CoFy2|)值

步行时,|CoFy2|的数值范围是0.406—0.589,其中最大值出现在C鞋和塑胶表面的组合中,最小的是A鞋与刚性表面、E鞋与木板。

比较不同表面的|CoFy1|均值可以发现,步行时|CoFy|m的顺序为:塑胶表面>人造草皮>刚性表面>木板;其中刚性表面和人造草皮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刚性表面与木板之间则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塑胶表面与刚性表面之间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的最大值(塑胶表面)与最小值(木板)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将不同样鞋的|CoFy1|表面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步行时|CoFy1|的排序为:A鞋<B鞋<E鞋<D鞋<C鞋;这个顺序与步行时的|CoFy1|值基本一致;最大值C鞋与最小值A鞋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可见造成的步行时|CoFy2|值的差异,表面的影响大于样鞋。

表3是步行时5款鞋和4个不同表面组合下的|CoFy2|值的综合结果,即步行时最大摩擦系数的分布情况,这个结果这对分析样鞋摩擦的特性更具有代表性意义。

和步行时的|CoFy1|相似,A、B、D鞋在4种作用表面上的|CoFy2|数值变化比较相似,|CoFy2|值大小均为人造草皮>塑胶表面>刚性表面>木板,且在同一运动表面都可以发现|CoFy2|值的规律为A鞋<B鞋<D鞋;对于C鞋而言,除了人造草皮,它在其余3个作用表面上步行时,|CoFy2|值的变化趋势与A、B、D鞋较为一致。但是在人造草皮上出现较大差异,C鞋在人造草皮表面的最大摩擦系数值比其它表面都低,而在其他3个运动表面上C鞋的|CoFy2|值均大于A、B、D鞋;A、B、D鞋在人造草皮的|CoFy2|值均为同一双鞋在4个表面中的最大值;E鞋的|CoFy1|值的变化趋势与A、B、D鞋出现较大的差异,|CoFy2|值的顺序为刚性表面>塑胶表面、木板>人造草皮。

2.1.2 跑步动作

田径项目尤其是要求速度的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出现打滑摔倒的情况较为常见。这是因为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运动员会用力蹬地,此时需要地面提供足够的反作用力来使身体获得充分的前进方向的加速度。如果此时运动鞋与比赛场地之间的摩擦系数过小,蹬地时无法提供充分的摩擦力,就很可能出现滑倒的情况。在实验中的跑步动作,是同样的原理,因此蹬地瞬间,产生了整个跑步过程中的最大摩擦系数。如果运动场地和运动鞋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不能满足跑步起跑时的要求,就可能出现打滑或者滑倒的情况。

从整体看,穿着5双样鞋在4种作用表面上完成跑步动作时,|CoFy|的最大值出现在蹬地瞬间,即|Co-Fy2|。从测试的数据来看,|CoFy2|值与|CoFy1|值相比要大得多,往往表现出成倍的增长,例如人造草皮的|CoFy2|的数值约为|CoFy1|大小的6倍,对于跑步时,本文着重分析最后蹬地瞬间的|CoFy2|值,来探讨运动鞋和不同表面的摩擦特性。

表4 穿着5款运动鞋在4个表面上的跑步动作的|CoFy|m(|CoFy2|)

跑步动作中,|CoFy2|的数值范围是0.377-1.119,最大值是B鞋与人造草皮,最小值是A鞋与木板。

比较不同作用表面的|CoFy2|均值可以发现,跑步时|CoFy2|的顺序为:人造草皮>塑胶表面>刚性表面>木板,这与步行时|CoFy2|均值有所不同,步行时的|CoFy2|塑胶表面>人造草皮,而跑步时的规律却与之相反;此外,各个作用表面之间都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塑胶表面与其它表面相比较,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对这几款运动鞋的|CoFy2|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跑步时|CoFy2|的顺序为:D鞋>B鞋、C鞋>A鞋>E鞋。这和步行时|CoFy2|均值差别较大;其中B鞋和C鞋的数值十分接近;D鞋的|CoFy2|均值最大,它与其他样鞋相比,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因此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的运动方式,|CoFy2|的值区别很大。

表4将5款运动鞋在4个作用表面上的跑步时的|CoFy2|值的结果,即跑步时摩擦系数最大值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对分析运动鞋的摩擦特性具有典型的说明意义。

从数据可发现如下规律:将跑步时|CoFy2|值变化和步行时进行比较,二者并不具备完全相同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B、C、D 3款运动鞋在4种作用表面上的|CoFy2|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Co-Fy2|值顺序都为人造草皮>塑胶表面>刚性表面和木板。但C鞋和D鞋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刚性表面的|CoFy2|值大于木板的|CoFy2|值,而B鞋在木板上跑步的|CoFy2|值更大;在同一表面观察几款鞋的|Co-Fy2|值,D鞋均大于C鞋,当穿着运动鞋在刚性表面和塑胶表面跑步时,比较几款鞋的|CoFy2|值发现,且B、C、D鞋三者中B鞋均小于C、D鞋,而B鞋在木板和人造草皮的|CoFy2|值则是三者中的最大值,这说明对于在木板和人造草皮上跑步来说,更适合穿着B鞋,B鞋在这两种运动场地上能够更好的预防滑倒,保护性更佳;和D鞋相比较,A鞋的|CoFy2|值的变化与之相似。和B、C、D鞋相比,区别为A鞋和E鞋在刚性表面的|CoFy2|值接近甚至高于塑胶表面,将塑胶表面和刚性表面相比,B、C、D这三款鞋跑步时的|CoFy2|值前者高于后者,且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 分析和讨论

