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位词“东南西北”词序的认知语义研究

2014-10-08徐丹吴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东南西北转喻方位词

徐丹 吴莉

摘要:“东南西北”是常见的汉语词组,然而四个方位词之间的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例如“北东西南”或者“北南西东”这种词序不可行。对于“东南西北”的排列问题,以往学者主要从文化、习俗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从转喻、象似性和构式语法角度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的顺序问题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以期发现汉语表达四个方位顺序的理据,意在指出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的顺序具有理据性。

关键词:东南西北;方位词;转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56-02

引言

学者对于“东南西北”的顺序排列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试图从语言、文化、地理、哲学等多个视角进行解读。然而,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并不多见。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表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身体体验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家通过转喻、隐喻、象似性、图形/背景关系等多个理论,试图解释概念结构如何反映到语言结构中。本文通过对“东南西北”顺序的认知研究,旨在证明“东南西北”的词序是有理据的,而不是随意排列的。

一、文化视角下“东南西北”的词序分析

对于“东南西北”的词序问题,一些学者试图从中国文化角度分析文化和词序的关系。对于这种文化解读,主要有以下三个视角:

1等级观

孔子思想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在孔子的观点中包含社会等级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是根据他们相应的地位进行分类的,即人有等级高低之分。一些汉语词组都反映了这一规律:君臣、男女、长幼、官兵、主仆、师生、上下、左右、父子、夫妇、贵贱、夫唱妇随。从以上词组中可以看出,等级高的人在前,等级低的人在后,因此词组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反映了等级的高低。

2地理

中国东南地区环海,海洋把温暖的东风带到陆地。而中国西北部是寒冷的西北风。在中国,春天的盛行风是东风。东风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根据这种观点,中国人喜欢东风胜过于西风,因此有“东风压倒西风”之说。

3中国传统习俗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习俗,人们以南为尊,宫殿和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皇帝上朝时也是坐在北方的位置,脸朝着南方。王垂基强调,当古代人在家中举办仪式时,面向南面的座位被认为是最尊贵的位置[1]。因此,此观点强调面向南被认为是尊贵的。

总之,在历史上,人们与物体、环境的互动都表明,文化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都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体验中获得的。

二、“东南西北”词序的认知研究

1转喻和“东西”的词序

对于转喻的定义,学者有不同的解释。Lakoff & Johnson(1980:35)认为,转喻是用一个实体指代和它相关的另一个实体[2]。转喻映射发生在一个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Radden & Kovecses(1999:17-60)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里的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3]。两个实体间的转喻关系具有可取消性,转喻连接的力度依赖于载体与目标在概念上的邻近度。Panther & Thornburg(2003:4)则把转喻和言语行为联系起来,从语用角度把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谓词性转喻、言语行为转喻,并指出转喻的连接力度问题[4]。

Lakoff(1980:36)强调,转喻和隐喻是不同种类的过程。转喻是用一个实体来代替另一个实体。比如说,在整体—部分转喻中,可以用很多部分来指代这个整体,具体选择哪部分决定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整体的哪个方面。此时,人类和物理实体的互动体验为转喻提供基础。同隐喻一样,转喻也不是随意选择的,不可被当做独立的实例来理解。转喻概念也是系统的,比如说部分代整体,制造者代产品,物体代使用者,控制者代被控制者,机构代负责人,地点代机构,地点代事件等。转喻概念允许人们通过一事物和另一事物间的关系来概念化某物。比如当谈到毕加索时,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毕加索本身,而是毕加索和它的作品的关系。这就是制造者代产品这个转喻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从转喻的角度上分析,“东”和“西”都有不同的转喻用法。其中,转喻表达法的多寡又存在差异性。

