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由心生 心从口“读”——扬琴“读谱”漫谈

2014-11-09周义欣

乐器 2014年5期
关键词:读谱半音扬琴

文/周义欣

乐谱,作为音乐呈现最为直接、首要的诠释符号,可以说它既是作曲家心灵、思想的结晶,又是让音乐得以传承、延续的重要手段。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我们首先可以从认识、熟悉乐谱开始,对音乐表现和乐曲思想进行初步的想象和判断,进而描绘、展现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世界。在大多数扬琴音乐作品中,不同创作手段、不同形式特点的乐谱同样带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只要用心加以解读,音乐形象便会在不经意间初步呈现,为我们进一步演奏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同我们鉴赏文学作品一样,我们既需要对作品有一个大致了解即泛读,也需要对某一处或某一段进行深入的剖析即精读,当然在音乐领域它还包括对某首音乐作品谱面的各种分析等等。这可以说是认识音乐、演奏音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我国整个民乐大家庭中,扬琴作为一件外来改制乐器,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音响特点,如双手持竹击弦的灵活运用和类钢琴化的音色表现,这就在本质上与我国其它单声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又有着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能力。如果不听其音响而看其书面,这种体现则首要可以从扬琴乐谱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尤其在进入现代以后,各种题材、风格作品的不断涌现随之带来的就是创作手段、技巧的不断丰富、复杂,如各种多声,复调织体的频繁出现、连续而又极富表现的音域大跳、密集而又变化多端的连音符演奏、更为复杂而又灵活的节奏、转调等等,而这样的演奏方式在我国其它民族乐器中是不具备或者说是难以自由实现的。另外,从现阶段扬琴曲目的创作来看,多数作品大多富于民族性且旋律线条基本都能通俗易懂,虽然少数现代作品在创作手段上借鉴了西方曲式思维,但如果稍加对谱面予以剖析也不难发现其规律。因此笔者认为,扬琴谱有一定的特殊性、独立性、复杂性但又不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共通性以及易辨性,如果学习者能稍加予以注意并做到合理分析,这样不仅能帮助初学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音乐,另外,有一定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如果在此基础进行拓展、演奏,也能更好地表现和演绎音乐,进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拓展音乐视野。而如何对谱面加以正确的解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浏览作品,体会大意

第一次接触一首扬琴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对谱面进行简单的审视和浏览,即前文所说的“泛读”。此时我们可主要从曲目名称——不同的曲目名称是作曲家整体创作基调、风格的集中体现,适当了解这些曲目的相关背景、内涵对于全曲的理解和情感把握有重要意义;乐谱的创作结构——如全曲段落划分、乐曲的曲式结构、乐曲类型(独/重奏曲、协奏曲、组曲、变奏曲)等,而熟悉各种结构段落有助于加深演奏者对作品认知程度以及自我评价对作品的驾驭能力;乐谱中所出现的所有音乐术语——如各种力度标记、表情符号、演奏技法说明、乐段处理说明等,这些可以说为我们演奏和理解作品提供了一个最为直观的书面捷径,对我们进一步的音乐想象和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另外,有些教材中在乐谱最后附有的演奏提示、乐曲简介等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说为我们认识、演奏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途径。最后,在做完以上几项预备工作后我们不妨通过音响手段来对整首作品加以反复聆听和对照,这样,乐曲的整体脉络框架便逐步浮现,其大概意境和主题思想也能猜知一二,如此为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作品创造了必要前提。

二、视唱乐段,抓住主旋

对作品有了大致了解后接下来可从细节处对乐谱的描绘作进一步的分析,即做到精读。在这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所说的谱例分析并不是指专业的曲式学分析,因为这不符合多数学习者所具备的一种音乐共性心态。本文所关注的仅仅是对音乐表层方面的一种认知和理解,其中之一就是对乐谱进行有针对性的视唱。一般而言,无论何种类型风格的作品,作曲家都会用一种固定的乐思始终贯穿在乐谱的各个乐段甚至是全曲当中,如特定的音符、节奏、旋律、织体、速度、调式等。通过对这些音乐元素的归纳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乐曲中结构、段落的发展多数是由几个特定的音乐要素变化而成,而只要抓住其关键部分,即唱会主要旋律主干音、节奏点,其音乐发展趋势便可大致掌握。

