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称英译的边界:“文学院”英译调查与思考

2014-09-27张顺生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学院译作英译

张顺生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215009/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1.引言

在翻译实践中,自我遗忘(self-forgetfulness)是行为正常的必要条件,一个总是想着我是在翻译的人,未必是一个好的翻译工作者。然而,一个从不对自己翻译的作品进行反思,在任何时候都处于自我遗忘状态中的人,也不是一个自觉的高水平的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理解本身进行自我反思是翻译工作者做好翻译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种对翻译理解本身进行的自我反思有助于克服翻译理解中的自我遗忘。

客观性解释学家认为,作品的意义应当指作品的原意,这种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不依赖于读者,不会随着读者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着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对读者和时代的“意义”,即价值关系,二是读者理解到的意义。这两者都不能离开读者而存在,是依赖于读者的。但是,不能把作品对读者和时代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含义)混同起来,也不能把读者理解到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混同起来(王金福2003:6)。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如果简单地把作品对读者和时代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含义)混同起来,或把读者理解到的意义和作品自身的意义混同起来,将导致翻译理解实践中出现一些难以克服的错误。马克思曾借用海涅(Heine)的话对自己横遭曲解的学说自嘲道:“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I have sown dragons'teeth but harvested fleas)。这句话对我国当下高校网络英译实践来说,似乎不幸言中。

在文化走出去的思想引领下,很多大学都在积极将本校网站配以相应的英文版,以便主动与国际接轨。然而,译得如何?鲜见较为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拟通过统计研究当前高校英文网页中最常见的教学单位机构名的英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2.两岸四地高校对“文学院”的英译对比

由于“意义是译者的意识、原作的语言符号、语境和作者意图等各种因素的‘合成物'”(胡显耀、李力2009:13),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兔地受到自己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所影响,因而翻译时往往有创新的冲动或“自以为得之也”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解构主义浪潮下显得更为明显。限于时间和篇幅,本文尝试仅对两岸四地高校的“文学院”(含“人文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下同)的英译进行随机统计与探讨。

2.1 港澳台地区高校网站“文学院”①的英译

“文学院”这一教学单位在当今高校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文学院的英文网站也很容易查找。然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确实出人意料。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先选择港澳台三地高校对“文学院”的翻译进行一次不完全随机统计。考虑到各个学校的“文学院”等的内涵不一,校园网主页和学院网主页翻译提供的译名也可能不一样,本研究在统计表格中分设港澳台大学文学院、港澳台相应文学院所设专业、相应学校主页英译和相应学院主页英译4个栏目。选取20所大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港澳台三地高校对“文学院”的翻译

统计表明:(1)三地“文学院”的概念基本一致,一般不仅含有汉语语言文学及汉语密切相关学科,而且至少涵盖外语、哲学和历史等部分学科。(2)大学网站主页和相应学院网站主页往往可以直接链接,且大学网站英文名和学院主页英文名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校园网主页的人文社科学院有些瑕疵)。(3)英译“学院”一词,有10多大学选用“college”一词,7所大学选择“faculty”(均为香港的大学且可能下设三级学院),3个选用“school”。(4)(人)文学院中的“(人)文”一词,9所大学译为“liberal arts”,7所大学译为“humanities”(含人文社科学院中的“人文”,包括humanity,香港大学三级学院“人文学院”的英文名为“School of Humanities”),4所大学译为“arts”。(5)尽管内涵大体相同,“文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英文名可能一致,但“人文社科学院”的英文中则相当于前面的“人文”外加“social science(s)”,其中science可单可复。

2.2 大陆高校网站“文学院”的英译

为了便于比对,笔者随机选取了大陆32所校园网主页和相应学院主页均有相关英译的高校“文学院”进行统计。考虑到每个学校“文学院”等的内涵可能不一,校园网主页和学院网主页翻译可能不一样,统计类别同样分设所设专业、学校主页英译和学院主页英译。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陆32所高校“文学院”的英译

统计表明:(1)大陆地区“文学院”和“人文学院”的概念不尽一致,有的学校单指汉语语言文学及汉语密切相关学科,而另一些学校则涵盖外语、哲学和历史等学科,但大陆地区高校的“人文社科学院”内涵一般不小于“文学院”或“人文学院”。(2)大陆学校多用“faculty”一词表示下设三级学院的二级单位“学部”,如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及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部(Eaculty of Humanities)等,当然也不尽如此,如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的“学部”用“school”,其下设的三级学院也用“school”,如设有哲学系、新闻系和中文系等的“人文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苏州大学则用“college”表示“学部”,如下设9个“school”的二级单位医学部(Medical College)。(3)“学院”一词的英译比较复杂,42个翻译选择“school”,18个选用“college”(另2个为学部,即“faculty”),可见大陆地区高校翻译二级和三级学院时往往倾向于选择“school”。(4)“(人)文学院”中“(人)文”一词的翻译呈现多样化:选用“humanities”(含humanity)来翻译的有28次;选用“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含Chinese and literature)来翻译的共17次;选用“liberal arts”来翻译的共9次;选用“literature”来翻译的共5 次;选用“arts”来翻译的共2 次;选用“Chinese literature”来翻译的共1次;选用“literary studies”来翻译的共1次;选用“arts and humanities”来翻译的共1次。(5)最后这个现象与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基本一样,即:尽管内涵大体相同,大陆地区高校的“文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英文名可能一致,但“人文社科学院”的英文中则相当于前面的“人文”外加“social science(s)”,其中science可单可复。