“东”指代“东方的、中国的/本国的/本土的、位于东方位置的人”;它的转喻表达法包括:房东、股东、东家、做东、东主、东道、东道主、东方人、东方巨龙、东方睡狮。

“西”指代“西方,位于西方位置的人”;它的转喻表达法包括:西宾、西席、西方人。

可以看出,“东”的转喻表达法比“西”要多。这是因为,“东”这个概念在中国人观念里比“西”更加根深蒂固,如中国又被成为“东方巨龙”。“东”这个物理空间的位置可以转喻指代“本国的”。对汉典的检索也可以看出,共有173个习语以“东”开头,而只有20个习语以“西”开头。这说明,对于人们来说凸显的、熟悉的概念经常作为转喻的基础,在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中被反复识解,因此有较多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复杂程度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程度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凸显程度。因此,根据“东”和“西”的转喻分析,“东”的凸显程度更高,因此“东”在“西”前是有理据的。

2心理象似性和“东西”、“南北”的词序

心理象似性强调,概念结构影响语言结构。例如中国的等级观点在“尊卑”、“君臣”、“男女” 等词组中的体现。传统习俗中表现出“南”被视为是尊贵的方位,而“北”被视为卑微的方位。这种观念在语言中也有体现。例如“北面”这个词组,有两层引申含义。首先,在古代,学生在学堂里都是面北,而老师面南。其次,古代的帝皇在面对臣民时都是面朝南。因此,“北面”引申出被征服的含义,如“北面于燕”,意思是说被燕国征服。“北”的消极含义还体现在“败北”。而英语中却用“go south”(败南)。这种差异说明在选择词语表达想法时,人们使用心理象似性原则,把感知者的主观感受应用到对词的情感含义的识解以及词序上。由于“南”在汉语中表示积极的情感价值,而“北”表示消极的情感价值。根据心理象似性原则,从词序上看,“南”应该在“北”的前面。endprint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东”代表春天,而“西”代表秋天。从方位词和文化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心理象似性对于词序的影响。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东风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人们在主观认知中给予“东”以积极含义。与之相反,秋天给人以萧条之感,因此在主观分析中“西”被赋予消极含义。例如:“东风化雨”、“东风压倒西风”、“东风入律”、“东风浩荡”等词组中“东风”都是积极含义。与之相反,“西山日薄”、“西风落叶”、“西风残照”中“西”都是消极含义。根据心理象似性原则,人们会倾向于先凸显积极的方面,再凸显消极的方面,因此“东”在“西”前面也是有理据的。

3构式语法与“东南西北”的词序

Goldberg(2006)认为,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5]。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句子或词组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各个部分意义的独立相加,而是产生了不同于各个部分意义的新的语义。这个整体意义无法完全从各部分意义中得出。因此,单纯从语法或形式角度无法解释整体的意义。例如“有意思”不是“有”和“意思”的组合,此外,“青红皂白”、“男女老少”的语义也不是各个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僧尼道姑”、“酸甜苦辣”、“柴米油盐”、“东南西北”等都可称之为构式。这些构式的语义已经不再是各词义的简单相加。例如“僧尼道姑”转喻的表示所有宗教人员;“柴米油盐”用日常烹饪原料中最凸显的四个成分代替所有烹饪的原料。本文认为,“东南西北”的语义也不等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新的语义。这是由于,“东”、“南”、“西”、“北”四个词的语序在语义发展过程中,由于认知因素,被高度词汇化,最终形成了“东南西北”这一构式。新的语义最后经过隐喻加工,表示抽象的各个方位,而不是具体的东方或西方等。所以,“分不清东南西北”指的是分不清方位。因此,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北东西南”、“北东南西”等构式都是不可接受的。

结束语

对于“东南西北”的顺序问题一直是汉语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往从文化角度的研究未能对方位词的顺序提供充足的理据。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认知、语言和世界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语言结构是概念结构的表征。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和象似性理论,对方位词“东”、“南”、“西”、“北”的词序进行了认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喻中的凸显程度和心理象似性理论中强调的情感价值均有助于解释方位词的词序。因此,语言结构反映了人们对于空间位置的主观识解方式,人与环境的互动为语言提供了有意义的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垂基.词文化源考[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99.

[2]Lakoff G., Mark J.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Radden G., K.vecses Z.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J].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1999,(4):17-60.

[4]Panther K. U. Thornburg L L. On th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onymy[J].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2003.

[5]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t Work[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南西北转喻方位词
有讲究的方位词
仙人台醒梦亭
王为民
动物们的聚会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