以经典扬琴传奇曲目《林冲夜奔》为例,该曲由我国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先生创作,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曲式,共分为包括引子在内五个部分。全曲充满民族神韵、阳刚气质与震撼之美。引子部分为“起”,整段音乐豪放洒脱、坚定有力,作者采用6、3、7、6为主干音,旋律色彩变化鲜明、自然。第一部分慢板“愤慨”为“承”,同时旋律也具有明显的“标题性”特点,开始处音乐为单声走向,而后织体上做了多声处理,视唱时抛开多余的加花(如倚音、延音线音符)和和声,只唱旋律音,体会音乐线条和情绪的彼此起伏、变化,尝试将音乐中愤慨、不安的音乐主题体现出来。第二部分小快板“夜奔”为“转”,同样只唱旋律第一声部可以很快发现,乐曲情绪突然急促而又紧张,旋律进行以连续的级进、小跳为主以突出林冲在夜色出逃时脚步的轻快、稳健;紧接旋律以“承”段主干音3、5、1和6、1、3为素材进行变奏,节奏上又做了十六分音符的密集处理,而在后半部“奔跑”段中,旋律同样又以“转”段为基础,通过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模进将“奔跑”情绪推向高潮。第三部分“风雪”段同样为“转”,为突出音响效果,作者运用半音音阶奏法来进行创作,开始的华彩段基本以下行半音音阶渐变为主;而后快板部分中,半音音阶进行的反复出现及滑抹摇拨技法将暴风雪由远及近变化的呼啸声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两处因变化音阶出现较多,视唱时可采用哼唱并结合想象做到强弱规律的不同变化。第四部分“上山”为全曲之“合”,同样只唱第一声部主旋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也是一个主题再现段,只是音域的提升和织体的加厚使音乐形象更加宽广、有力,同时也是林冲内心冲突得到最后胜利的标志。视唱时可结合谱面相应的力度及说明努力体会这一情绪的深刻变化。

当然,视唱过程中应同时注意音准、节奏、呼吸、力度等相关音乐术语要求,不可应付了事,也不可急于求成。通过视唱将音乐主题形象准确、清晰的印在脑海中,演奏时才能真正专注于心,打动于听众,使人共鸣。

三、剖析乐句,化繁为简

有的扬琴作品中,音乐的构成和发展通常都有规律可寻。有时,出于作曲家个人的创作方式和谱面排版需要,看似复杂难懂的乐句通过简化处理即可进行非常简便而又有效地演奏,本文将列举三种典型方法予以说明。

1.旋律音标注法

即对部分乐句中出现带重音符号的音符或是标志性的音头进行有重点的归类和整理。通常情况下,为达到一种特殊音响效果或加强对比需要,作曲家通常会对某个主题旋律进行变奏或加花处理,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旋律或是密集的节奏进行中,如连续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组合等,每一小节强弱拍出现的第一个音一般为乐曲的主旋律音符,为方便进行读谱和演奏,可用铅笔将这些音符单独加以标注。

以乐曲《春雨》(朱毅曲,项祖华改编)第五、六部分小快板为例,其原谱为:

其后的演奏亦是如此,只不过将音区作了高八度和低八度的不同转换;再比如乐曲《春到清江》(刘维康曲)后面快板部分,原谱为:

分解后的旋律不难发现,其实作者还是将快板主题又重新再现了一遍,只不过在织体中作了加花和节奏上的延伸处理,使音响效果听起来更为欢快而富有律动。

这样,通过对每个这样乐句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整理,在还原出主题旋律以后,其技术上的难点问题(如竹法安排)也可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流畅演奏打好基础。