3.1 步行

综合5款样鞋在4个作用表面上的步行时|CoFy|值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可以发现:

(1)一般运动鞋在塑胶场地、草地、木地板以及刚性表面的在前进方向上摩擦系数峰值的特点可以通过A、B、D三款样鞋来有效反映其典型的表现;数据说明运动场地相比鞋子而言对摩擦特性的影响更大。

(2)A、B、D鞋在不同运动表面上的附着摩擦力均为D鞋>B鞋>A鞋,说明他,它们的防滑性能为均表现为D鞋优于B鞋,B鞋优于A鞋。即不论在何种运动场地进行行走或者跑步,三款鞋中D鞋都具有更好的防滑保护性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由于滑倒摔伤的风险。

(3)除了人造草皮以外,C鞋在动作前进方向上的离地瞬间的摩擦系数峰值都比A、B、D鞋大,这说明在塑胶场地、木地板以及刚性表面上C鞋的防滑性能比A、B、D鞋更佳;且C鞋在塑胶表面和木板在动作前进方向上的离地瞬间的摩擦系数峰值在5双鞋中最高,这说明C鞋在塑胶场地和木板上行走时,能产生最佳的保护性。

(4)在刚性表面上步行时,E鞋比其他4款运动鞋都高,E鞋的摩擦系数高达0.553,因此各款运动鞋中,E鞋可以为在刚性表面进行步行提供做好的保护和防滑性能。

(5)E鞋的|CoFy1|值曲线与其他样鞋区别很大,分析是由于不同鞋的结构、材料以及制作工艺造成了这种差异。

3.2 跑步动作

综合5款运动鞋在4个运动表面材料上的跑步时在前进方向上摩擦系数峰值值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可以得知:

(1)虽然运动鞋和运动表面的组合相同,但是运动形式不同,实验结果差别也很大。步行和跑步时前进方向上的最大摩擦系数值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有很大的区别,说明摩擦特性受运动形式影响很大,在分析不同运动鞋和运动表面组合下的摩擦特性时,考虑不同的运动形式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分析更全面。

(2)跑步时,B、C、D鞋在4种运动表面上的|Co-Fy2|值曲线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这也说明运动场地对于跑步的摩擦特性的影响更大。几款鞋的|CoFy2|值都表现为人造草皮>塑胶表面>刚性表面和木板,这3款运动鞋在这几个运动表面上跑步的一般规律由|CoFy2|值的变化体现;而A、E鞋与其他三款鞋的差别则集中在刚性表面的|CoFy2|值,和其他运动表面相比,A、E鞋的|CoFy2|值偏高,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了塑胶表面。

(3)D鞋在刚性表面和塑胶表面的|CoFy2|值是5款运动鞋中的最大值,这说明在刚性表面和塑胶表面跑步时,D鞋比其他运动鞋的防滑性都更好,更适合用于跑步塑胶场地;而E鞋在木板和人造草皮跑步时的|CoFy2|值是均大于A、B、C、D鞋,这说明E鞋能在篮球馆的木板地面和人造草皮场地的防滑性能更佳,能够最有效地减少滑倒发生的风险。

(4)多款运动鞋出现步行时能提供充分摩擦系数,但是在同一平面上慢跑时不能提供足够的摩擦,说明鞋底摩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运动形式和专项。

(5)由此引发的思考:不同的专项,甚至同一专项运动在不同的场地(如红土网球场地和塑胶网球场)都应在设计时考虑专项个性化。以最适合的场地和项目运动来合理设计鞋底摩擦性能,提供安全防滑倒的功能,同时摩擦系数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摩擦系数过大反而出现引起运动损伤的可能。

4 结论和建议

(1)对于不同运动鞋的摩擦特性的评价和分析,可以通过测力台的人体测试来有效的反映,在模拟真实运动环境下的作用表面上进行测试,更接近运动的实际情况。

(2)运动鞋在不同表面上运动时的摩擦情况可以通过测定前进方向上的最大摩擦系数、水平面的最大合摩擦系数以及水平面的最大摩擦系数所占的时间比值、前进方向上摩擦系数所占的时间比值等指标,来有效地反映,通过这种方法来进一步分析运动鞋在在不同运动环境中的保护性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3)步行和跑步时,在着地阶段出现最大摩擦系数的时间比值和着地阶段最大摩擦系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有较大的差异;离地阶段出现最大摩擦系数的时间比值和离地阶段的最大摩擦系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4)有的运动鞋在步行时能提供充足摩擦力,能有效地避免摔倒而在跑步动作中无法提供充分的摩擦力,有一定的摔倒风险,因此,设计运动鞋的鞋底时需要充分考虑运动鞋的使用功能和运动类型。

[1]赵光贤.运动鞋——时代的新宠[J]世界橡胶工业,2004(1):48-53.

[2]薛小宇.国外运动鞋底的发展新动态[J].橡胶工业,2004(4):236-243.

[3]陈钊钰,杨承杰,丁绍兰.鞋底止滑性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革,2005(5)47-50.

[4]霍洪峰,赵焕彬,王海涛,肖建国.运动鞋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72-74.

[5]Menz B.H,Lord SR,McIntosh SA.Slip resistance of casual footwear:implications for falls in older adults[J].Gerontology,2001(47):145-149.

猜你喜欢

草皮塑胶摩擦系数
草皮屋为冰岛人遮挡上千年风雨
摩擦系数对螺栓连接的影响分析
摩阻判断井眼情况的误差探讨
阅读理解专练(五)
说说摩擦系数
冰岛草皮屋
塑胶进化
一个村子的草皮经济学
GAG(格莱利)指定摩擦系数不准确
人手发热塑胶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