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武帝与佛教

2014-10-23陈文博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梁武帝中国化佛教

关键词:梁武帝,佛教,中国化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是兰陵萧氏世家子弟。为政之初,梁武帝很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标榜以儒术治国,“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他还重视学校教育,以经术取士。于门前设立谤木函、肺石函,诏求贤良,广开言路。普通二年(521年)春他颁布诏书:

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①

孤独园等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儒家“爱民养民”的主张。同时他省弛刑罚,大赦天下达36次之多,足见武帝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的追求。

但是,武帝对于宗室子弟、公卿大臣的贪婪横暴的行为,却加以宽宥,以至于“王侯益横,或白昼杀人于都街,或暮夜公行剽窃,有罪亡者,匿于王家,有司不敢搜捕”。②武帝虽然深知宽纵之弊,但是溺于慈爱,渐渐吏治不修,国政败坏。萧衍在位期间,北朝因内乱而衰弱,梁武帝曾多次出兵北伐,皆因所用非人,指挥失当而屡遭失败。更为致命的是,晚年的武帝接受了狡诈无信的魏将侯景的降附,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举兵南下,内结萧正德进攻建康,围困台城。次年城破,侯景纵兵洗劫,软禁梁武帝。五月,梁武帝死于台城,享年86岁,在位凡48年。

1.舍身事佛,推行佛化。

因家世熏染,梁武帝早年曾信奉道教,而中年改为奉佛,汤用彤先生认为是因其曾在竟陵门下与名僧及信佛之文人交友之故,而渐有改变。③天监三年(504年)四月八日,梁武帝率僧俗两万,于重云殿亲制《舍道事佛疏文》,发愿请“诸佛菩萨摄受”,皈依佛门。其疏云:“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灭。”足见其舍道归佛之诚。天监十年四月八日,再至重云殿,受菩萨戒,法名“冠达”,成为一名兼具名实的佛教徒。武帝不但自己皈依佛教,而且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④极力劝化臣民信仰佛教,他也被臣下奉为“皇帝菩萨”。

梁武帝崇佛的高潮是其先后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第一次是大通元年(527年)三月,“舆驾幸同泰寺舍身”,为时四天。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第二次临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舍身为奴之后,公卿大臣以一亿万钱赎回,前后共四十七天。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再次临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①

2.注疏佛典,重视译经。

梁武帝在佛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且著述不辍,《梁书·本纪》称其“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大品》诸经义记,复数百卷”。除亲自撰写注解佛典外,武帝还组织编纂、整理经籍。

梁武帝对译经工作也很重视,天监五年,邀请扶南僧人僧伽婆罗于寿光殿、华林园等处译经。初翻经日,帝恭临法座,笔受其文。至天监十七年已译出《孔雀王咒经》《阿育王经》等十部。此外僧伽婆罗还与扶南僧曼陀罗同译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三部。印度译经名家真谛于太清二年抵建康,带来多部梵本经书,武帝将其安置于宝云殿从事传译。

3.广建佛寺,塑造佛像。

有梁一代,建造了大量的寺院。据载刘宋时有寺院1913所,萧齐时有寺2015所,梁代则有2846所,陈代有1232所,其中寺庙兴建以梁为最盛。侯景之乱起,建康及三吴地区佛教顿告衰微。同样崇佛的陈朝所有的寺庙数量不及梁鼎盛时的一半,而梁时较前朝所增的800余所寺庙多为武帝时所建。

梁武帝崇佛的另一表现就是大量铸造佛像,而铸造佛像需要耗费大量的铜、金等金属,所费不赀。《隋书·食货志》载:“至普通中,乃议尽罢铜钱,更铸铁钱。”改铸铁钱,说明佛像的修造造成了铸钱原料铜的缺乏,铸像用铜量之大可见一斑。

4.制断酒肉,严格戒律。

众经因传入时代、教门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尤以律部最为繁广,常常令僧侣在修行持戒中无所适从。针对此种情形,武帝任命法超为僧正,令其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各处,通令照行。还根据大乘经文《大般涅■经》中“食肉者断大慈种”义,作《断酒肉文》,大力倡导禁断肉食,并严令僧徒遵守,从而改变了自佛教传入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

5.大举法会,论议佛法。

梁武帝经常召集僧俗,举行法会。规模比较大的如水陆大斋和盂兰盆斋会,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四部无遮大会、平等法会、无碍法会等大型法会。②规模之大动辄数万人,法会结束之后,常大赦天下,并常伴之以改元。法会之上,武帝还常常亲身解讲,“广流《大品》,尤敦三论”,自大同七年起,武帝在举行的六次法会中,四次亲自解讲佛义。在中大通五年所举的道俗无遮大会中,武帝讲解《摩诃般若经》,与会僧众达十万人以上,聆听者之多,史无前例。

此外,为促进佛教的发展,解决义理上的一些分歧,武帝还组织了两次关于佛学的辩论。天监六年,范缜发表《神灭论》,极大地震动了佛教界与学术界,梁武帝发动高僧、名流硕学、王公大臣与范缜辩论,甚至手诏驳难,亲自参与到讨论中来,极力为佛教辩护。天监十七年,他又召集王侯公卿、名僧二十三人讨论“二谛”之含义,推动了佛教义理的发展。

1.梁武帝佞佛亡国的再认识。

梁武帝对于佛教的过度崇奉,历来饱受史家诟病,“佞佛亡国”几成定论。其实,梁武帝崇佛与其国破身死并无直接关系。在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佛教的崇奉,并非梁武帝所独有,北朝大部分统治者对佛教推崇也是不遗余力的。其次,就梁武帝本身而言,导致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治国政策,正如李延寿在《南史》中所论:“然先王文武递用,德刑备举,方之水火,取法阴阳,为国之道,不可独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典。既而帝纪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弯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乱亡。”而“俎豆”代指文治,其失误在于文武偏废,汤用彤先生也认为“武帝信佛之动机,实杂以儒家之礼教也”,故而佛教也只是被纳入了其仁治的框架而已,是表现而非原因。

2.梁武帝崇佛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梁武帝将自己的个人信仰,依托自己的帝王身份,影响、带动了臣下、民众对于佛教的信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舍身寺奴,亿万奉赎,在表达对佛教虔诚信仰的同时也极大充实了寺院经济。大量的社会资源流向寺院,使得梁代寺院与僧侣数量都远超三朝,可谓举国奉佛。其次,梁武帝研经、论法,组织译经、编目,使得大乘佛教在南朝广为流传,也提高了佛教徒的理论水平。提倡出家人戒肉食,在全国寺院推行素斋,并身体力行,从而严格了僧团的戒律,使禁肉食成为后世最重要的一项清规。

梁武帝在理论上提倡三教调和,将儒家的仁义孝亲思想与出世的佛教因果轮回的宗教架构相对接,以内外今往之别来安置原本对立的两种哲学体系,减小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梁武帝堪称佛教在中土传播的护法者。同时他开创了政治与宗教联姻,并由统治者来主导佛教发展的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佛教保持合作,把原本游离于统治体系之外的佛教纳入统治秩序,为巩固皇权服务,这一模式为后世王朝所继承。梁武帝的崇佛,客观上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使中国成为大乘佛教的大本营,继而成为佛教思想的输出地,为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陈文博,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中国佛教史。

【责任编辑:王雅贞】endprint

猜你喜欢

梁武帝中国化佛教
佛教艺术
汉语四声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梁武帝出家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