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主要诱因

2014-10-21李淼

法制与社会 2014年36期
关键词:亚文化家庭教育

摘 要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青少年人在生活中出现偏差行为的诱因有多种,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教育沦为“家庭学习”,学校教育现实目的单一,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社会道德伦理缺失,社会亚文化的熏染等等。

关键词 偏差行为 家庭教育 大众媒体 亚文化

作者简介:李淼,铁道警察学院铁路与公安基础教研部,法学硕士,助教,从事刑事法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86-02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

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行为多以外部评价取向为主,因此,社会是对青少年最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现状急剧变化,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或否定,原有的社会规范也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不断地受到新生的价值评判的挑战,社会价值评判由一元变为多元,各种价值评判既相互矛盾,又似乎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混乱使其具有的社会约束力减弱,个人则因缺少行动的指南,而感到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或价值迷惘,常常无所适从。作为身心尚不成熟且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又容易接受非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涉世的无知性和盲目性让他们很难应付來自失范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于是,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得到蔓延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会严重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轻视道德、漠视生命、追求金钱、崇尚暴力、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逐渐成了部分青少年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继而导致他们厌学、早恋、酗酒、吸毒、攻击、犯罪等偏差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教育沦为“家庭学习”

家庭是青少年的最初课堂,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是“人类本性的培养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摇篮”。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感化、示范、指导和教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因此,所有父母都应努力营造好的家风,对青少年实施好的家教。要使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之后能够自觉遵守各种规范在当代社会生存下去,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不仅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生存能力,这些方面缺一不可。且不说过度溺爱、放任自流、简单粗暴这些失当的家教方式会造成青少年的行为偏差;即便是方法得当,当教育的内容出现偏颇时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偏差行为。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对家教的方式已经开始重视起来,对家教的内容却依旧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大部分的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即只关注孩子的智育,完全忽视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在父母眼中,只要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却不知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好孩子”犯起错来更可怕,李天一的案子就是典型。同时,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满足其所有要求,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却又不与其沟通交流,致使其抗压能力较差、与人相处沟通能力欠缺,在以后的生活中一旦遭遇较大的压力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昔日某地的中考、高考状元,如今的北京著名高校本科大学生,21岁的小伙白某本来有着令人期待的前程,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却因寻求刺激、释放压力而走上歧途。2012年白某因涉嫌盗窃罪被海淀检察院批准逮捕。据白某的父母、学校老师和同学反映,白某平时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拿奖学金,只是性格有点内向。近年来,检察院办理了多起名校高材生由于抗压能力较差、与人相处沟通存在问题等原因而走向犯罪深渊的案件。因此,作为与孩子朝夕相伴的家长,除了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沦为“家庭学习”的家庭教育亟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导致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的重要诱因。

三、学校教育现实目的单一

根据国际社会青少年福利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应提供青少年充足的就学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能力,包括有关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技巧、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价值观等多种能力。学校作为青少年长期置身其中的成长场所,应当承担起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责任,尤其是中小学时期,青少年的心智更为不成熟,学校更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学校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人称作是“唱素质教育的新歌, 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这也难怪,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哪个学校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上更多的重点、名牌?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们为自己为社会做点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与人友好相处,和谐社会,促进世界的不断进步,是让人们懂得追求自由和幸福,是让人们拥有自己的观点与理念,有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还是为了人们的自由、幸福与和谐社会,纯粹的应试教育都无法实现。追求这种单一的教育目的,不顾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的做法,其恶果早已显现。如果中学的教育目的只是把学生送入大学,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天之骄子”会频频出现问题了。由于缺乏生命教育,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仅广州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人自杀。由于法制教育的薄弱,一些青少年已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却茫然不知。一位曾经在外企当会计、英语专业水平达六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协助妻子介绍、收留卖淫女从事色情活动,当警方捣毁这家卖淫场所时,竟不知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使全面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单一的教育目的是青少年出现这些严重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

四、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社会道德伦理缺失

现代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舆论启蒙和价值导向功能,由于它传播迅速、信息量大、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着眼人们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对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产生良好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受市场原则所支配,大众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置社会道德伦理于不顾,其中不乏充满暴力、色情、赌博等内容的画报、书刊、网页、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势必会对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产生误导,使他们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不少不法商贩无视文化传播应有的积极向上功能, 为牟取暴利, 吸引读者观众, 过度宣扬犯罪情节、犯罪手段等暴力场面。甚至于某些网络在制作仅限于年幼儿童观看的学习栏目之前还要强插色情广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开发出的网络游戏大多充斥着暴力、色情内容,使生理、心理俱不成熟的青少年极易上瘾,轻者荒废学业,重者模仿游戏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暴力行为。社会伦理道德缺失的网络时代的大众媒体会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社会亚文化的熏染

导致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的原因,除去家庭、学校以及大众媒体、社会价值观等出现问题以外, 社会所提供的亚文化环境也是引起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客观原因。就当前而言, 这种亚文化大体上表现为暴力亚文化、黄色亚文化、腐败亚文化、惩罚亚文化等。在暴力亚文化中, 人们对暴力的赞赏态度和津津乐道的谈论, 对其生活方式、社会化过程和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暴力成为一些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渗透到这些群体成员的心理品质之中, 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犯罪就是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结果。当前, 暴力亚文化的传播路径主要是借助大众传媒,不加节制的渲染、刻画一些暴力恐怖场面, 而这些暴力情景往往给青少年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有的青少年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时,他们就会模仿这些暴力场面,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黄色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亦很深。近年来,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 计算机网络已逐渐进人寻常百姓家。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 网络传播成本底、速度快、传播手段更为隐蔽。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和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转折点, 具有可塑性强、好奇心甚、自控力差、善于模仿等特点。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 社会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普遍出现“性早熟” 、“ 性前倾” 现象, 这种性发育的提前、第二性特征的早现, 使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常常感到焦躁不安, 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青春期生理知识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一旦遇到各种黄色亚文化的诱惑, 一些青少年就极易产生偏离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

腐败亚文化是青少年心态失衡、报复社会的催化剂。当前, 对于青少年来说, 司法腐败和教育腐败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司法腐败常常使公正严明的法律变成一纸空文, 这样就助长了青少年无法无天的处世观, 使青少年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 从而降低了青少年对法律公正的社会信任度。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我们应当懂得:一次不公正的裁判, 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至于教育腐败对青少年的影响就更为直接。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的认知, 因而教育腐败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青少年学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腐败是对青少年危害最大、影响最深的腐败, 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有机体, 更为可怕的是, 它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使一些青少年对教育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 继而出现了报复社会的逆反心理。

惩罚行为在中国是历史悠久, 内容广泛。上级可以懲罚下级, 官可以惩罚民,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家长可以打子女, 丈夫可以打妻子等等, 从而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惩罚亚文化。带有惩罚亚文化的教育环境、教育思想, 当青少年在学习中、生活中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时,不是循循善诱、耐心讲解,而是采用“恨铁不成钢”的粗暴方式,动辄打骂、体罚,这只能把青少年社会化为一种谨小慎微的唯诺之人, 而不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创造者, 同时也易使青少年走上极端, 为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设置障碍。

猜你喜欢

亚文化家庭教育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高职校园不良亚文化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