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医肝藏魂理论的再认识

2014-10-17李继红李青曹颖颖聂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3期

李继红 李青 曹颖颖 聂皎

关键词:肝藏魂;七情致病;柔肝归魂

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83-02

“肝藏血,血舍魂”是中医的传统理论,笔者通过对其“肝藏魂”理论的再认识,为中医临床研究及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提出新的观点及方法。

1理论渊源

“肝藏魂”理论源于《内经》,历代医家都对其有所阐述。

1.1 肝《说文解字》卷四、肉部言:“肝木藏也,从肉干聲”。《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者统帅三军之将,内而屯兵,外而征战,运筹帷握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因此,从功能而言,肝为风木之藏,通少阳春气,行升发疏泄之职,调畅一身气血,促进各藏腑功能正常发挥,协调藏腑关系。

1.2 藏《说文解字》卷一、艸部言:藏,匿也。《漢書》通用臧字。指藏于体内的内脏。从字面分析藏有两层含义:一指藏匿,蓄也,如:“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等;二指脏腑,是中医的藏腑概念,并不是单纯指某一脏的脏腑实体。

1.3魂《说文解字》卷九、鬼部言:魂,陽气也。魂与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魂是潜于神之中的,魄是隐于精之中的;潜于神之中则受神的控制,随神生灭往来,是一种潜意识;精凝而为形,隐于精之中则为形体官窍之用。正如《灵枢·本神》所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类经》又言:“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1.4肝藏魂《素问·宣明五气六节藏象论》:“肝藏魂”,肝在五行属木,魂为木之精,故《内经》认为肝藏魂。《灵枢·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内经》中将血与魂联系起来,说明了肝血乃神魂之物质基础。

2“肝藏魂”的生理意义

精神神志的正常,依赖于脏腑功能正常,因此肝的生理功能的正常是魂正常的基础。

2.1 精神活动正常人能够脱离于动物而称之为“人”,其最主要的是在于人具有情感思维活动,魂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即人体只有具备有魂及魂的活动正常,才能称之为“人”。正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指息止、抑制;“极”,指紧张、兴奋。究其本质,所谓魂,乃肝之阳气也,则是肝中阳气在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主要包括谋略、梦幻及恼怒、惊恐之类的情感活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称:“肝之清阳,即魂气也。”;《难经·卷三·三十四难》“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

2.2“肝”与“心”魂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精神思维活动,其活动的正常发挥亦依赖于神的指挥,是在心神的直接指挥和影响之下发生作用的,是随心神之所向,亦步亦趋,所产生的正常的兴奋和抑制作用,这也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因此,只有肝与心的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精神、意识、思维等神志活动,才能健康长寿,亦即“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新编黄帝内经纲目》中言:“肝属风木,藏血主动,性动恶怒,故喻为将军;肝藏魂,有协助心神之用,故出谋虑”。

2.3“肝”与“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然而,《灵枢·本输》说:“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即肝与胆互为表里,也就是肝之“谋虑”的实施,离不开胆之“决断”,也就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言尔。

3“魂病”—肝不藏魂的临床表现

脏腑功能异常,常常引起其想关的神志异常的疾病,亦即脏腑疾病引起神志疾病,如:肝病引起魂病,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因病致郁”或“久病致郁”——五郁。同理,情志疾病亦可引起相关的脏腑疾病,如:怒伤肝等,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七情致病”、“因郁致病”等。因此,笔者认为魂病应责之于肝,因肝之病而引起,魂病反过来又可影响或加重肝病,而所发生的一种形神俱病的身心疾病。

3.1 形神俱病魂藏于肝主要是靠肝血的涵养和潜藏,人体正常兴奋和抑制作用的产生是以血液充足,功能正常为基础的;“肝者,罢极之本”,肝之“罢”、“极”,亦依赖于“肝主疏泄”,而产生息止、抑制及紧张、兴奋的正常心理活动。然而,当肝内外受邪而出现肝病,肝失于藏魂——“魂散”,魂散而不守所,即可导致一系列的“抑郁善忧或情绪不宁”精神、神经症状,或失于谋虑、不能决断,或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或伴失眠善忘,或伴易烦善哭,甚或狂躁不安、打人毁物、甚欲轻生等。如《灵枢·本神》言:“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3.2 不寐《普济本事方·卷一》在论述失眠的病因时也谓:“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说明人之卧寐与肝魂有着密切关系。唐容川指出:“不寐之证有二:一是心病,一是肝病。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也就是说,肝藏魂,白昼魂出于肝则目开而,入夜则魂归于肝则目瞑而卧;然而,如果阳浮于外,魂不入于肝,则不寐。

3.3 幻视—视物异常《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经上络于目,故肝与目的关系密切。肝藏血,眼赖肝血濡养才能发挥视觉功能。若肝失于“藏血”,则“目不能视”——视物模糊、幻视等。

3.4 饮食异常“肝属木”,“土得木而达”,“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说明消化吸收需要肝气的资助,食物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微,通过肝脏的疏泄作用而敷布它脏。若肝疏泄失常,则易导致脾胃病,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嗳气脘痞、呕恶纳减的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脾运不健的脘胀、便溏腹满等肝脾不调症状病症。

4“柔肝归魂”法治疗魂病

从上所述,魂病责之于肝,因此魂病的治疗应从肝来论治。

4.1养血柔肝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亦即肝的生理作用和功能依赖于血液是否充盈,因此养血对于肝的生理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肝主疏泄,加之“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者,将军之官”,肝之为病常因肝失疏泄,或肝病常使肝疏泄太过,故肝病常表现为阴血不足而阳偏亢,也就是魂病常见的狂妄不惊、不寐、幻视等表现,因此柔肝——扶阴以制阳是治疗肝病或魂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养血柔肝正是从肝的生理及病理而治疗魂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4.2归魂魂舍于血,魂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本身是需要一个载体的,血就是魂的载体,当疏泄太过,魂不能内舍于血的时候——“魂散”,也就发生“魂病”。因此,“归魂”是治疗魂病的基本大法。

4.3肝心同治“木生火”,肝病日久,母病及子,加之“心主神明”,因此,在治疗“魂病”等精神疾病的时候常在方中加“琥珀、朱砂、磁石、生铁落”等一类重镇安神之品,“神魂并重”以取“主明则下安”之意。

5小结

综上所述,魂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之一,“肝藏血,血舍魂”是“魂”这一精神活动正常的基础。因此,临床上可以用“柔肝归魂”之法加重镇安神之品治疗肝失于藏魂之“魂病”。同样,也对临床上形神俱病的其它精神情志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

(收稿日期:2013-0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