3.两岸四地高校网站“文学院”英译思考与发现

对比港澳台地区大学“(人)文学院”的英译,发现大陆的翻译存在如下一些现象:

一、部分翻译不够严谨。“(人)文学院”“人文学科”的主干一般指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或者再加上艺术,而大陆地区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学院”实际仅是汉语语言文学院,如南京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文学院”,不宜用“humanities”、“liberal arts”或“arts”来指称。

二、对读者关照不够。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此要力求能够让阅读者感受到与原文读者感受到的一样。鉴于部分高校的文学院仅涵盖汉语语言学文学,因此,其翻译宜从读者角度考虑,译作“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即将汉语显化出来。

三、除了“humanities”、“liberal arts”和“arts”之外,如果不考虑“school/college”一词本身,“(人)文学院”的“(人)文”英译出现了“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rts and humanities”、“literature”、“Chinese literature”和“literary studies”等,相信如果样本再多一些还会发现更多问题;对于同样语词最好尽量在目的语中采用常用的表达方式来翻译,以便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四、通过查阅词典(陆谷孙2007),我们发现,“arts”和“liberal arts”同义,可表示“文科”,the Eaculty of Arts可表达汉语中的“文学院”;humanities(注意复数形式)可指汉语中的“人文学科”,“letters”可指汉语中的“文学”,“liberal arts”通常指“大学文科”,因此理论上这个几个词是近义词,相当于古代中国人的“名”、“字”、“号”和“乳名”一样,不过,译者不必、也不宜再另起炉灶,搞出很多“笔名”,还是应当选取最常用的对应表达方式翻译。

五、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学校主页提供的“文学院”等的英译和具体学院提供的英译罕见出错,仅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的人文社科学院在学校主页误用了humanity的单数(但学院网及时修正了)。而大陆的翻译错误较多,如苏州大学的文学院无论学校网还是学院网均误用了单数;英语中使用humanity来表达大学的“人文科学”时通常用复试形式,即humanities。如果从以名举实角度而言,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翻译似乎也不妥,鉴于其实质上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升格,故此译作“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更合理。

六、大陆高校网站的英译不够严肃,32个网站中有12个“(人)文学院”(后面的12个)的学校网英译与相应的学院网译名不尽相同,这应当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某师范大学“文学院”居然在三个地方采用三种译法:校园网主页译作“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文学院自己的学院网主页则译作“College of Liberal Arts”,而文学院的学报名称英译中,“文学院”被译作“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chool”,这样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有的学校的英译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如某社科教学部中“部”的英译竟然使用了“Ministry”,不仅令人哑然失笑,更让人质疑译者的水平。

七、台港澳地区以及大陆的高校网站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社会科学学院”的翻译基本上都采用“以名举实”的直译方法,即译作“social science(s)”。对于主要由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学专业成的“文学院”,大陆高校网的英译多采用“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表示;反之,对于除了汉语语言文学,还有诸如历史、哲学和音乐等专业的“文学院”,大陆高校网的英译多用“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和“College/School of Liberal Arts”,而罕用“College/School of Arts”表示。美国当代语料库COCA(网址http:∥corpus.byu.edu/coca/)中,college of liberal arts、school of liberal arts、college of arts、college of arts、school of arts、college of humanities和school of humanities对应的搜索结果分别为26、7、6、7、3 和2 条,这表明liberal arts用得最为广泛,而其相关搭配包括College/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文理学院)、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人文社会科学院)和College/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工艺学院)等。

八、虽然英语国家大学有的学院仍然有“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学院),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和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文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下设英语系、历史系、哲学系、爱尔兰语言文学系、音乐系、政治系、心理学系等20个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系),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早期文学院的英译也用“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但在我国两岸四地大学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文学院”是这么翻译的。

九、香港不少大学将“(人)文学院”译作“Eaculty/College of Arts”,但在大陆地区,除了深圳大学可能因靠近而受到其影响将其“文学院”译作“College of Arts”外,其他内地大学通常也不用“Eaculty/College/School of Arts”来翻译自己学校的“(人)文学院”,建议一般翻译“(人)文学院”不要用“arts”来指称人文学科。实质上,英汉互译实践中“arts”常常也被译作“艺术”、“文艺”或“美术”,如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下设音乐学系、器乐系、声乐系、舞蹈系)英文名为“School of Arts”、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英文名为“College of Arts”、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英文名为“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纽约的School of Visual Arts被国人译作“(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英国的“Royal College of Art”被译作“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该学院下设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美术学院(School of Eine Art)、设计学院(School of Design)和人文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等;英国的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汉语常称作“英国皇家美术研究院”;此外,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的下设英语人文系、艺术历史系和欧洲语言文化系等的“School of Arts”似乎译作“文艺学院”更妥。如此一来,常用表示“(人)文学院”概念的词有三个:humanities、liberal arts和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前两者用于表达除了汉语语言文学还有其他学科的,“(人)文学院”,而最后一个仅用于汉语语言文学的“(人)文学院”是中国特色的表达。

