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对音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14-11-09祁鑫林

乐器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技音乐发展

本刊记者/祁鑫林

钱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音乐博士)

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对于音乐的影响

当今对于音乐技术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在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音乐播放器,如MP3。MP3其实就是一种数字化的表现,这种设备可以让音乐随时随地地播放出来,这些都得力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的基础就是计算机技术。

网络没有出现之前,如果想给国外打电话需要接通国际长途线,现在只要自己身边有网络就可以和全世界有网络的人零距离接触,把所有人的距离拉近了,甚至通过网络宇航员在外太空也可以实时听到自己想要的音乐。不仅是声音,包括很多其他的数据都能够分享,网络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很小的视听环境。只要有网络,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够体验到音乐现场的感觉,就像奥运会的开幕式,大家哪怕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网络化实际上也是电子技术发展中的一部分。

计算机软件对于音乐的影响最大的是云技术,从前如果想听几首歌需要保留很多的存储设备,现在手机就能存几百首。

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未来音乐库将会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人们将能够随时听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当这些我们都能够做到的时候,对于音响等设备的要求将会提高很多,让音乐服务到人的这种方式,也会成百倍上千倍地提高。对于音乐的声音品质、功能性会要求的更多。

何为音乐的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就比如人们早上能够被什么样的音乐唤醒,中午吃饭时想被什么样的音乐所带动,这些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个性化设置。音乐能够无时无刻地伴随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从精神上帮助人们的健康。而这种不同时段或者做不同的工作时所听的音乐就叫功能性音乐,未来功能性音乐会划分得越来越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服务和帮助到人们的生活。

科技的分工未来会分得越来越细,为了能够更加提高音乐的品质,也许每个部件都会变成一个产业。未来对于音乐影响最大的就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这是未来最可能直接影响音乐的技术。

科技化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能够影响到音乐的这些科学技术在没发展之前,音乐教师在实际音乐教育中能够使用一两件乐器进行教学,就属于好的音乐教育了。现在如果设备齐全,想用曲子进行教学只需要拖动鼠标,就可以做到声音和影像同步教学,不仅减少了对于音乐教师乐器演奏能力的要求,而且教师通过网络能够把音乐教育传播得更加广泛。从前一位音乐教师最多只能教授30~50人,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把音乐知识传授给任何想学音乐的人。

我们现在也在建立中小学数字音乐库,音乐不用像以前那样需要携带唱片、磁带那么繁琐了,只需要一个手机就能够工作了。

科技的发展减少了老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学生们欣赏和学习音乐的能力,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提高。

科技化对于传统音乐的影响

科技化的发展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播形式有很大的影响,以前听音乐需要到现场,需要买磁带、CD等存储设备,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

从广义上来讲现在90%人听的都是电子乐,因为不管什么音乐,从耳机传到耳中都变成电子乐了。电子的声音更加保真,相对于其他也是更加清晰,不过相对于传统的音乐厅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科技化的进步不会影响传统音乐发展,因为科技再先进也只是音乐的辅助工具,是不能够代替人的演奏的。就像录制演奏的声音会比以前更加快捷,科技对于传统音乐只会起到促进作用。从前学习古琴,如果不亲自去看和听别人演奏是不会提高的,现在学习古琴,当老师走的时候,还是可以借助数字化来继续去学习古琴,这就能够事半功倍了。但是计算机再发展也不可能弹奏出人演奏古琴的感觉,就好像和高新科技的技术能够做出像麦当劳那种快餐,但做不出地道的手擀炸酱面是一个道理的。计算机在普及方面的音乐也许能够做出来,但是深层次的是无法做出的,这种音乐需要大师级演奏者不断交流才能产生。计算机可以帮助学习者缩短学乐器的时间,在过去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够学会的乐器,在科技的帮助下也许四五年就能够学会,现在人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过去人们能得到信息量的几十倍甚至更多,不用再一摞摞的去读报纸,手机、电脑就能解决所有信息问题。但归根到底,科技永远不能够代替人去演奏乐器。

刘梅生(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

跟音乐有关的科技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时间里,音乐的存储是需要唱片作为载体的。最早的载体是胶木唱片,能承载1~3首曲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紧接着出现了密纹唱片,后来又出现了塑料薄膜唱片,相对于原本的胶木唱片成本更低,制作更加简单。从钢丝录音到胶带录音的形式并不算漫长。70年代中期,出现了钟声601这种录音设备,在当时技术上非常先进,既可以录音又可以播放,相比于从前的录音设备已经非常方便,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设备相对来说要笨重一些。