2.等节奏型替换法

基于扬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这一独特特性,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利用各种多声思维手段来进行不同的声部组合,如复调、左手支轮、声部对位、音域大跳等。这些组合有的看似复杂,但实际演奏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将类似这样的织体组合在不改变其实际音响、节奏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节奏型对等替换,即将原谱某处复杂的多声/单声织体通过对节奏型的简化处理以还原其实际演奏效果的目的。

以《瑶山夜画》(许学东曲)快板一处谱例为例,原谱为:

在有的乐曲中,有些看似复杂繁琐的单声旋律会重复出现,为考虑读谱需要,可将其拆分为两个声部来进行演奏,如《云端》(王瑟曲)整个快板部分,原谱为:

当然,并不是所有乐曲都能找到这样规律性的方法、捷径,很多情况下我们依然还要根据谱面要求规范演奏。但无论怎样,对各种节奏、音型的掌握,还需演奏者日常学习经验以及各种风格、类别曲目的大量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巧以活用。

3.固定音阶演奏法

固定音阶指平时常用的五声、七声、半音音阶演奏,其总体特点是音区不同,但音位固定不变,演奏时只需遵循各自音阶排列特点,根据旋律走向按照音阶排列顺序弹奏即可。本文以最典型的半音音阶弹奏为例作说明①。扬琴作品中的半音音阶排列通常都是按照音高先后顺序逐一产生,除少数作品外,基本上旋律线呈连续的上行或下行音阶式进行,虽然首尾音不同,但音响(半音)效果几乎大同小异,即弹奏时“两端固定,中间作连线”即可。因此,演奏者只需按照这一固定排列,在明确好起始和终止音旋律走向后即可将乐曲中出现的半音阶乐段进行快速的音区/音准定位,以节约“读谱”时间。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需要演奏者对各种半音阶平时基本功训练的熟知且掌握。以乐曲《海燕》引子部分为例,调号为D大调,旋律基本以两处较长半音音阶排列构成主干。通过读谱可知,第一处半音阶起始、终止音分别为#5和 ,第二处为#6和 ,由此得出两处都为跨两个八度音区的上行半音音位排列,弹奏时可尝试脱离乐谱,按照音与音的半音音程关系向上逐一推出即可。

四、再次聆听,强化主题

音乐需要多次去聆听、去感悟。这既是学习音乐的必经过程,也是理解、认识音乐的最佳方法之一。在扬琴演奏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反复聆听和体会也是对先前各种“读谱”工作做的一个必要反馈,即通过聆听来还原乐谱意图,强化作品主题思想;通过聆听来检验“读谱”质量,及时纠正和弥补在“读谱”阶段中所产生的问题和不足。参照“读谱”方法,聆听也可分为两种,即“泛听”和细听。“泛听”,也就是对整首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和大致判断,使作品中的主题旋律在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并且对作品的风格特点、结构划分、音响层次以及情感表现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当然这一点在前文也曾稍有提到。但以此还不能实现其最终“读谱”目的,所以还需对作品进行更为细致的再次聆听。如同解读乐谱一样,“二次聆听”中应对乐曲中的乐部、乐段、乐节进行有重点的听辨,尤其对乐曲主旋、节奏、力度的把握此时应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听辨时可随声音变化肢体做相应配合。如用手或用头打着节拍或用琴竹头轻击琴面,进行音准定位等。除此之外,“二次聆听”过程中还应做到听唱(哼唱)结合,对于在谱面中出现的所有技术难点、音乐术语在听唱中应形成清晰的旋律及音响定位,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唱谱阶段中所产生的音准、节奏问题,另外,对于较为复杂难唱的多声织体以及密集的半音音阶进行也可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弥补作用。

在扬琴演奏中,读懂、看会乐谱,既是帮助学习、掌握一首音乐作品的重要开始,也是成功塑造、演绎一首音乐作品的必要前提。而当我们真正用心去领会其中时,一幅完整绚丽的音乐画卷已经在不经意间悄然展现在你眼前……

注释:① 五声、七声音阶的弹奏亦是同理,本文不再详述。

猜你喜欢

读谱半音扬琴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浅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读谱的能力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浅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读谱的能力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