如果让笔者选择的话,我们不妨暂时这样约定:一、将高校中含有汉语语言文学以外专业的文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Liberal Arts”,因为这样的翻译不仅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也成功地避兔了会被误解成艺术学院的可能;二、将人文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这样翻译既合乎英语表达,也符合大家的心理期待,因为汉语的“人文主义”便译自humanity的同源词humanism;三、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因 为“Colle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种大学机构在英美大学中也大量存在,同时又合乎汉语的语言逻辑,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院”;四、至于中国特色的“文学院”,我们要关照读者,因此将其译作“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因为将“文学院”译作“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College/School of Literature”或“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或“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都不妥,一来英美大学中鲜有“College/School of English Literature”、“College/School of Literature”或“College/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这样的表达;二来据考证这些“文学院”往往仍然设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即并非纯文学,至于“College/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因汉语后没有加“language”一词,可能会令人产生误会,以为是汉语和文学的并列,而非汉语语言文学。

4.结语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便在《正名》中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翻译,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也是一种约定俗成,不过,翻译还要受到原语言和目的语的共同制约。因此,随着认识的变化,一些约定俗成可能会被突破,从而产生新的约定俗成。比如,有学者发现,济南大学如译成“Jinan University”则与“暨南大学”的英文名相同,因此按照,命名原则将其改译作“the University of Jinan”,从而与用Jinan University作为英文名的“暨南大学”区分开来(李捷、何自然2012:76)。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缺乏洞见,最熟悉的往往最不了解(陈大亮2006:1)。有时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补充、纠正、甚至推翻前人的定论”(方梦之2003:56)。美国的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常被译作“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但从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思想出发,将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译作“总参谋部”、将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译作“总参谋长”,不仅非常到位,而且简洁明了。

然而,或许由于解构主义的影响,现在的很多翻译存在着自说自话现象。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如何译?且不说“学院”的译法各执一词,仅“职业技术”本身都存在着理解和选词问题:理解上,职业和技术是并列关系还是偏正关系?抑或说是职业和技术还是职业的技术?选词上,职业一词用“professional”、“vocational”还是“occupational”?技术一词用“technique”、“technical”还是“technological”?用法上,如果职业技术是偏正关系,那用前置定语式还是用后置定语(vocational technology)?如果我们坚持名称翻译时应立足于“为译文读者而译”(李捷、何自然2012:74),那么,我们便可能追根求源,或可将“职业技术学院”译成“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参见张顺生2008a:10)。

根据相关调查,大陆大学的“科技学院”、“理工学院”、“工学院”、“工业学院”、“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等翻译得几乎全无区别,然而,这些概念真的完全一样吗?如果将逻辑起点建立在“科学”(science)一词的英译基础之上,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和结论(详见张顺生2008b:33-36)。

因此,学校网络英译要尊重文本的原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关照目的语读者。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4.1 培养问题意识

其实,没有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译者要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翻译反思精神,切实研究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就是说,problem finding比problem solving有时甚至更为紧迫。

4.2 坚持翻译规范

如果英文中已有相当的表达,我们可以按照鲁迅所说,采用“拿来主义”;如果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则应在尊重对方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保留其中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提高人们的交际效率,而这种表达也最好让英语国家的人把把关。

4.3 重视受众理解

无论翻译前还是翻译后,都始终要牢记心中的读者,关照他们的前理解。翻译前,最好能够阅读一些相关资料,要采用符合英语本族人表达方式的方式来表达。关键的句段要予以相应的重视。

4.4 尊重约定俗成

为了提高交际效率,要坚持固定表达相对固定不固定表达通过语料库甄别选择最常用的表达,不必另起炉灶。力争同样的表达,尽量用统一的表达方法,诚如孔子所云,“吾道一以贯之”。

4.5 学会现代技术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有很多技术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看看有无这样的搭配。如果都有,那看看哪种搭配最好?哪种搭配的出现频率最高?

4.6 重点词句重点处理

翻译时,译者应当严肃严谨,对没有把握的词不能全凭心血来潮、想当然、断章取义,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句段。翻译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不能望文生义,还应当充分尊重双方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张顺生2008c:65)。

高校校园网的英译十分棘手,但是,鉴于高校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高水平窗口,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兹事体大,故提出自己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希冀引起译界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高校校园网英译的重视,而有关各方能够将同行召集起来,就此举行相关的会议,以期对校园网络的关键词英文制名达成共识。惟其如此,我们的对外交流才能够有效地开展,我们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才能逐步完善。

附注

①本文“文学院”、“人文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相关资料及其英译均于2014年2月初从互联网获得。

猜你喜欢

文学院译作英译
文学院学人新作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摘要英译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摘要英译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咏 河 大