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

2014-11-11蔡晓婷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组建设合作精神主动性

蔡晓婷

摘 要: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由于成效显著,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作为合作学习的载体,学习小组的建设对于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建设 合作精神 积极性 主动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决定把2014年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学习小组,留出至少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教师引导在小组内部或小组间开展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互助性学习。作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地理课堂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

一、 合作学习的历史以及依据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它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关于合作学习思想的阐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一观点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共同研究探讨,互相取长补短。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第一人,在他所编纂的《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他认为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在教学中孔子经常和学生互相切磋,交流心得、经验、理想和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有关合作学习思想的论述。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家们自古就提倡合作学习,作者认为,可以把古代教育者们的摸索看作是合作学习思想的雏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未来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载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使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了调整和改变,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深刻,有的浅薄,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定义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在知识基础、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中,通过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鼓励、相互纠错、相互启发、开拓思维、挖掘潜能、取长补短,既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合作技巧。所以说,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载体。

三、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1.小组建设的原则

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小组规模是5~6人,所以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小组建设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地理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地理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组成若干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成员分为A(优秀生)、B(待优生)、C(潜力生)三类,在学习过程中,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资源,实现A帮B、B帮C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达到“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效果。

2.组长的选拔与培训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教师的小助手,又是合作学习的推动者与管理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组长的选拔应遵循以下原则:

(1)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助人,具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2)成绩优良,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在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3)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4)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为了培养合格的小组长,教师要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认识到这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并适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建设自己的小组,真正地成为小组的领头人,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高效地进行。

3.小组文化的建设

在小组长的引领下,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特点,集思广益,创设富有特色、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组训、组徽,并制成标志牌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对小组学习活动中和日常管理中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梳理,小组成员从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学习纪律、目标达成等方面讨论制定出最切合本组实际的组规,对小组成员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用文化凝心聚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对地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关于合作学习的要求和体现合作学习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地理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的是团队性很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力较差,缺乏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相互融合中看到同伴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使学生认识到,要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必须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实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相互适应,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大集体,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2.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到“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时,以往课堂上教师总是按步骤讲解如何将等高线地形图转绘为地形剖面图,现在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习小组根据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动画演示,讨论得出绘制步骤和要领。以后地理课堂上的读图、析图、绘图等过程均可以由学习小组来完成,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的主动局面,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增强地理课堂的生命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气氛比较沉闷,师生间缺乏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因为学生数量多所以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参与的机会,在相互交流中充分展现自我。教师则穿梭于各小组之间,了解学生交流的成果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与小组成员亲密交流,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师生之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上产生碰撞与共鸣,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地理课堂的生命力。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让良性竞争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目前的社会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大都属于排他性竞争,竞争双方具有对立性、排他性,这种竞争教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而合作学习主张竞争应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在竞争中既要充分展示自己,更要学会欣赏同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

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作者采用学习小组内你问我答与小组间竞答的方式,学生很快便理解并掌握了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特点。由此可见,合作中的竞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团队及个人的竞争力,实现了合作双赢。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地理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组员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在争论中修正错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长期坚持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会逐渐内化为一种合作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殷月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析[N].江苏教育报,2010-04-22(14).

[2]刘忠.浅谈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2011(26).

[3]李丹.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林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反思小组合作学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5]徐骏.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2007(1).

猜你喜欢

小组建设合作精神主动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建设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生生合作之“小组建设”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大学生党员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