改革开放以后,盒式录音带进入了中国市场,最早是从当时的香港、日本等地方带到内陆的。接着盒式录音机也从香港、台湾等境外进入内陆。但是盒式磁带的抖晃率较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能够作为母带来用的,因为抖晃率高的音乐在被放大以后,声音容易出现变形。后来日本人发明了数码录音机,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带子很小,带长也很少,单方向转动,只能录一面。不过机器的抖晃率非常小,磁带的运转非常平稳,录出的东西损失极低。数码录音机在当时都是以走私的形式进入国内的,价格很昂贵,我购买过一台。短短数月CD技术替代了磁带录音的技术形式,促进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这种技术也接近淘汰,两三年前还遍布于街市的音像店,现在也日渐式微。U盘、MP3、MP4这些移动存储设备可以存储上千首曲子,且可以随意存储、移动和删除,上网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自如。

全球网络化对于音乐的影响很大,首先音乐的“产量”无与伦比。这种巨大的“音乐产品”造成了风格的无限度。许多形式(包括风格、体裁或题材)可能仅仅只有一部作品,也可能一部作品就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潮流。随着音乐商业化和商业音乐的需要,网络化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人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素材,让音乐多元化组合,在个人录音间里就实现了“音乐工厂化”和“音乐传播网络化”的现实。

网络实时交流的功能对于音乐的帮助很大。全世界跟音乐有关的活动、创作等等都能够通过网络展现到世人面前,这种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科技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传统的音乐在计算机没普及之前,文化传播(包括音乐艺术)方式相对都比较单纯,比较封闭。最原汁原味的音乐一般存在于闭塞的、交通最不发达的地区。如果这个地方突然交通便利了,人员流动活络了,那这里的文化以及音乐会迅速融合,逐步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和艺术。所以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保留是一对非常难以调和的矛盾。

音乐理论的产生是在原有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和大量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几十年来,艺术院校的音乐理论,多以19世纪的音乐为基础。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拥有自己的音乐形式和曲调,有着自己相对成熟的音乐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都有可能被打破、融合。举个例子:在旧有的乐器法书籍里,圆号和大提琴是不能同时演奏同一旋律的,因为它们的声音相对来说都比较浑厚,一定音域范围内音色浑浊。如果通过电脑,它们就可以一起演奏了,演奏效果还非常好。电脑制作的音乐可以轻易调控音色,使之产生新的对比,并依然保持原有乐器的声音。如大鼓这种乐器也可以调整出八分音符,达到人为演奏无法产生的效果。电脑制作的音乐已不是“规矩”的音乐,它打破了原有音乐风格、形式的规则,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随意。就是这种随意也有好坏两方面,当一些音乐误入歧途、违反了人们的视听习惯,比如某些节目在唱歌对比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飙高音的情景,如果只是飙高音,机器完全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这样就失去了音乐的艺术性。

传统的音乐和现代的音乐本质上是矛盾的,能否保留下来取决于人们对于它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高的就容易被保留下来。音乐发展不提传统音乐是不行的,现在的音乐内容也都是从传统的音乐中变化而来,音乐、经济、科技的发展是需要基础的,没有基础无法谈发展。音乐的创作也要尊重基础,出来的曲子一定要让观众感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才是好曲子。既要有新颖的内容,又必须让听众能够接受。

传统的音乐大部分是不可视的,是听觉的艺术。但是随着电脑的发展,音频、视频相结合对于音乐的教学影响非常大。如果想给学生讲解每分钟53拍和55拍的区别,只要在电脑中运用音乐相关的软件,寻找同步的功能,就能够很清晰地展现出两者的差别,让学生很快感受到乐曲的律动。对于律动,以前在影视作品创作中都是需要人来指挥的,都是用秒表等方式,全凭人的感觉。现在只需要在相关的软件中输入需要的时间数据,就能够严丝合缝地把音乐和视频组合在一起,这都是以前做不到的。

陶陌(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主任)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手机也进入了4G的时代,也就进入了视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学习和生活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随时可以看到演奏者演奏的音乐,而不只是在听演奏者的音乐。网络时代的变化太大了,从当年下个图片花费半个小时到现在下载视频只需要几分钟的变化来说,前进的速度是惊人的,这些技术的进步把世界各地拉得很近。

把声音记录下来是人类的一个转折点,这也代表了人必须从现场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变成更加复杂的沟通方式,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磁带、CD技术。紧接着网络的兴起,又把人们从拥有录音媒介的人才能够传播,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使传播方式更加复杂。与此同时现场时间的音乐艺术碰撞感觉变得可以改变了。但当网络变得更加快速的时候,也许人们对于音乐的方式还会回归到现场这种形式,以视频为媒介,多远我们也都可以面对面交流,面对面的这种方式以另一种形态回归,传播的范围可以更远,完全可以打破距离的限制。

现在的古典音乐的实际情况是观众在不断地流失,在国外的音乐厅看到的现实情景是,看表演的人群基本都是年龄很大的人群,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对这种音乐表现形式的兴趣和习惯。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方式也许还会回来的,因为人作为群体动物最喜欢的还是沟通,面对这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变化与发展,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猜你喜欢

科技音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音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